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作品中“杨柳”意象深层意蕴研究

2020-09-29王舒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愁绪杨柳古诗词

王舒

摘  要:诗歌的情感表述与其意象的使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意象造就了不同的诗歌意境和情感倾向。“杨柳”作为文学意象,从古至今一直倍受青睐,它的频频出现,包涵了丰富的内涵、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在那些以“柳”为意象的诗词中,文人墨客借助其纤弱的姿态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并以其引申的寓意来着重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柳;古诗词;意象;纤弱;愁绪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02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作为文学史上的诗歌总集就已问世。继后,《楚辞》、《乐府》等新的诗体随之出现,成为我国诗坛中的又一奇葩。而自魏晋南北朝起至清朝末期,诗歌的发展更可谓是跌宕起伏,也正是从魏晋时期开始“杨柳”这样一位“佳人”才渐渐地开始走入诗人以及读者眼底。

一、从生活走向文学

杨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先秦时代它就被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后因其色彩明艳、宜人,形体婀娜多姿、顰婷妩媚,渐渐成为王孙贵胄装饰园林的首选,用来显示主人独特的风格和品性,“杨柳”作为文学意象,也正是从此时开始走入诗人的笔下。

早在原始社会中,杨柳被用来预示吉凶,感应人事,占卜婚事预示前途。在古人眼里柳的“神力”能通达神灵,驱鬼辟邪,因此获得“安神树”的美称,人们总是认为柳的生命力及繁衍能力都是极强的,因此也常用来象征女性。在古典诗词中“杨柳”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则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想念、怀旧、回顾”等人类社会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思想感情。在我国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中就记载了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自此,“杨柳”作为文学意象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名篇佳作层出不穷。

二、魏晋文坛初识“柳”

“建安七子”中诗人刘桢有一首诗叫《赠徐干》,其中写道:“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这几句是描写诗人在西苑的所见所感:园中的细柳、方塘使作者略感宽慰,然而,飘转的绿叶和翻飞的鸟儿又唤起了作者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对驰骋才华的渴望,以及对半世无为的懊恼。由此可见,诗作以“柳”为意象,表现了令人欣慰的美好之景,带给诗人的是一种宽慰的情怀。自此后,“柳”作为意象才开始被诗人们广泛使用。

隋代诗人薛道衡在《昔昔盐》中写道:“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意即丝丝垂柳轻轻的覆盖在金黄色的堤岸上,蘼芜的叶子又变得异常繁茂浓密,通过时间的流逝,一年又一年垂柳又一次覆蓋了坚固的堤坝,借垂柳、蘼芜暗示思妇的心态,表现了极强的思妇闺怨的伤感情怀。

三、蹁跹柳絮入唐宋

进入唐代以后,中国诗歌达到顶峰阶段,其主体唐诗更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高峰。当然,也是“柳”意象在诗作中被酣畅淋漓的运用的高峰。在汉语中“柳”字与“留”字谐音,所以在送别诗中,“柳”意象自当拔得头筹。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引发人们“留情、留恋、留存、留思、挽留”等意念。不知名作者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拦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整首诗从题目开始就弥漫着浓浓的送别意味,这也是“柳”意象开始表意离别的象征,后世诗人也多沿用了柳意象的这种寄语。当“柳”意象在诗人笔下熠熠生辉的时候,那浓浓的离情也跃然纸上。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去攀折吧,面对着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俨然一副多情难舍之像。友人却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青葱的年华,掩不住离愁的苦痛。送别依情,记在彼此心间!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说:“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用这样的场景来描写送别之时将行不行的难舍情谊。他的另一首作品《扶风豪士歌》中也有“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一说,来表示柳树正绿时,诗人面对大好的春色那浓浓的恨春、感物伤己之情,面对年华的消逝,那些留在记忆里的思念却越发的清晰明朗。

这种伤感的情绪也常常出现在今非昔比,沧海桑田的对比中。杜甫的《哀江头》中:“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这两句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一个“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摆在一起。“细柳新蒲”的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可谓无限伤心,无限凄凉,蕴含着今昔对比的感触。

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岁月感叹;风流绮丽、刻骨铭心的爱情悲欢都使用了柳这种意象,正所谓一丝柳一寸情,多少情感积蓄,顷刻迸发;心有千千结,寄语相思!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创造,出现许多优秀诗人作品,尤其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等方面更有所扩展,特别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南宋诗歌的基调,而这一基调也在“柳”的意象使用中有了深刻的表达。

