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交传播中的反智主义现象研究

2020-09-26杜紫寒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杜紫寒

摘 要:反智主义,即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敌对态度,反智主义会在网络社交传播中引起不良情绪并破坏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文章探究了反智主义在当前的网络社交传播中表现的三个方面:知识分子污名化、反智主义共情传播和竞争性文化比俗,网络环境中的知沟是网络社交传播中反智主义客观环境层面的成因,其主观层面的成因则为工具化的知識观。网络社交传播的反智主义现象,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关键词:反智主义;网络社交传播;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5-0184-02

在新媒体时代,我国的文化传媒领域迎来了一种全民娱乐的狂欢浪潮。尤其是在网络社交的传播内容中,传统的精英文化比重在逐渐减小,娱乐化的内容比重呈上升趋势,正如尼尔·波兹曼所批评的追求娱乐导致“我们不仅仅被剥夺了信息,而且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在这场狂欢中,人们鼓吹和倡导“大众”的文化应该得到大力支持和满足,批判指责精英文化的危害,反智主义悄然发展。在网络传播中,以恶搞、嘲讽为代表的反智主义强调了精英和普通大众对立性,追求大众文化至上,力图排挤精英主义文化。

一、反智主义在网络社交传播中的表现

在网络社交传播过程中,反智主义包含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情况下,草根大众对于精英阶层的反抗和对话语权的争夺,反智主义是一种情绪,它将代表了精英文化的知识和知识分子放在了敌对面,其目的在于边缘化以至于解构精英文化,掌握属于精英阶层的话语权。

(一)知识分子污名化现象

知识分子污名化现象源于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变化,普通民众对知识分子的态度转变过程是由一开始的尊敬崇拜到质疑不信任,最后转为条件反射性的厌恶否定。这个现象并不是从网络环境为开端发展的,无论是诗词里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或是焚书坑儒,都有还是文化大革命等等都有着知识分子污名化现象的端倪。在快速传播的网络世界中,对知识分子的污名化现象显得尤为常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知识分子呈现在媒体和网络中的形象往往是负面的,人们不再相信知识分子发出的言论,对其嘲讽取笑,将“专家”叫做“砖家”,“教授”叫做“叫兽”,“研究生”叫做“烟酒生”。

在网络传播中,信息的获取是十分便捷的,但是网络上能搜索到的知识大多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并且过于简单和肤浅地展现给受众,导致受众会产生一种“搜索无所不能”的错觉,网络上知识的获取跳过了思考和质疑的步骤,那么知识分子所不同与普通人的思辨和质疑的能力在网络中不仅不会得到普通受众的认可,反而会获得“文绉绉”“无病呻吟”“问题复杂化”的评价。另外,网络社交传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属于知识范畴,或者说一些信息完全是错误的,但它们也在网络上呈现给受众,受众很可能接受到大量的无用甚至错误信息,而许多受众无法第一时间辨别其真伪,由于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已经形成,所以当知识分子再出来发出不同的意见时,受众却不会理睬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单一变成多样,知识分子跌下神坛,成为人们的调侃的对象,加之娱乐的盛行使得知识分子污名化现象向着愈来愈盛的方向演变。

(二)反智信息的共情传播现象

在网络社交传播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越是离谱和非理性的信息传播速度越快,传播范围越广。在早期的腾讯QQ空间里,会有所谓的“马化腾生日”“毛泽东诞辰”转发送Q币的虚假信息传播;在微信朋友圈里,带着“速看”“机密”“紧急”等字眼的文章总会引来大量的点击和关注转发,点进去一看也不过是博人眼球的标题党,但是它抓住了受众“宁可信其有”的心理,得以大量传播;还有以咪蒙为代表进行观点输出的情感类公众号的盛行,其受众亦是十分庞大。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标题党、假新闻还是进行观点输出的公众号,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一、博人眼球,在噱头上造势,二、内容虚假或属于无效信息,三、语言简单并有共情点。带有反智主义色彩的信息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它们比理性的话语更有煽动性,更有共情力,让受众感同身受并主动进行反智主义信息的传播。这些虚假的、肤浅的、甚至是荼毒受众的反智信息被大量受众点赞转发,在网络社交传播的大小圈层中迅速传播和回流,而相对于理性的信息却无人问津。现如今,人们对于信息的快餐化消费已经形成习惯,如何在众多纷杂的信息中抓住受众的眼球并引来流量,这些反智信息就成了运营者们较好的选择,反智主义也在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下找到了自己得以扩张的土壤。

