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新媒体手段提升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实效性研究

2020-09-27陈霄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新媒体

陈霄

摘 要:以Web2.0、移动端等网络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着高校教师学习和认知的方式。基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深入探讨高校教师在新媒体情境下的关注焦点与特征,探索新媒体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关改进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师思政工作;教师队伍建设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工作方式。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检索发现,一些学者虽然认识到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但大多聚焦理论思考,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化。本文致力于调研分析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剖析新媒体对教师思政工作的影响,结合当前新媒体手段特征,提出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策略。

研究方法

第一,深度访谈法。面向全国65所高校211名专任教师展开深度访谈。最终获取有效访谈样本189个,涉及58所高校,其中北京高校18所,京外高校40所,访谈有效率达89.6%。调研高校涉及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办学层次涵盖“双一流”建设高校(51%)、非“双一流”建设的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44%)以及高职和民办院校等(5%)。平均每所高校采样2名~5名教师,受访教师专业涉及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讲师占30%,副教授占42%,教授占28%。30岁及以下占1.06%,31岁~40岁占58.2%,41岁~50岁占29.1%,51岁~60岁占11.11%,60岁以上占0.53%。女性教师占40.21%,男性教师占59.79%。

第二,大数据网络检索法。以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为数据采集的时间段,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定量与定向相结合,在大量网络数据中搜集、存储、清洗,获取涉高校教师言论的相关网络信息数据673万条。其中,网页数据620,034条、客户端数据2,042,057条、微博数据1,046,025条、微信数据1,942,151条。基于高校教师身份标签及人工查找,结合Rost 软件筛选归纳高校教师网络言论。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教师网络言论信息以正面居主导,占比达64%,其话题来源主要为肯定中国抗“疫”举措、就中美关系及中美贸易战等建言献策等。负面信息占比为36%,主要源于极少数教师政治意识薄弱发布不当言论、部分教师存师德师风问题等引发舆论关注。

新媒体情境下高校教师需求特征与关注点分析

大数据网络检索结果显示:“疫情”“武汉”“全球化”“美国”等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高频热词。

第一,对时政热点普遍关注,同时也较关注专业领域内的信息。高校教师对社会热点类舆情总体参与度较高。例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引发了高校教师对民生、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治理的各种探讨。其中,正面言论占主导地位,高校教师普遍认可中国制度优越性,弘扬社会正能量。男性教师对时政热点的关注比女性教师更为明显。除此之外,理工科教师侧重于关注专业领域内的新闻热点,热衷于对学科领域内的热点谣言进行辟谣,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文科教师对高校相关新闻热点表现出高关注。

第二,渴望参与社会多元治理,同时普遍关注现实生活问题。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高校教师的价值观趋向多元。一方面,受访教师就校园霸凌、雾霾、机动车摇号难等很多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追求程序公正,具备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强调公民意识,对社会现象的一些积弊表示出质疑,渴望自身参与到社会多元治理之中。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面临事业、家庭、住房等多重压力,科研任务、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现实困难都会影响其心理状况。这些在访谈、教师微博发帖内容中也得到了极大体现。

第三,对敏感事件大多保持缄默。在开放性的社交网络中,西方思潮不断地侵入并蔓延。但是,通过访谈和网络检索发现:教师普遍注重自己的教师身份和言论影响,对一些有争议性的舆情事件极少表明自己的观点,真实想法更加隐蔽。例如:不少教师在微博简介中标明“本微博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高校(单位)无关”。

我国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多维性带来了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兴起带来媒介、媒体、话语体系的巨大变化,也带来意识形态传播门槛的降低,一些自媒体、短视频平台为了点击率进行擦边直播和诱导传播,故意散布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奇谈怪论,并因其差异性而得以病毒式传播,占据甚至掩盖了正确的价值引导的空间。因此,一些教师的政治信仰发生偏离,理想信念动摇。

第二,教师自身不重视。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教师更多地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对学校的归属感淡化。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尤其是职称评聘的压力下,教师往往难以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即便参加学习也只是当作一种“休闲”。此外,高校中关系教师利益的职称评审、评奖评优都以教学科研成绩为基础,把思想政治素养放在了次要位置,这也助长了教师轻思政教育、重業务素质的功利思想[1]。

