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众文化”

2018-09-04张涵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精英定义

摘 要:“大众文化”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但是对“大众文化”的具体定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古往今来,各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也褒贬不一。本文主要通过三部分即“大众文化”的相关概念、国内外著名学者对“大众文化”的解读、“大众文化”与“大众阅读”的关系来全面了解“大众文化”。

關键词:大众;大众文化;阅读;大众阅读;乌合之众

一、“大众文化”相关概念辨析

(一)“大众”的概念界定

想探究“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大众”。大众的含义很多,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表达也不同,如民众、群众、庶民、公众等等。

1. 从历史的角度来定义“大众”:

(1)众多的普通人。强调的是量,威廉姆斯在《关键词》一书中曾有论及:“无论英文的 mass:块、堆、大量、大堆,还是中文的‘众,都一致赋予了“大众”量的肯定性;

(2)处身民间与高雅之精英对立的部分人。威廉·姆斯称“不登大雅之堂”和巴赫金平民狂欢理论都论述了这一点,这与“金字塔”形社会结构一致;

(3)革命的无产阶级。大众即革命的无产阶级这一观点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体现得充分而具体,“大众”即“工农兵”;

(4)大众是社会被统治群体,是社会统治集团“兼并”的对象。葛兰西话语霸权理论提出大众是与统治集团尖锐对立交战的群体。

(5)大众即消费者。后现代社会下的消费群体,此概念主要用于文化消费领域。

以上五种观念有共同之处,也各有特点。首先它们都强调“量”;其次这五种观念都强调一种“对立”(普通与特殊,大众与精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被统治者与统治者,消费者与生产者均两两对立);再次,这些概念都有很强的即时性,适用的范围也较狭窄。

2. 从产生的角度理解“大众”

“大众”一词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西方工业革命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逐渐演变出来的。

“大众”的主体既“密集”,又“毫不相干”。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庞杂性:大众是庞杂的人群,每个人只是“大众”中的沧海一粟。从这个角度看,大众是平等而无个性的。

(2)流动性:人身自由是大众出现的前提。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流动性是大众文化普及的重要方式,而大众文化的承载者即“大众”。

(3)冷漠性:庞勒在《乌合之众》中写道“‘乌合之众就是群体,许多人凑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群体——它们消失了个性并且思想和情感都在关注同一件事——它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相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它们失去了一切判断能力...”在某种特定场景下,“大众”具有“乌合之众”的特征——冷漠性。

(4)知识性:由于“大众”一词出现在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者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要求,因此教育在“大众”中普及较广。正是由于有知识性的“大众”有更高的文化追求,才有了“大众文化”的产生。

在这里,“大众”即为庞杂流动的冷漠而又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城市居民。

以上两种对“大众”理解的角度看似有差异却又不谋而合,只要有“大众”的存在,“大众文化”就不会消亡。

(二)“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夏蒂埃在《书籍的秩序》中就“大众文化”的定义总结了两种模型,其中一类模型谈到“大众文化的运行逻辑迥异并独立于精英文化的运行逻辑”,“迥异并独立”便道出了两者的区别。

1. 主体不同

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分子为受众,旨在表达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简言之,“精英文化”即为知识分子及精英们所创造的文化;而“大众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的大多数平民的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 层次不同

“大众文化”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大众文化主要以“消遣娱乐”为主,同时注重商业性;而“精英文化”却更加高雅。

3. 地位不同

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精英文化占统治地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也出现了以陈独秀等文化精英为主导的精英文化。但如今,精英文化的地位却遭到大众文化的冲击,大众文化逐渐普遍,而精英文化却逐渐寡淡。

(三)“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主要针对我国)

“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看似相同,实则不同。通过以上对“大众”定义的探讨,可了解到“大众文化”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有商业目的,可供消费并且可以大量复制;而“群众文化”更多则是一种原生态、自主性的文化,不经过包装,没有商业目的,是完全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

(1)地位不同

“群众文化”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属于主流文化的范畴;而“大众文化”属于亚文化,是市场文化的范畴。

(2)目的不同

“群众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纯供消遣娱乐,没有商业目的;而“大众文化”以消费为基础,通过大量复制而盈利,有商业目的。

(3)主体不同

“群众文化”的主体侧重于“群众”。“群众”一词是政治范畴的概念,是指相对于国家干部而言的大多数人;而“大众文化”的主体为“大众”。“大众”一词偏向于传播学范畴,是指在某一方面有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部分。

