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融入学生生活
2020-09-27吴红军
吴红军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在教授基础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另外一个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目前部分小学教师对后者的认识和相关的工作仍然不是很充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机融入数学内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权威性地提出了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而小学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工具的初步认知阶段,更是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重要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养成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数学素养作为教育部所提出的“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应该在小学阶段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同时这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指向。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往往被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所影响,部分小学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核心素养的培养,造成了本末倒置的教学现象。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在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应该怎么来做,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理解和思考数学问题所蕴含的数学逻辑和数学原理,这样在考试上学生可能会拿到比较高的分数,但其实并没有提高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或者说收效往往不大。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常识相结合,有的放矢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的思考,将会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二、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融入生活当中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教学目标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独具匠心的教学方式,使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融入生活当中,需要教师将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同时将数学问题所蕴含的数学原理清晰地给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在“平均速度”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从家到学校和从学校返回家中的实际问题和“平均速度”的概念相结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早上从家里出发来到学校的速度是20千米每小时,而我们由于交通堵塞放学回家时的速度是15千米每小时,那么这样的话,我们来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呢?在现实中很多学生的答案都是20千米每小时和15千米每小时相加然后除以2,这个答案明显是错误的。这个时候学生就陷入“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两个概念的逻辑混乱当中了,教师如果不能够把“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这两个概念的内在含义给学生讲解清楚,将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数学思维的严谨性也就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真正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需要教师对数学问题的内部逻辑充分进行梳理和讲解,而不仅仅是直接教授课本上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数学是一项逻辑推理非常严密的学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推理的严谨性的教育,将会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平均速度”为例,“平均速度”的内在数学逻辑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例关系,而不是“速度的平均数”,这个问题对年龄大的学生并不是难题,但是对小学生来讲,牵涉到数学问题的抽象思维,却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当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使学生由直观问题的解决逐渐向抽象理论的理解过渡。(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镇岔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