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和亲公主婚姻研究综述
2020-09-29李敏敏
李敏敏
摘 要:和亲是唐政府为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将公主嫁给其首领的一种政治联姻。和亲公主的婚姻是为政治服务,有违自己的意志,研究其婚姻一则能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二能看出婚姻礼仪的传承与变化,三从妇女史的角度看到唐代公主与一般妇女的不同风貌,分析唐朝女性在政治上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唐朝和亲;和亲公主;和亲婚姻
一、唐朝和亲公主婚姻研究现状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西藏通史》等历史文献资料对唐代和亲政策有较为详尽的记载,除我们熟知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少数鲜明的和亲形象记载相对较多,绝大部分的和亲公主并未留下过多文字记载。目前亦未有专著解读和亲公主婚姻,但部分专著有相关论述,如崔明德的《汉唐和亲史稿》《中国古代和亲史》,马大正在其《中国边疆经略史》一书中,涉及了与和亲相关的边疆经略研究;林恩显在《中国古代和亲研究》多角度探讨分析中国历史时期的和亲情况。其次论文方面成果较多,相关论文有50余篇,本文仅选取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梳理。
二、和亲公主的婚姻目的
林恩显认为隋唐和亲的目的一是以公主为桥梁建立亲戚感情,二是以公主左右和监视可汗,从而避战求和。马大正认为唐和亲原因有三:一是以怀柔、羁糜为主旨的和好婚姻;二是出于整体战略的需要;三是一种政治需要和外交手段。崔明德认为隋唐和亲在于分化瓦解削弱和控制少数民族政权、借兵、利用和亲公主左右少数民族首领和结交军事同盟。后续学者多以崔明德的观点为基准,如从师帅的《唐王朝和亲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1]将和亲可分密切民族关系、安定边疆、分化和瓦解民族政权和借兵酬恩四大类型。郭海文在《论唐代公主的婚姻形态》[2]指出唐王朝的和亲政策带有相当的主动性,目的不仅是为了招抚,更是开拓的一种手段。
少数民族政权倾慕中原文化,与唐政治联姻联姻能扩充声望,而唐为巩固边防也乐于和亲,互利共赢。毋庸置疑,无论是唐初对突厥、吐蕃、吐谷浑等,还是中后期对回纥的和亲,都有着明显的绥靖意味,旨在羁縻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求得和平与安定。
三、和亲公主身份研究
唐朝和亲公主的身份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祈广樟的《唐代公主和亲考》、周佳荣的《唐代“和亲”考略》《唐代和亲公主的出身问题》等。范香立在《唐代和亲研究》[3]中指出唐统治者选择和亲公主的原则主要由外向内选,即首选为宗室女、外甥女、外戚女等,最后才是皇帝之女。唐代和蕃公主其身份复杂,以不同身份的公主嫁给不同民族,亦体现了唐与和亲民族关系的亲疏远近。綦中明、陈英哲的《从和亲公主看唐代的衰落》[4]以安史之乱为界,将唐朝和亲分为前后阶段,前期有14位公主进行和亲,多出自于宗室之女,并非皇帝的亲姐妹或亲生女儿,而后期的和亲有6位真公主,指出和亲女性身份变化是大唐王朝衰落的一个缩影。邢恩和认为虽然唐代共确定用20位公主与10个不同的民族和亲,但有些和亲因故未能实现,最终有16位公主分别嫁给了7个少数民族。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所统计和亲人数及次数皆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对和亲女性身份的定义不同,以及最终是否成功和亲为标准,所以统计结果各异。
四、和亲公主的婚礼仪式研究
郭海文在《唐代和亲公主的婚礼及家庭生活》中阐释唐代时和亲公主的婚礼一般经过册公主、求婚、亲迎、送亲、改汉为胡等过程。范香立的研究表明中原王朝内部对婚姻一直实行六礼,即纳釆、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而与少数民族之和亲亦以六礼为程式,并指出唐代和亲婚礼一般分为四步:求婚或赐婚、册封公主及确定婚期、筹备婚礼、迎亲典礼。虽婚礼场面隆重,但出嫁外蕃,还乡希望渺茫,气氛悲凉。
王双怀、周佳荣在《论唐代的和亲公主》[5]中认为唐代和亲公主的婚礼打破了普通公主婚姻的常规,兼具胡汉色彩。由于路途甚远,六礼不能备全,婚礼会增加与番邦有关的东西。和亲的另一方在公主出嫁前夕,必须备礼迎娶以表重视。结婚仪式有些依汉制,有些依胡俗。林欢的《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从唐朝公主出嫁回纥的婚礼谈起》[6]以宁国公主在回纥内部地位上要低于小宁国公主为引子,通过介绍回纥人独特的婚俗——庙见之礼,来解答为何这两位和亲公主的身份地位在回纥与在唐的不同。
虽然和亲公主的婚姻不过是一个政治筹码,但其出嫁仍然得到当时双方统治者的重视,有固定的仪式和程序,以示友好。
五、和亲公主婚后生活研究