二、大众文化的概念解读: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如今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一概念的内涵,至今也没有比较统一的界定。

通过上述“大众文化”与其相关概念的辨析,我们对“大众文化”特点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接下来将通过国内外学者对大众文化的概念解读来深刻体会“大众文化”这一概念。

(一)夏蒂埃总结的“大众文化”定义的两大模型:

第一类欲铲除文化上的一切民族中心主义形式,视大众文化为协调自主的象征系统,其运行迥异并独立于精英文化逻辑;(封闭独立,自成一体)

第二类强调组织社会的上下级关系,着眼于大众文化之于统治关系的附属关系和种种不足。(无文化合法性,对正统的偏离)

(二)约翰·斯道雷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中对“大众文化”的六种定义进行了粗略勾勒:

第一种定义:所谓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

第二种定义: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这是一个剩余的范畴,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换言之,大众文化乃是一种低等文化。”

第三种定义:把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

第四种定义: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这一观点反对任何视大众文化为自上 而下强加于‘人民的文化论断。

第五种定义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相关。

第六种定义是从对后现代主义的争论思考中生发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后现代文化已不再具有高低之分。”“后现代主义模糊了‘本真文化与‘商业文化之间的区别。”

约翰·斯道雷的六种定义通过历史的维度来分析“大众文化”这一概念

(三)法兰克福学派眼中的“大众文化”

1. 法兰克福学派概括的“大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商品化”,该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否定了文化艺术的独立自主性。

2.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由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征导致其生产具有齐一性和标准化,从而扼杀了艺术的创造性和个性,不利于国家文化的发展。

3.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集中在它对其接受者的强制性。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指责的确鞭辟入里,但是也不可否认其片面性和缺陷。他的全盘否定态度说明法兰克福学派并没有真正做到从历史的现实发展上、从艺术本身的动态变化中准确的分析大众文化現象,这是我们在定义“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时值得注意的。

(四)大众文化与庞勒的《乌合之众》

“大众文化”与作为与“精英文化”背道而驰的文化,更加注重“大多数人”的所知所感,因而高雅文化便有可能边缘化,因此,大众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与庞勒的“乌合之众”的观点不谋而合。

大众文化的“大众”与“乌合之众”的相似之处:

1. 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即“心理群体”。

2. 两者都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容易受到“群体”或“大众”的影响。

正如每个人对“乌合之众”的理解不同类似,“大众文化”并不都是消极的,从某种程度看,“大众文化”是群体作用的结果,同时,“大众文化”也能够反作用于群体,从而影响群体的心理与行为。

三、大众文化与大众阅读:

(一)大众阅读的概念

“大众阅读”是指在大众社会的背景下,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媒介,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可供消费且较为新型的阅读现象。

(二)“大众文化”对“阅读”的影响

1. 阅读主体:由传统的知识阶层发展成普通大众

2. 阅读内容: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具有“消遣性”“普遍性”“模仿性”特点。

3. 阅读方式:依靠“大众传媒”,方式更加便捷且载体不断丰富发展。

4. 阅读特点:使“阅读”更加的“从众化”“盲目化”,使“个性阅读”逐渐消解。

(三)“大众文化”与“大众阅读”的关系

大众阅读与大众文化相辅相成,联系密切。大众文化是大众阅读的主要内容,大众阅读是大众文化的接受形式;大众文化是大众阅读的消费对象,大众阅读则是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大众阅读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大众文化也随着大众阅读的多种需求而丰富发展。而连接二者的媒介即大众传媒。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对“大众文化”已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并尝试作出界定:“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的,旨在让普通大众获得日常愉悦感的消费对象。它的形式丰富多样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它的特征有:商品性、通俗性、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等。

《定义大众文化》一书中写道:“‘大众文化是我们理解电视媒介参与制造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另一个关键词。‘大众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的消费内涵。甚至可以这样说‘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刺激大众消费为目的。没有消费的‘大众文化产品,要么内容不够适销对路,要么根本就不属于‘大众文化产品”。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每一种文化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大众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大众文化”的作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好的利用“大众文化”为我们的阅读服务。

作者简介:张涵,女,1994年7月,民族:汉,河北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出版经营管理。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精英定义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定义“风格”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有笑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