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电视剧典故的字幕翻译研究

2020-09-29郝健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目的论三国演义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渐紧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影视节目作为文化传递的载体之一,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译者在典故翻译中,主要采用直译法和意译法,最大程度再现了典故的形象,使讀者理解典故的文化内涵,充分实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三国演义》;直译法;意译法

作者简介:郝健(1980-),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02

一、功能目的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Skopos theory)开始兴起,该理论由弗米尔提出,其代表人物有弗米尔、诺德等。“skopos”源于希腊词,意思是“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功能(function)”。在弗米尔的目的论中,译文的接受群体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他们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环境、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弗米尔认为原文的地位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因为原文只是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1]诺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意图和功能:“意图”站在发送者的角度,“功能”指文本功能,接收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了文本功能。[2]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正是由翻译目的所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

目的论用于指导影视节目字幕翻译,发现字幕翻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影视字幕被恰当翻译之下,观众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看懂影片传达内容,理解欣赏作品,从而激发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兴趣、提高欣赏的欲望,最终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三个连续的历史时期:东汉末年黄巾起义、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初期国家重新统一时期。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向读者展现出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冲突,《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震撼人心,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的影响颇深。《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今中外无数读者都为其宏大的叙事结构、精妙的故事情节所折服。《三国演义》被多次搬上屏幕。1994年,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制作的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与广大中国观众见面。该剧一经播出,即获得观众的好评。

随后,电视剧《三国演义》后来被译为英语,英译名为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传入欧洲国家,受到西方各国观众的青睐。该版本电视剧《三国演义》使用较为浅显的文言文,精炼、生动、传神,且含有大量的典故。典故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许多具有教育意义、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被人们广为流传,最终成为典故。这些汉语典故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精华,是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其字幕翻译在传播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本文着重讨论在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中历史典故的翻译方法。

三、电视剧《三国演义》典故的字幕翻译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字幕翻译中,译者对于富含文化气息的典故主要使用了直译法和意译法两种翻译方法。

3.1直译法

直译法指翻译时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同时符合译语习惯,包括用词以及句子结构等等,并尽可能完整的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和形式,使读者能够理解欣赏。直译法可以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和文化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译文读者获得的感受与原文读者基本一致,有利于文化沟通和交流。

例1:明公现有亡父留下的传国玉玺 (Episode 9,Part 1)

译文:I have the Imperial Jade Seal.

传国玉玺,是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蓝田玉镌刻而成。其大小为四寸,李斯在正面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作为名正言顺登基为帝的信物。秦朝之后,历代帝王都把此玉玺视为至宝,而那些登基却没有玉玺的皇帝,被世人诟病,认为名不正言不顺。在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中,译者译为“the Imperial Jade Seal”,意为“帝国的玉制的印章”,侧重从用途、材料、形态方面进行直接翻译,使得西方观众能够联想到玉玺的珍贵程度,得到和中国观众基本一致的理解和领会。

例2:我今日在此设宴

此宴是好宴绝非是鸿门宴

我为你刘袁两家和解(Episode 1 0,Part 1)

译文:I've prepared a banquet here

Its a good banquet not the Hongmen Banquet

to mediate between Liu and Yuan

“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指“鸿门”是指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一处地名,“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项羽及刘邦(当时的抗秦首领),鸿门宴上,项羽手下几次设计刺杀刘邦,均被刘邦及其手下巧妙躲过,最后刘邦趁机溜走,拜托危险。后来人们常用“鸿门宴”这个典故常用来指代不怀好意或者别有目的的宴会。译者将地点“鸿门”音译为“Hongmen”,“宴”直译为“banquet”。西方观众也能根据前面的台词“a good banquet”猜出这是不怀好意的宴会。“the Hongmen Banquet”的翻译方法保留了典故的文化内涵,使得西方观众基本了解该典故的含义,促进了跨文化交际。

例3:二位英雄真是雪中送炭

肝膽照人

请受刘备一拜

译文:To me,you two are like charcoals sent in the snowy weather

Its too generous ofyou two heroes

Please accept my respects to you

这是刘备表达对关羽和张飞感激之意时的一段对话。“雪中送炭”出自宋代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一句著名诗句“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意思是指在寒冷的下雪天给人送炭以获得温暖,比喻在别人需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雪”和“炭”都是西方观众熟知的形象,他们能够想象和欣赏典故的生动场面。译者保留了“雪”和“炭”的形象,直译为“charcoals”和“snowy weather”,简洁生动。这种译法既传达了典故的形象和内涵,又表现出该典故的表达特点,可以让西方观众轻松地与中国观众产生同样的欣赏效果。

3.2意译法

意译法是与直译法截然不同的译法。译者对源语的内容和形式没有用目的语直接表达,而是解析后用另外的形式进行表达,侧重于含义的翻译,而不受表面文字的拘束。

例4: 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劝众来降

周瑜岂不即日可擒

译文:I may use eloquence to induce them to come over to you

Then Zhou Yu is 1eft alone

“三寸不烂之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人的口才极好,能说会道、善于辞令。如果直译,目的语观众可能无法理解“舌”及其隐喻的含义,产生误解。译者抛弃源语中的意象,保持隐喻的意义,直接译为“eloquence”(雄辩、口才)。这种译法,语言简洁流畅,便于西方观众对于剧情的欣赏。

例5: 他不能随军伐魏

虽死也难瞑目于九泉之下

译文:He couldnt follow the army to go on the expedition against Wei

Though he died,his soul would still be

“九泉之下”出自《七哀》。“九”在中国数字中是极大、极多之意,“九泉”是指地下很深之处,也被称为“黄泉”,指人死后的地方。“九泉之下”比喻人死之后居住的地方。这个典故背后复杂而深刻的背景文化知识很难被西方观众理解,因此意译为核心意思“died”(死亡),这种译法更容易被西方观众所接受和欣赏,可读性较强。

例 6:臣尽效犬马之劳

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译文:Il1 do my utmost

to prove my gratitude for the kindness I've received

这是刘备死前,诸葛亮向其发誓要竭尽所能帮助幼主。“犬马之劳”出自《汉书·孔光传》。古时候臣子表示忠诚和尊重,把自己比作两种忠诚的动物(狗和马),表示愿像它们那样为君主尽忠效力。这个典故表示心甘情愿为之效力。译者抛弃了典故中“犬马”的形象,译为其“do my utmost”(竭尽全力),再现了诸葛亮一代忠臣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的形象,使西方观众能理解典故的内涵。

结语: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19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描写生动、传神,含有众多典故。这些典故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字幕翻译主要使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来实现其翻译目的:一方面尽可能保留汉语中典故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力求准确传达典故的文化内涵,使观众能够理解欣赏剧情,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Vermeer,H.J.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J]. India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2]Nord,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猜你喜欢

目的论三国演义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O2O 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