这一意象既体现在离愁别绪中,也出现在爱国激情中。如晏殊在其《无题》一诗中写道:“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盛开着梨花的小院里,似水的月光照着我们相逢;柳絮飞扬的池塘边,我们曾相偎着,在微风里倾吐着情衷。这是抒写别后相思的恋情诗,借“柳”追叙离别时的情景,回忆当年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揭示伊人离去之后自己寂寥萧索的处境,表达对所恋之人的刻苦相思之情。

王安石在《壬辰寒食》一诗中说:“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并用“柳”意象把诗人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陆游《山南行》中“苜?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 历来很受重视,诗句充分表达了陆游对时事,对政局的看法,苜蓿连云,杨柳夹道,令人不禁感叹国家兴衰。范成大也以《碧瓦》中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写出了杨柳逢春的蓬勃生机,表面写景,实际是感情至深的情语,讽刺南宋君臣沉醉临安,忘却国耻,寄兴亡之感于明丽的景物描写中,批评南宋朝廷沉醉歌舞,不管国事的做法。

由此可见,“柳”意象在这些文人笔下被渲染的如此多娇,同时又饱含深情,在不同时代焕发出不同的忧伤感叹。

四、延续发展在明清

进入元代之后,元蒙贵族入主中原,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异常残酷,各族人民陷于极其悲惨的境地。此时文坛上繁荣的是在北方发展起来的元杂剧,在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里“柳”意象又变成了何种模样呢?

卢挚的《双调˙折桂令》中:“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留连。”是作者在杭州西湖看到一些游人华宴歌舞,留连忘返的情景,顿起历史兴亡之感。那柳外的青楼画船,都停留在西湖名妓苏小小门前,留连于美人的歌舞之中,只顾寻欢作乐。此地本是南宋的首府,元军却从这里来灭掉了宋朝,使全民族遭到异族压迫,然而此时的游人早已忘却了国耻,通过历史与现状的对比令人感到故国恢复无望,因而无限感伤。

“柳”意象在元代似乎被运用得更加形象化,这是文人们的钟爱,也是“柳”本身的独特魅力。

明代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进行严密统治的同时,又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在这样的高压下,明代文学却也依旧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而在这样的文学环境里,“柳”意象又像是在乱世里的一抹明媚,独舞一世风流。

杨荣的《江南旅情》中:“客梦家千里,乡心柳万条。”写作者旅食江南思乡感离的情绪,用对仗紧扣思家情怀。正因为在千里之外,有家难回,才有此魂牵梦萦之情。上句的“梦”字是关键,下句则以“柳”字为枢纽,“柳万条”便使人想起离别之事,而平添愁绪。

在文学领域里,“诗”是独树一帜的,是智慧的集中体现,是漫长岁月中的朵朵奇葩。而“柳”意象又是这万千娇艳中的一枝,漫长的文学道路上让我们深刻的领悟了这一抹独特的清芬。

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也级偏爱这抹柳绿,在《临江仙˙寒柳》中,“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词人感叹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可那里太寒太冷了呀,为什么你不回来呢?咏的是“柳”,为的是“留”,表达了深厚的悼亡之意。周志蕙《柳》诗中将柳树人格化,借以抒发游子的离情:“岁岁逢春春可怜, 争禁三起又三眠。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一声长笛河槁晚,回首苍茫几树烟”。岸边长长的柳条仿佛舍不得游子远去,要牵住即将启程的船,暮色苍茫中,船上的游子也频频回首眺望河边如烟的垂柳,好象在向亲人作别。

由此可见,“杨柳”意象以其独特的风情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又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杨柳”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结语:

“柳”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的宠儿,王孙贵胄的饰品,从魏晋时期开始直至清代,“柳”作为文学意象一直倍受青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难以磨灭它在中华独特而又灿烂文明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频繁运用,让我们恣意畅游在古典文学的书山学海中时,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文明的内在含义。

参考文献:

[1]蔡少军.生命之灵的滥觞──中國美感心态中的柳意象审美模式探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5).

[2]李惠. 唐诗柳意象文化意蕴审美演变原因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8).

[3]王若琼. 论红楼梦中的柳意象[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2(6).

[4]白振有. “柳”的国俗语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4(6).

[5]关传友. 中国植柳史与柳文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石志鸟. 中国杨柳审美文化研究[J].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7).

[7]王立. 柳与中国文学——传统文化物我关系一瞥[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猜你喜欢

愁绪杨柳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杨柳 书法作品
风儿吹过杨柳湾
杨柳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