新教育理念下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2020-09-29哈伊莎
哈伊莎
摘 要:持续建设高校“一流专业”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专业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艺术类院校是我国实现文化软实力升级、文化结构优化调整、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立足一流学科,建设符合国家及社会需要的“一流专业”、优化专业教师团队、培养一流人才,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办学质量,是高校办成高水平教育的基石,也有助于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
关键词:一流专业;高校;建设路径;教育发展
一、引言
建设“一流专业”是建设双一流院校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高校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高校专业建设现状,分析探讨创建一流专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重点研究了“一流专业”的建设方向以及路径,为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实现学科一体化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为高校教育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二、“一流专业”建设的内涵
一流专业建设,是指教育部为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
在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了高等教育本科阶段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一流专业建设已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而艰巨的任务。
三、高校创建一流专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建设“一流专业”是办好教育的必然需求,也是建设一流高校的必由之路,只有将专业建设好,才能做好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工作,可以说专业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质量。自21世纪初以来,通过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高校建设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展,但离国际上教育行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还有一定距离,优质的教育资源较少,也难以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此外,國家提出了创新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需要将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目标,这就需要高校创办适合的专业,为国家人才培养做出一定的贡献,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最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迈进,我国也面临着国际上高校的竞争,根据统计数据,中国2018-2019年度赴美留学生达到40余万人,本科留学人数占整体44%。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创办好“一流专业”以提高人才培育与教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增值”教育质量观
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和对建设“一流专业”的迫切需求,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建设“一流专业”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保持创新理念,勇于打破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创新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创造出符合当下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引导式教学模式转变。
此外,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以价值增值为评价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建立健全以国家、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检验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
最后,本科高校要想将“一流专业”建设好,还需要不断梳理、更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不符合时代的课本内容,适当提升课堂与考核内容的专业性与难度,消灭无用的“水课”,努力打造以创新与挑战为特点的“金课”。
(二)结合自身办学条件,挖掘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指代的是高校原有的相对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专业,一般具备良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较为完善的实践平台以及较高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想建设一流的专业,需要先考虑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原有的较为强势的专业,发展地方特色,发挥本校固有优势,凸显“小而精”的特点。反之,倘若一味蛮干则可能出现用力过猛或东施效颦的现象。
与此同时,要想创办符合高校特色的“一流专业”,还需要与时俱进,让专业课程符合国家与企业用人的需求。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应运而生,高校应当积极作为,将新兴科技与教学互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此外,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在专业建设的道路上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从人才需求的角度,努力创建接轨国际一流的特色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建设新高地。
只有牢牢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和新的人才发展趋势,将自身的办学特色与时代命脉相结合,及时调整与社会需求不够相符的专业,高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一流专业”建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落脚点与突破口,才能够真正建设出符合人才培育需求的一流特色化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视。
(三)制定提升内涵计划,打造“一流专业”
在建设不断深入建设“一流专业”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广泛进行专业建设的综合改革,不仅需要结合办学理念与地方特色,还应当践行专业内涵式的发展路径,通过资金与政策的倾斜加强师资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落实人才管理制度,实现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师资建设
专业的教师团队是建设高校“一流专业”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但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人事机制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着眼于未来,通过资金与政策的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完善对人才的选拔、引进机制与考核机制,助力高校实现建设“一流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与此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将新兴技术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还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专长、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因此,各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技术水平,了解所授专业的发展理念与技术变革,加速适应时代的变革,加强自身对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另一方面坚持改革,创新教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
2.加强专业教学评估
建立完善公平、可行性强的教学评估体系是促使高校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与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高校专业负责人需要在创办“一流专业”的初期确定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育的目标。在教师施行专业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大纲,修订、补充教学材料,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按时做好对教学成果的评估与反馈工作,要对师资力量、培育成果、学生就业匹配度及专业认可度进行综合评估,以此提升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加強学科专业联动,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为充分建设“一流专业”,高校需要根据专业与对应学科的关系,加强二者之间的联动与一体化的综合统筹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力图做到学科向专业的延伸与专业向学科的拉近。在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凝练专业建设内容,专业教学既需要广泛涉猎专业相关的常识,也需要向某个确定的方向进行钻研,并能够精准对接国家与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这是借助一所高校中一个专业的力量难以达成的事情,此时就需要各个高校之间建立一体化的教学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对优秀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五、结语
“一流专业”建设是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必经之路。高校需要把握好国家鼓励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以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核心目标,不断革新教育价值观;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与地方优势,建设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一流专业”,及时调整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通过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吸引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培养地方特色优势专业;优化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多方面的审核评估探索“一流专业”的建设方向和建设路径,推动高校实现教育转型。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大幅度提高办学质量,创办出满足人民与国家需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静文,吴连书.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中支撑性材料收集和归档的思考[J].陕西档案,2017,28(24):131-132.
[2]朱云.“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路径[J].安康学院学报,2018,30(25):130-134.
[3]陈刚,胡景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一流学院和一流专业建设——以安康学院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7,29(36):107-111.
[4]张正勇,袁亚雯,赵勤,高陈璐,沙敏.服务多元需求的高校特色一流专业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36(30):270-271.
[5]杨科正,白思.面对“双一流”建设一般地方高校如何作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14):180-185.
[6]张云玲.基于“双一流”建设下的陕西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反思与完善[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77(89):269-270.
[7]支侃买,冯晓兰,马永辉.民办高校电子商务一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45):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