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27王建

江西教育C 2020年9期
关键词:圆舞曲通感音乐作品

王建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味觉等都是彼此交互相通的,这称之为通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通感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只有让学生的诸种感官相互协调,才能让学生與“乐”相伴,携“乐”同行。

一、深入解读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门“听赏”的艺术,但在教学中,仅仅有“听赏”是不够的,应唤醒学生的视觉,让学生的视听联动,形成视听通感,从而深入地解读作品。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日常经验中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等身体各个官能领域似乎是不分界限的,颜色会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好像有重量,气味宛若有锋芒。”

音乐常常被称为“流动的画面”,美术也常常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运用视听通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音乐作品。比如,教学管弦乐“蓝色多瑙河”时,笔者就创设了“多瑙河岸的春天”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分段欣赏。由于圆舞曲比较有画面感,因此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笔者采用“文学式”的方法解读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所听到的圆舞曲的视觉场景,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人们在翩翩起舞的场景;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蓝色的多瑙河,扬起快乐的波涛;有的学生说仿佛嗅到了春天万物蓬勃的气息,等等。视听通感,既助推学生深入体会了音乐中所蕴含的情绪、气氛和意境,也让学生对作品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

音乐能激发学生的无限遐想。视听通感不仅能唤起学生经验中的“形”,也能唤醒学生经验中的“色”。一般而言,高音有一种亮色调的感觉,低音则有一种暗色调的感觉。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画配音”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二、深入把握音乐作品

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说:“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理智的最强有力的表现之一。如果没有其他感觉的帮助,人类则很难完成这种发生于音乐中的最高水平的思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不同的感官感觉联通起来,让学生的感觉发生转移,通过感觉转移,融入学生的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从而让学生深入把握音乐作品。

通感是架构音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作品因饱含作者的情绪、想象、联想等更具魅力。比如,在教学“花之圆舞曲”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形象和情境。音乐一开始,圆号和竖琴仿佛把人带到一个温暖、甜蜜、梦幻的糖果城堡,而周围都是用各种糖果和巧克力做成的房子、树木、花园等。接着,在圆号和单簧管呼应的主题音乐中,想象用舌头舔一舔、尝一尝各种颜色的糖果、巧克力的味道。在教学中,笔者还创设了一个舞蹈情境,让学生用听、动、唱、舞等多种方式,体会乐曲中蕴含的美,感受乐曲本身特有的节奏与旋律,从而获得愉悦感。在音乐表现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百花仙子轻盈优美的舞姿,有的沉醉于圆舞曲的节奏与律动;有的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在心乐交融中,与云月融为一体。

三、深入表现音乐作品

通感不囿于听觉与视觉,还能与味觉、触觉、嗅觉相通。德国美学家费肖尔称之为“感官共鸣”。借助通感,学生能将声音的艺术转变为时间的艺术与空间的艺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体验为先”的原则,引导学生参与音乐通感活动。

比如,在教学“打字机之歌”时,如果引导学生借助图谱、身体动作等来表现音乐,就能真正触摸到音乐的灵魂。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演一演”,和着打字机的音乐做打字的动作,感受乐曲的情绪,从而感受、体验曲中人是忙碌还是悠闲?是快乐还是痛苦?二是让学生游戏“玩绳子”,通过各种玩法看到乐段快速推进时形成的缠绕感。以此调动学生的手、眼、耳、脑、嘴等多个器官,让学生通过身体去接触各种音乐要素,帮助他们感受和体验音乐。

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音乐的特质,实施通感教学,既能有效地减少机械、枯燥、烦琐的讲解,也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效能。(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猜你喜欢

圆舞曲通感音乐作品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大海边的浪漫圆舞曲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节日圆舞曲
快乐圆舞曲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