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名句对高校教育的启示
2020-09-27万然万佳选
万然 万佳选
摘要:中华传统经典名句对当今政界产生了积极的价值导向与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深刻的意蕴对当今高校教育同样有深刻的启示和意义。那么,如何把经典名句应用到高校管理呢?本文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立德修身、校园文化的勤学笃行、学生管理体制的辩证创新三个方面和六个维度进行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传统经典名句 文化意蕴 高校教育
中华传统经典名句在国人的心目之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出自名家名篇,且对国人的工作学习等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中华传统经典名句,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既生动传神又寓意深远,被人们广为传诵。那么,如何从治国理政的用典中找到高校教育中最需要的精神营养呢?走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认真学好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重要讲话,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此句出自《礼记·文王世子》,讲述的是周代怎样教育世子和贵族的,即要审慎自身的言行来教育世子,德成而教尊。《礼记》中的这一句,就是强调教师必须先立德才能教书育人,教师的人格魅力及人格力量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教师自始至终都是学生的镜子,自身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身正为范,不仅是师范院校的校训,更是所有高校教师的道德规范和校训。另外,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是把教书仅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只有立德当表率,把自己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传给学生,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引路人和楷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出自唐代诗人韩愈脍炙人口的《师说》,精准地概括了教师的三个基本职责,“传道、受业、解惑”,其中的“传道”尤为重要,是对教师职业最经典的定义。“传道、受业、解惑”并非将三者视之为并列关系,而是把“传道”排在教师职责的首位。在笔者看来,一个教师如果只是“受业、解惑”,而忽略“传道”是不称职的教师。作为一个好老师,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信念,比专业更重要的是人格。正所谓,德者才之帅也。好老师首先是立德其次是立业,才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纵观古今,对社会有贡献之人,无一例外都有幸遇到过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受益匪浅,是他们心目中的引路人和楷模。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此句经典出自王安石的重要著作《洪范传》。在该书中,王安石通过为书作传注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治国理政之道:君王只有先修心治身提高德行,之后才能治国平天下。笔者认为,教师虽然不是“做官”,但更需要注重修身养德、陶冶道德情操。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修养及道德情操,所以教师是学生的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换言之,有什么样三观的教师就有什么样三观的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可否认,当今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能在做学问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但有极少数高校教师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不仅对高校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更误导和影响了学生的三观及身心,可谓是害人害己。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此句出自《尚书·商书·伊训》。商朝的开国右相伊尹教导幼主太甲说,对别人不求全责备,对己要严格约束。“检身若不及”,就是要求我们要经常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正所谓一日三省乎己。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相对的独立性,平时不用坐班,上课也是独立授课,或网上授课,独处独行较多,领导及同事的管理监督较少,正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就更需要教师用职业道德经常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慎独慎行。人性的道德底线往往在独处中显现,有些错误一旦有了开头,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正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二、营造勤学、笃行的学术氛围
校园文化虽然不是法律法规,但却是在学校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多数教职员工认同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教师、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和教师、学生的成长。高校校园文化由多方面要素组合而成,其中教师的治学风气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高校的学术性特点决定了对教师勤学、笃行的治学品格的要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分别出自晏殊、柳永、辛弃疾三位词人,后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概括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同理,作为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也要有这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望尽天涯路”的志存高远的追求;第二种是勤奋努力,耐得住孤寂的“独上高楼”的通读苦读、刻苦钻研、百折不挠,下真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也心甘情愿;第三种是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才能到达最后的成功,这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在现实中,不少教师搞学术科学研究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课题一年好几个,论文一年好几篇,纯粹为评职称而作,没有做学问、搞研究的三种境界与三个过程,也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更谈不上有什么科学创新的价值。因此,只有倡导勤学、笃行的校园文化,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句经典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赞扬梅花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没有娇艳的外表和鲜艳的色彩,也不求功名和人们的夸奖,只愿把清香留在人间。这种不为个人名利、不重虚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是我党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也是高校教师做学问,搞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特别是搞基础理论研究的高校教师,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比如院士钟南山、李兰娟等许多科学家平时都甘于寂寞,勤奮科研,疫情危急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他们为国为民做出的贡献,绝不是平时被粉丝捧上天的任何明星所能相比的。
三、辩证创新管理体系
现在,很多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都比较严格,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如果在保证基本的管理制度和约束下,再从倡导尊师、关爱学生两个相互辩证的关系着手创新管理模式,也许会事半功倍。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此句经典出自《荀子·大略》。荀子在文中指出,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晴雨表。不仅如此,荀子还指出如果轻贱老师,社会就会失去约束力,大家都会放纵自己的欲望,法律就如同一纸空文。荀子的这一说法,对尊师的意义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另一种诠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師范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曾引用此句经典,再次高度肯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事实如此,一个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学生,尊师的程度是与学校管理成效好坏成正比的。教师是管理学生的中介,学生越是尊重教师,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都会先服从再理解,反之则是先逆反再抗拒。一所学校的管理层面若失去了对教师的基本信任,必将导致对学生的管理事倍功半。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句出自清代郑板桥为应对上司索画中的诗句,道出了作者的爱民之心,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虽然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关心百姓的实际困难。学校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学生就是学校的“人民和百姓”,关心每位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从专业课程设置、上课时间、宿舍管理、食堂就餐、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细致地做好工作,就是学校的初心和使命,而空洞的说教和严苛的校规校纪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和抗拒。尊师和爱生从来都是相互并存与相互促进的,学校要真心爱护学生,细致关心学生的点滴,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遵从校规班规,心悦诚服。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经典名句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从古至今相通适用,既对政界管理社会治理相通适用,也对高校教育工作相通适用。因此,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倡导优良校园文化,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是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振武.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社,2015.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王利器.新编诸子集成: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
本文系201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习近平用典》中的传统文化意蕴对高校教育的启示意义研究”成果之一(编号:JY19265。类别:青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