(三)竞争性的文化比俗现象

在市场经济时代,点击率、关注量成为了媒体的经营目标,大量的小媒体、个人媒体进入网络传播市场中,都想要分一杯羹。当精英文化让位于大众文化,知识让位于娱乐,媒体经营者看重的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这种文化是接地气的、通俗的,但在某一方面也可能是低俗的、恶俗的、媚俗的。因此,在媒介进行文化生产的环节中,产生了竞争性的文化比俗现象,比谁输出的内容更低俗、更弱智,这种恶性竞争不断循环,导致反智主义在目前我国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盛行。在这场竞争中,媒介大大降低对受众的文化预期,忽略其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一味输出不用思考并可以达到娱乐、恶搞效果的反智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用户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他们在这场文化比俗的战争中也有着自己的战场,许多用户是十分乐意传递反智信息的,并且在传播中也会争相输出带有反智倾向的内容,这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是在网络中放松的方式之一,若有人站出来质疑这种现象,则会被嘲讽为“太正经”“太当真”“不懂幽默”。当全民都进入网络世界的娱乐狂欢,反智主义夹杂其中不易被察觉,在这场文化比俗的竞争中,网络中的每个用户都身在其中,也在主动或被动中为反智主义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网络社交传播中反智主义的成因

反智主义文化在我国的网络社交传播中显现出发展态势,因此对于其内部形成原因的探讨必不可少。有学者认为,反智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呈现不同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在网络传播中亦是如此。对于一个传播现象的出现,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故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网络环境中的知沟

在网络环境中,知识的获得比以往便捷了许多,从理论上讲知沟应该缩小才对,并且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中,我国网络用户仿佛已经进入了全民高学历时代。在实际中,由于贫富差距和教育资源在各地区的差异性等问题,我国的知沟问题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对于网民属性结构的调查中显示,截至2020年3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1.1%、22.2%,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由此可见,我国八成网民学历在大专以下。

在网络社交传播中,许多用户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公,他们更愿意在具有匿名性的网络上宣泄,由于其缺少思辨精神,一旦遇到煽动性言论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中关于知识分子失格、政府失信等内容更容易得到关注,这符合了众多网民在知沟下的差异心理,助长了网络环境对于知识分子和权威的不信任情绪,有时会发展为厌恶或者仇恨情绪。知沟在网络传播中又有新的发展,即为“信息沟”,即使网络拥有便捷的传播方式,但根据每个用户对于技术的接受运用能力不同,用户之间出现信息沟是十分正常的。同时,由于网络用户的需求和爱好不同,其接触的信息和圈层也会不同,在一个个不同圈层文化之间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信息沟。无论是网络环境中的知沟还是信息沟,都会形成知识和信息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很容易在网络煽动言论的鼓吹下转变成攻击性,促使网络用户对知识和知识分子进行异化,抛弃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一味投入符合自己理想的虚拟世界中狂欢。

(二)工具化的知识观

古希腊哲学认为,知识是存在和事物的灵魂,柏拉图说:“知识既不存在于形体中、也不存在于聲音中,而只存在于心灵。”知识是一种在人们的求知欲之下探索求得的客观真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和自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时代则要求人们掌握的知识可以快速取得效益,而不能立刻产生经济效益的思想就会贬值,如此人们对于知识的态度就变成了选择性、有目的性的学习掌握。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增长与社会文化知识形成了断层,这就导致知识的获得带有浓厚的功利性思想,就业率的高低难易成为了人们掌握知识、选择专业的一道考量标准,社会上也产生普通共识:学习知识是为了取得学历,获得好工作,赚取更多的金钱。因此,知识成了中上层阶级巩固地位的工具,也是底层人民打破隔阂进入中上层阶级的武器,这种现象本无可厚非。而对于掌握知识却没有立刻取得经济效益的人,人们就开始怀疑知识的有用性,例如“北大毕业生回家养猪”等新闻下就会出现大量“读书无用论”等知识唱衰的声音,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反智主义倾向。

三、结语

知识、真理和智慧是我们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是时代的要求,网络传播中反智主义的出现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中的矛盾产物,是需要全社会警惕和重视的现象。政府中的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网络传播环境的净化和管理,早日完成网络用户实名制的计划,同时也要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对于错误及时承认改正,树立权威公信力。作为知识分子要在纷乱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承担起公正坦白的社会反思和批判能力,抵制反智主义的侵害,敢于发声。作为网络世界的媒介工作者要时刻谨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在职业底线内进行文化生产和传播。作为受众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下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拒绝成为反智主义的帮凶。形成和维护一个良好的网络传播生态环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努力,摆脱反智主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邵培仁,马妍妍.论大众传媒中的反智主义[J].山西大学学报,2013(5).

[3]陈伟球.传媒民粹化背景下的反智亚文化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4).

[4]陈茂华.现实关怀下的学术实践——读霍夫斯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研究》[J].学术研究,2008(4).

[5]贺昌盛,等.“反智主义”笔谈[J].当代文坛,2009(3).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一起审审题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概述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民生新闻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繁荣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