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0-09-26王泽会
摘 要:小学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和主要部分。班级管理是一种班级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班级所有资源,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目标。文章围绕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提出了激励机制的应用策略:巧用竞争,激发学生进步动力;重在细节,注重激励机制与课堂实效深度融合;情感激励,注重养成正向无意识;合理激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激励机制;无意识
为了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落实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在小学班级管理活动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利用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从现实来看,激励机制在小学阶段的应用是一门系统的科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立足于学情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从师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班主任的影响,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形象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用系统、科学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对小学生的认知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激励方式,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
一、 巧用竞争,激发学生进步动力
根据构建主义的相关理论,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班级管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要从根源入手,不能停留在教育的口号上。事实上,小学生的主体意识都比较强,也愿意在班级管理中主动表现,但其中也有一定攀比心理的作用。为此,班主任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小学生攀比的现象,既要积极的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又要正视客观现实。其中,引进必要的竞争机制,就能够将小学生攀比转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特别是在新课程新时代的背景下,小学生的竞争精神也符合当代发展的需要,也能得到德育和反思的作用,在班级管理方面,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良性竞争机制尤为重要。例如,班主任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能力的差距,将小学生划分为若干的小组,人数相同,综合实力大致一致,在通过民主的方式,通过内部的投票推荐,确定小组的小组长、副組长。由此建立起小组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内容既要包括学习成绩表现,还包括参加班级管理、值日以及各种德育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制定操作性强的量化考核机制,同时要坚持公平、公正的考核原则,对待学生不偏不倚,给予每个学生和小组相对均等的表现机会。还要从宏观的角度全面调控班级竞争的平衡,营造生动、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生长,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加活动。
此外,评价激励机制的建设包含很多内容。教师对小学生的评价不仅应基于学习成绩。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从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学习。结果,通常的课堂表现,动手能力和许多其他能力都应从道德、智力、身体、美丽和劳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并在相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培养和提高。
二、 重在细节,注重激励机制与课堂实效深度融合
激励机制的应用,在于关注学生的内心所思所想,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当中,还是在班级管理中,都要从细节深处把握问题的症结。首先,行为言语在细节。一堂课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改变小学生的听课状态与课堂反应。然而一些教学用语不仅没有激励作用,反而起到了反效果,例如:“同学们,她回答得对吗?这个回答不完整,谁能补充下?上课不许溜号、说话哈”等等!或是直接出现摇头、叹气,手压讲台,敲黑板等带有负面情绪的动作。可能这些是班主任课堂上脱口而出的话语或习惯性的手势,但这些语言没有时效性?是否真的与同学产生了互动还是只为了尽快引出你想要的课堂或答案。而有时可能就是轻轻的抚摸、暗暗的点头、少些“不”字,多些微笑,都能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温暖他们脆弱的心灵。其次,方法在细节。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丰富多样,像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互动课堂、白板展示等,但我们在运用时是否结合教学内容,注重细节的设计。因多媒体的介入已很少需要板书,或是教师手写速度跟不上说话速度,就只能在学生讨论时呈现板书,结果是既忽略了与学生一起参与完成板书的过程,又忽视学生们讨论的实效性。其实在教学设计实践中,我们教师更应关注的不是教师自己而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每种方法的设计,要考虑学情,要有预设,要有应变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激励。在建立激励机制时,还必须要有合适的教师,并且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估,在小学班级管理的未来发展中,应重视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合理运用,完善小学班级管理机制,规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课堂秩序,不断完善小学班级的整体管理水平。