第三,思政教育效果差。各高校教师思政工作主要由党委教师工作部承担。访谈发现:目前,多数学校采用合署办公形式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其教师思政教育、师德师风建设职能与其他部门存在交叉重合。高校教师思政教育形式单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如大会报告、专家讲座等,采取灌输、讲述和劝导的单向传播方式,难以“入脑入心”;抽象、枯燥、空洞的理论“灌输”导致教师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出现知行分离倾向[2]。例如:部分受访的专业教师表示,高校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其思政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做到润物无声。但当前的工作形式多是重树立典型宣传,思政教育模式缺乏科学性,培训和保障机制滞后,缺乏合力。

新媒体时代改进和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高校应当利用好新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个性化、社群化等特征优势,增强教育主客体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教师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吸引力。

第一,关注教师的真实利益诉求,迎合教师的个性化思政教育需求。调研发现:相较于微博等开放性社交媒体,教师偏爱在微信朋友圈等封闭性社交媒体发表真实诉求、讨论社会热点。高校宜采取教育引导的模式,关注教师现实存在的工作、生活难题,进一步创新教师专项支持和人文关怀,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的正确价值引导,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高校可发挥既有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围绕教师所在学科前沿动态、职业发展规划、生活温馨关怀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的说明、生动形象的内容实现精准输出,以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助力教师成长。高校还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教师思想动态采集系统,及时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准确定位教师需求,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的亲近感、认同感,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教育效果。新媒体融合短视频、长图等认知优势,在思政教育内容及形式上可以更具新意,其移动性、便捷性、传播的即时互动性,也使教师思政工作减少了对空间距离的依赖[3],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高校应提升运用网络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如搭建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网上、网下联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宣传和文化建设[4]。吸纳教师参与建设高校新媒体宣传平台,向海内外塑造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校的良好形象。组建教师网络“铁军”,将网络发帖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畴以及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量认定范畴,强化教师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责任,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提高高校教师准入门槛,实行思想道德素质一票否决制,对有道德污点的教师坚决不予聘用;对于此类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甚至违法违规行为,涉事高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应严格惩处,守护校园净土。

第三,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舆情对于高校教师价值观念有着较大影响。高校教师的不当言论在社交平台传播,与教师本人价值观不正确、网络舆情素养不足等因素有关。教师本人的不良言论一经网络流传极易被误读,容易导致教师与公众舆论形成对立。一方面,高校可加强对教师网络舆情素养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舆情敏感度,从源头降低负面舆情爆发频次;同时,加强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引导教师正确使用网络新媒体工具,帮助教师了解网络媒介运行规律,强化网上言行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建立对网络媒介不实信息的批判认知,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在网络中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积极与属地网信部门加强舆情监控对接联动,提升教师涉舆情负面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弘扬正能量,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大局。

第四,对不当言论进行分类细化处置,避免过度惩处导致“寒蝉效应”。高校教师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引导学生成长、传播知识和价值观的特殊人群,其价值观、政治立场对青年学生思想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大数据网络检索结果来看,部分教师网络舆情素养不强,存在着政治底线意识弱的问题,个人社交平台常成为负面舆情爆发源头,其个人价值观偏差易经课堂及个人社交平台传达至青年学生。而社交媒体则将此类教师不当言论导致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化,此类由政治立场错误导致的不当言论具有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应加强对人才政治素养的考察,并根据涉事教师的具体言论情况进行相应惩处。同时也应看到,极少数教师的思想意识问题并非代表整个高校教师群体,尤其是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舆论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言论极易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舆论压力下被公众政治化解读,涉事学校也易被舆论压力裹挟,应对不当言论的性质进行细化,避免“一刀切”的惩处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产生“寒蝉效应”,破坏高校的学术氛围。

本文系2019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一般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机制研究(课题编号:BJSZ2019YB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成芳,张艳宏.当前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2):49-52.

[2]洪文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2):43-45.

[3]张廷,杨永杰.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策略探析[J].新闻传播,2019(16):67-69.

[4]高金玲.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9(22):137-139.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建设新媒体
浅谈如何加强“双语”教学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百色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