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CI的本质属性与其主导下的学术生态

2020-09-26李中新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5期

李中新

摘 要:SCI的本质属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前我国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至上”的片面现象,SCI载文量虽然一直在增加,但缺乏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同时国内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国际化,但却得不到科研工作者的认可。科研单位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是造成“SCI至上”的主要原因,必须优化科研单位的学术生态,使学术评价回归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SCI至上;SCI本质属性;学术生态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5-0007-02

2020年2月,为了有效破除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SCI至上”的局面,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在此之前,SCI论文长期被奉为学位授予、项目评审、职称晋升、人才评价的“神器”,大有扩张蔓延之势。面对社会各界的呼吁和批评,管理者没有制定相关的约束和控制措施,致使广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依然按照此前的规则进行评价,严重挫伤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民族自信心和自主创新热情,形成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学术生态,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科技发展进步的痼疾。

认清SCI的本质属性,才能从思想上清除SCI论文至上的思维模式,充分了解我国科学研究所面临的窘境,并在制度建设和落实管理上切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分类评价体系而努力,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SCI的历史演变

(一)SCI的私人公司背景

SCI的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文为“科学引用索引”。1956年,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创立了“尤金·加菲尔德学会”,1960年更名为“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的产品。1964年起,它与“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of Citation Report, JCR)每年发布1次。到了20世纪70年代,与SCI相似的模式又推出“社会科学引用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和“艺术及人文科学引用索引”(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 & HCI )。

(二)SCI的商业性质

作为一家私人公司,创建之初步履维艰,把20%的股权以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华尔街风投公司。SCI的第一份订单以700美元/份的价格被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图书馆购得,用以为图书管理员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从浩瀚的期刊中按照二八規则采购能够满足需要的期刊。

第2份订单则来自中国。此后,ISI业务每年以27.5%利润不断增长,公司最终壮大成为全球第一大科信息咨询公司,加菲尔德也被称为“将信息王国建立在脚注上的百万富翁”[1]。

1988年,JPT出版公司(JPT Publishing)收购了加菲尔德50%的股权,使得加菲尔德挣得盘满钵满。

1992年,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以2.1亿美元收购JPT公司,依靠庞大的客户群和巨额利润催生其成为世界三大情报巨头之一。

2016年,加拿大的两家公司看中SCI在中国的商业价值,以35.5亿美元收购SCI业务,这两家公司分别是Onex公司和霸菱亚洲投资基金(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而这两家公司涉足学术研究甚少,他们的负责人表示,收购SCI业务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经济作用不断显现,以及SCI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地位已经非常凸显,且这些国家对科研的不断投入,未来该业务有更好的发展。

至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SCI的商业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唯一目标。随着我国R&D 投入的增大和对SCI的“痴迷”,已经成为“食客们”垂涎欲滴的珍馐。

二、SCI论文主导在我国的表现与思考

(一)2013—2017年我国发文量与经济投入

在我国,“论文挂帅”已经渗透到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评审、批准、实施、中期评估、验收、人才评价、职称晋升、学位获取等所有环节,更甚有大学生免推研究生、中学生高考加分、后勤泥瓦工评审等,似乎论文,特别是SCI论文成为评价一切的灵丹妙药。

尽管SCI被戏称为Stupid Chinese Idea(愚蠢的中国点子),但大学、科研院所等仍然乐此不疲,因为部分单位的负责人披着维护科技进步的外衣,成为SCI的受益者和坚定维护者。所以,尽管怨声载道,但清理“唯论文”步履维艰。“论文挂帅”已经严重侵蚀着科技工作者的民族自信心和创造性,在全世界科技工作者忙于创新和实践时,我国科研人员却忙于跑项目、写论文,人心浮躁,急于求成,贫于创新。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引导下,虽然我国SCI论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跃进到世界数量第2的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论文大国”,但是与其相对应的也是把科研财政资金大量的输出(见下页表1)。

这份成绩单表面上看非常漂亮,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不是亦步亦趋地跟随别国的规则和模式,而是建立在中国特色之上的自主创新,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窘态就是对这份成绩单的当头棒喝。

(二)2001—2017年我国期刊被SCI收录期刊数量

对SCI论文的迷恋也渗透到我国期刊界,为了能被SCI收录想尽各种方法。其一,投其所好创办英文期刊,在期刊规模紧缩的情况下为英文期刊的创立大开绿灯,英文期刊越多越能实现“弯道超车”,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乐见其成,甚至列为全员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二,不计成本地聘请国外编辑,片面追求国际化。其三,75%的中国英文期刊以输送利益的方式与国外出版商(主要为Springer和Elsevier)合作,美其名曰“借船出海”[2]。

伴随这种追逐浪潮,我国SCI期刊数量小步快走,2017年在全部352种英文期刊中达55%的入选率(图1)。虽然SCI倡导者可能有更高的入选目标,但是SCI期刊数量有限,当输送给国外出版商利益达到上限时,我国SCI期刊数量也将达到上限或减少。

(三)国内外不同的SCI评价标准

虽然我国英文期刊加入SCI大家庭不断增多,但是只有9%的中国科技人员刊发于中国的SCI期刊[3]。“一流二流论文发国外SCI,三流期刊发国内SCI,四流论文发国内中文期刊”的现象仍然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仍然是评价和激励政策使然。“国外SCI至上论”弥漫和控制着中国学术评价的主流,催生了一大批受益者,同时也污染了中国的学术空气。

《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表明,93.7%科技工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晋升职称需要,90.4%是为了完成各种考核,科教辅助人员为晋升职称而发论文的比例高达96.2%。62.1%的大学教师、44.9%的科研人员在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中最看重论文[4]。由此可见,我国科技人员大多数属于“被动写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的心态来写论文,只是为了完成当前的科研任务。几乎所有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均对论文刊发制定了数额不等的经济激励政策,总的来看,国内论文100—5 000元/篇;国外论文依据影响因子划分为1 000—50 000元/篇不等,特别规定Science、Nature、Cell三种期刊100 000—300 000万/篇,有的甚至每篇上百万。我国SCI发文机构前50名都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其他单位没有。高校教师不上课,科研人员不进实验室成为了普遍现象。

近年来,我国从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转移到人才引进模式,不平等、不平衡的学术评价标准也激励一大批海外回国淘金潮。在美国,33.26%的期刊被SCI收录,Q1期刊也名列前茅(表2),高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选率1倍之多。留学海外的学子发表SCI比国内学子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还简单,带着几篇SCI论文回国,既有“帽子”,又有“票子”,动辄还可以讨价还价。

三、结语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也逐步改变,以SCI为主导的论文及其引用频次和影响因子的评价模式,逐渐超过了推广应用和社会实践的评价模式。这种以SCI论英雄、论人才、论业绩的局限性、欺骗性、误导性已暴露无遗。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以来,我国民族英雄和“大家”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大家”的精髓首先在于爱国精神、民族情怀和品德修养,以及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献身的高尚情操,这种“大家”断不能用SCI来作为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Board WJ. Librarian turned entrepreneur makes millions off mere footnotes[J].Science,1978,202(4370):853-857.

[2]鮑芳,张月红,吴坚.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综合数据与国际影响力解析(1887-2017)[J].中国出版,2018(12):3-8.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4]中国科协:93.7%科技工作者承认发表学术论文是为职称[N/OL].科技日报,(2018-10-30)[2020-04-23].http://tech.qq.com/a/20181030/001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