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2019-05-20冯依仁
冯依仁
“文艺上要百花齐放,不能让一部分花開放,另几种花不让它开放……只有《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那不就坏了嘛……”早在1958年毛主席就已批评过对大众文化的歧视,然而在新时代的今天,年轻人喜欢看综艺节目竟被少数“精英”批为“草履虫”的单细胞趣味。北大教授张颐武的反驳可谓一针见血:这即是大众文化多样性和某种内在潜能的体现。
大众文化,即古人云“下里巴人”,顾名思义指符合大众审美特点的文化,较之于富贵阶层所欣赏的“阳春白雪”,它更加通俗,亲民,但同时也被打上了“娱乐化”“无内涵”的标签。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大众文化其实是有优势的。
大众文化有多样性的特点,它的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多种多样。上到耄耋老人,下到总角少年,都能一起享受带给自身的快乐。即便是那些批评大众文化无内涵的精英,在看综艺节目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哈哈一笑吧。可是,高贵的阳春白雪却没有如此亲民,听一场音乐会动辄上千的门票已将大众拒之门外。优秀的作品往往需要时间和经历的历练才能让人感受它的优秀,对于社会阅历不足的年轻人实在相距甚远。
但必须承认的是,目前我国的大众文化还是个蹒跚走路的婴儿,内核的缺失的确是当下大众文化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大众文化虽是潜力无穷,却也应完善自身,将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
比如,给大众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或者说让高雅文化变得更加喜闻乐见。像最近的《经典咏流传》将经典诗词同现代流行歌曲结合起来,让众多被时代埋没的古诗词重新回到我们身边。这岂非大众文化的功劳?而大众文化有了精神内核,不也变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吗?
在当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应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为下里巴人注入阳春白雪的文化内涵,为阳春白雪穿上下里巴人的平易近人。这样,它们就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活跃我们的文化市场,更好地满足大众多样性、深层次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