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古诗文注释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

2020-09-26丁宏喜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统编教材

丁宏喜

摘 要    注释是对文本内容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是编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的“桥梁”。随着统编教材的广泛使用,注释进入小学语文教材和课堂,给小学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资源和挑战。为此,需要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注释进行梳理,揭示其丰富性、准确性、简明性和系统性等编排特点,以准确把握课标要求和编者意图,探索利用注释优化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使注释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统编教材 古诗文教学 注释

以往一些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为古诗文课文提供注释,理由之一是有了注释,教师往往把注释当成翻译的工具和死记硬背的内容,从而把古诗文教学课上成翻译课或者背诵课,加重了学生负担,弱化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实际上注释是对文本内容的解释和补充说明,看注释,是学习古诗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从第二学段开始增加了“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所以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为古诗文课文增加了注释。随着统编教材的广泛使用,这些教材里的注释成为部分教师眼中的“新事物”,囿于教学经验不足,这些教师拿到教材后不免困惑:注释有什么编排特点?如何用好注释实现古诗文教学的增值?为此,笔者梳理了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并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见表1)。

一、编排特点

通过梳理,我们得以窥见统编教材中古诗文注释的编排具有如下特点:

1.丰富性

纵览统编教材里的注释,主要包括解释疑难字词、解释相关诗句、介绍写作背景和介绍诗题等四个方面,种类齐全,内容丰富。这些注释是编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的“桥梁”,有效地帮助学生扫除阅读古诗文的障碍,获得诗文思想主旨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提示。

2.准确性

统编教材充分吸收新的研究成果用于注释,力求用今天的语言准确解释古代诗文的字句。例如注释举例③,有些选本将“屠苏”注释为“割草”,引申出“茅屋”的意思,“入屠苏”就是“进入茅屋、进入寻常百姓家”。实际上这是望文生义。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所载,屠苏酒共用药八味,是一种药酒。同是宋代诗人的魏了翁写过一首《虞美人·一年一度屠苏酒》,陆游也写过“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的诗句。这些宋代笔记和诗词都证明“屠苏”是一种酒,“入屠苏”是喝酒的意思[1]。

3.简明性

统编教材里的注释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深奥的古诗文字句意思表达出来,例如注释举例③“屠苏”的意思,教材不作烦琐考证,直截了当地解释为一种酒。再如注释举例⑦,只解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不涉及这句诗所用的互文修辞手法,不作艰深繁复的注释,简单明了,贴近学生,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

4.系统性

统编教材里的注释有系统安排,避免了先不注后注、多次重复注释和前后注释不一致等问题。注释紧跟文本,统一安排在文本的右边或下边,需要注释的字句都有数字序号标于右上角,与注释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的体例保持了诗文的完整性,特别是古诗的注释没有破坏古诗的建筑美,便学利教。

二、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中注释呈现出来的特点,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积累古代优秀作品、体会作品情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利用注释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月25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 所以,统编教材特别重视古诗文教学,选编了100多首(篇)古诗文,意在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注释的作用就是解释和补充古诗文的内涵和深度,贯彻落实上述国家意志和编者意图。比如注释举例③和⑦,传递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古诗的文化内涵。教学中,笔者设计表格(见表2),抓住文中注释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溯源,了解宋代春节的民俗文化历史由来。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通过古今对比、適度拓展等途径,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倡导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统编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注释,如:[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教学中借助这些注释揣摩古诗中包含的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情感样式等,可以为培养有根的中国人发挥重要作用。

2.利用注释帮助学生体会诗文情感

古诗文记载着古人的生活和喜怒哀乐,传达着古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诵读、积累古代诗文,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也是古诗文教学的育人任务。

统编教材中的许多注释就承载着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比如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的第一条注释“[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学生读到这条注释肯定会有些疑惑,项羽明明在与刘邦的斗争中失败自杀了,怎么会是李清照眼中的大英雄?教学中,笔者沿着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品读这一课的第二条注释(见注释举例⑤)并思考:从第二条注释中你读出项羽是个怎样的人?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项羽是个宁死不肯屈辱偷生的人。那么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诗热情讴歌这样一位失败的英雄呢?这时笔者再补充一些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悟得诗情,原来诗人“思项羽”意在借古讽今,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奋力杀敌,收复失地,完全没有项羽身上的宁死不屈、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最后,笔者依据第二条注释“不肯过江东”补充一首同时代诗人辛弃疾的《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着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那个时代的爱国诗人痛国伤时、呼唤英雄的无限感慨。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用第一条注释引发学生质疑,用第二条注释引导学生思考,两条注释互为补充,支撑起课堂结构,构筑了教学层次,学生沿着注释,知人论世、拓展阅读,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水到渠成。

统编教材往往将三首有关联的古诗词合并为一篇课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将三首诗词的注释整合起来,比照参读,丰厚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时,整合《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的注释,可以启发学生得到这样一些信息。一是写作背景。三首诗都写于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国土或沦丧或割让,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文中注释),导致陆游只能在“绝笔诗”中喊出“北定中原”的夙愿,林升只有写点“题壁诗”(宋代一种风气,参考《题西林壁》)表达不满,龚自珍只敢借风神、雷神和天公等形象,一语双关地劝谏“天公”用人才。二是诗人情怀。无论是陆游的临终遗嘱,林升的针砭时弊,还是龚自珍的大声疾呼,表达的都是诗人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教学中可以用上三首诗的注释串讲诗意,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进而涵养起深厚的家国情怀,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认同。

3.利用注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说明注释不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凭借注释理解诗文大意。教学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注释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会学生恰当地运用注释去理解诗文大意,去解决古诗文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注释的简明性和系统性特点正是编者基于此做出的科学编排。比如六年级下册《春夜喜雨》,诗中有一句“花重锦官城”,这里的“重”是一个多音字,读第二声chóng有“重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花开得重重叠叠;读第四声zhòng有“沉重”的意思,那么在这首诗中“重”究竟读哪个音才正确呢?教材没有注音,但给出了注释“[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教学中可以利用注释引导学生推知这里的“重”应该读zhòng。

再比如四年级上册第21课《出塞》,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学生在理解上显然很有困难,但文中并未给出注释,这是编者的疏忽吗?依笔者看更像是编者有意为之。因为三年级下册第9课《元日》中有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的也是互文修辞手法,并且教材已经给过注释(见注释举例⑦)。从三年级下学期到四年级上学期,中间只隔了几个月的时间,学生记忆犹新。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新桃换旧符”的注释,引导学生以旧解新——七言绝句受每句七字的限制,“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一个减字压缩句式,完整的句子应该是“总把新桃符换掉旧桃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为“秦时明月汉时关”添字还原,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句话的意思是“秦汉时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由此可见,这里的注释省略是编者试图培养学生读注释、用注释的意识,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自行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在梳理注释前后联系时,笔者还发现一些相同的字词在不同年级不同古诗中的注释情况不尽相同(见表3)。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前后联系,整体把握教材,了解学情,有意识地将古诗文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同学生以往接触过的知识建立链接,以旧解新、新旧对比、温故知新,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注释进入教材和课堂,无疑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资源和挑战,是一个非常丰富、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随着教材的广泛使用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一线教师将生成更多的教学智慧,探索出更多的利用注釋的好方法,优化古诗文教学,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崇琛.元日“屠苏”考[J].寻根,2003(0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古诗文教学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