三、 情感激励,注重养成正向无意识
小学生虽然已经初步有一定的社会认知,但“无意识”感仍然比较强烈,主要通过五种感官来获取信息,那么多的信息一起涌进来,孩子尚不能有效地进行筛选,也很难加以分析处理。虽然大脑尚不能有效地分析和辨别信息,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处理信息,有很多信息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印记,这其实就是人的“无意识”。同样,班主任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孩子成长的各种物质环境,都会导致孩子的各种“无意识”。当我们奇怪孩子为什么会对某件事情有很过激的反应时,或许就是他的这种“无意识”给激发了起来。无意识是被孩子的身体所记忆却不能被我们回忆的“记忆”。它会给人带来一种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觉,是一种类似条件反射所带来的结果。如前所述,一两次偶发的事件,不会给孩子带来如此深刻的身体记忆,只有当一件事情反复出现或者小学生的身心持续不断地遭受到重复性的侵害、骚扰时,人体才会自动地产生一套自我保护的防御程序,或者产生一套适应伤害的程序。很多人成长之后所发生的看起来比较难以理解的事情,如果能够追根溯源的话,都能在他的婴幼儿阶段找到合理的解释。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要满足他们的充分的鼓励,给他们充分的陪伴和呵护,还要努力为他们创设各种和谐的关系,创设温馨的环境,努力减少那些负面的因素在孩子脑海中形成各种印记,成为他的“无意识”。
此外,从班级管理的现实来看,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一味地去讨好或寻求他人的肯定,慢慢地学会了靠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依赖于别人的观点,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和自省。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活动和方法是我们帮助学生获得自尊的一个过程,从物质化的外在奖励与惩罚帮助他们认识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有待改进的,最后到他们能够自我判断行为的正确与否。不断内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自尊,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我们就是作为一个引路者来帮助他们获得自尊,也许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更灵活,更民主,放低姿态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帮助他们成长!
四、 合理激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首先,帮学生抚平“成长中的烦恼”。孩童具有依赖心理,是无意识地对熟悉的人与环境产生依赖,释放自我的真实情绪与信任。教师作为除家长外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人,更加不能忽视这种依赖心理,并且要学会保护学生的“依赖”,从而走进儿童的世界,当学生犯错时,借助依赖打开与学生的沟通桥梁;当学生伤心时,凭借学生的依赖抚慰学生的心;当学生喜悦时,依靠学生的依赖共享这份骄傲。小学的生活与幼儿教育时期不同,无微不至的呵护转变为独自负责的担当,不仅在行为上更体现在心理的独立,过程中的“磨合期”会让孩童焦虑、无所适从,教师就要利用依赖心理做出及時、适当地引导,迎合学生喜恶,创造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满足低学段学生的心理依赖,形成积极的正相关心理,培养生自信阳光的心理素质,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
其次,帮助学生成为“生活的探险家”。孩子天生热爱嬉闹玩乐,孩童时期的游戏活动都是孩子在主导,是其自然的、无意识的认知冲动,本能的玩乐冲动促使孩子去看、去想、去感受环境。认知冲动带来的满足感促使孩童产生乐学心理,将一个快乐变成积聚另一个快乐的起点。而教师,除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探索生活、感受生活,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动机外,对外在学习环境的构设也要尽心尽力,班集体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主空间,班级环境、班级氛围、班风的建构,都是对学生心理刺激,只有生活在快乐的班级体中,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学习欲望。而在学生得到探究的乐趣,进行实践后,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反馈,让赞美发挥神奇的作用,得到回应后学生才会产生持续的认知冲动。但不能一味向学生投放“糖衣炮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同样重要,恰当的点拨与错误,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而言,有效的利用激励机制能促使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成为更加具有长期性的一项管理工作。因此,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不仅需要巧用竞争,激发学生进步动力;重在细节,注重激励机制与课堂实效深度融合;情感激励,注重养成正向无意识;合理激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也需要每位小学生以及家长的配合。在激励机制的应用过程中,班主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教育规律,让学生在学校以及家庭和更多生活范围感受到榜样的作用、鼓励的力量、人情的温暖,让学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崔焕引.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5):37-38.
[2]孙同军,闫家翠.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J].启迪与智慧(中),2020(2):5.
[3]张海艳.浅析激励机制在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20(5):212.
[4]王东辉.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9(47):70.
[5]王荣欢.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J].中华少年,2019(36):89+93.
作者简介:
王泽会,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