和亲公主婚后生活多见于民间传说,如《中国丝绸之路著名景物巧事系列—名人巧事卷》《西藏音乐史话》等,对我们了解和亲公主个体及其贡献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和亲公主作为特殊的群体,其婚姻只关政治,无关风月,一旦被确定为和亲对象,就注定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不仅要远离故乡与亲人,又必须适应番邦之俗。考察和亲公主的婚姻生活,可以得知她们在异域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映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变化情况。不管她们是否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份牺牲自我而踏上和亲之路的坚强值得敬佩[7]。范香立研究发现和蕃公主生活需要依从胡俗,合慕夷礼,如遵从收继婚习俗;亦可参与理政,有调停汉蕃之争的责任,但总体而言她们生活动荡,命运坎坷。直接影响到和亲公主在蕃地位以及生活质量的因素有二:唐综合国力的强弱程度以及与和亲民族的关系融洽度。卢睿在研究对比了唐朝和亲公主与非和亲公主的婚姻家庭生活后,指出由于风俗习惯差异,少数民族政权不稳定性,和亲公主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了她们特殊的家庭生活,和亲公主婚后的悲惨情况主要有嫁与夫家多人,被抢甚至被殺,殉葬,后代命运坎坷。郭海文认为和亲公主身处文化水准与大唐文明有着天壤之别的环境下,婚后一直处在屈辱、动荡不安的家庭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嫁祖孙三代、殉葬、媵婚、被抢、被杀等[8]。
因而,与普通公主相较,和亲公主在整个婚姻和家庭生活中,肉体和精神情感上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催残,其命运与大唐国力息息相关。和亲婚姻是反映当时民族关系的晴雨表:唐前期国力强盛,少数民族首领以娶唐朝公主为荣,基本上保持了被尊崇的地位,和亲公主远嫁后所受的待遇较好,安史乱后国势衰微,和亲公主的处境更难,命运多舛[9]。
六、和亲公主婚姻研究的进步与不足
首先是出现新的研究角度,以诗歌研究和亲公主及其婚姻。用诗是唐代公主婚礼的主要特征,该类诗虽然大多诗味寥寥,但包含很多历史信息。千载之后,诵读相关诗歌,可想见唐代婚礼当日之排场、喜乐,这些诗作为应制诗,虽然大多平铺直叙,可也或深或浅地折射出和亲公主的伤愁[10]。相关研究成果有张可儿的《试论唐代和亲诗中的公主形象》,胡云的《唐代涉蕃诗中的和亲联姻》,刘洁的《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一唐代和亲诗浅议》《从唐诗和藏族文献歌谣看唐蕃联姻的影响及意义》;再者,按地域进行专题性研究较多,对和亲某一民族的公主进行研究,受和亲次数以及留存史料影响,对和亲突厥和回纥的公主研究较多,如古晓凤的《论唐王朝与突厥的和亲》、王田田的《唐与回紇和亲研究》、吕建中的《唐与吐谷浑的三次和亲》等。
其次是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研究以论文为主,确少专著,过于分散,不利于深入探讨;对于影响较大的和亲公主研究较多,而其他绝大部分和亲公主涉猎极少,相关资料的发掘和收集还有待提高;关于和亲公主的后代研究较少;和亲公主婚姻的对比研究相对缺乏,从时间上学界目前多与汉对比,或者以安史之乱为界,将唐分为前后期进行对比,如孙玉荣《论唐代民族关系变化对公主和亲的影响》,如卫永锋的《唐前期(618-763年)和亲研究》,綦中明、陈英哲的《从和亲公主看唐代的衰落》,但是我们还可发掘更多角度,如对比因和亲公主出身的不同,是否会在他乡待遇各异,当然前提是少数民族首领通过某种渠道知道公主的真实出身,再如将真公主和亲后的生活与未和亲的公主相对比,又或者不同民族间和亲公主的生活情况差异等,这些研究都是目前比较缺少的。
参考文献:
[1]师帅.从唐王朝和亲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J].文教资料,2017(18):65-67.
[2]郭海文.论唐代公主的婚姻形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2):89-94.
[3]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5.
[4]綦中明,陈英哲.从和亲公主看唐代的衰落[J].兰台世界,2013(21):90-91.
[5]王双怀,周佳荣.论唐代的和亲公主[J].唐史论丛,2006(00):180-210.
[6]林欢.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从唐朝公主出嫁回纥的婚礼谈起[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6):74-77.
[7]郭海文.唐代和亲公主的婚礼及家庭生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39(1):84-89.
[8]卢睿.唐代和亲公主的家庭生活[J].文教资料,2011(13):91-93.
[9]邢恩和.唐代公主的婚姻生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10]陈景春.从唐诗看和亲公主的命运及其民族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2015,33(2):15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