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体验与表达
2020-09-26吴湘
吴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小学语文课程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石,习作又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笔者结合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课例,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习作教学中的体验和表达。
一、借传统美德扎牢文化根基
道德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小学阶段是扎牢文化根基的重要时期,应努力发现习作教材中蕴藏着的道德礼仪元素,为学生发展奠基。
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中,明确提出写信的习作要求。书信的主要组成部分,如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等,构成了书信的规范格式。教师可以请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给出的范文标注,独立探究书信的格式,汇报交流探究的结果。使学生自主习得蕴含其中的规范格式,体验到书信文化折射出的特有礼仪。
在学生习作环节,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提醒学生:考虑收信人(老师)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使用的称谓语、祝福语、署名等均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对学生使用的“敬爱的王老师”“您好!”“您的学生”等符合身份、使用敬称的具体表达予以充分赞赏的同时,向学生传递出敬称和谦称是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体现着“自谦而敬人”的文化思想。点评环节教师还可以敏锐地捕捉学生“祝福语”中饱含的对老师的尊重、对未来的憧憬这些美好元素,引导他们筑牢尊敬老师、崇尚文明的文化根基。
信件所带来的通信双方见字如面的特殊礼仪,也在无声地表达着写信人对收信人的情感态度。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来信,凭借整洁美观的汉字书写,给学生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在赏心悦目的浏览之中,悄然影响着学生的书写态度。
二、借庄重仪式感受文化审美
仪式感是让人们从庸常化的日常生活中超拔出来并赋予人的行为以某种意义和价值的审美感受。在经历仪式感的唤起、仪式感的体验、仪式感的审美过程中,成功地唤起每一个生命的灵性,并在复杂的审美体验中,受到优秀文化的启迪和洗礼。
一是仪式感的唤起。在习作教学“写信”的课堂伊始,教师在课堂上现场拆开来信的行动,可将书信这种私密性人际交流的介质,放大地呈现在同学面前,营造出书信文化感知和美好记忆唤起的仪式感。诱发了全体学生阅读信件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二是仪式感的体验。书信中使用的信纸、信封、邮票等外在的仪式感和书信内容的真诚郑重带来的内在仪式感,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收信—读信—写信—寄信”过程中的庄重仪式感。
三是仪式感的审美。书信是个体生命的文字承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对一出生就处于电子信息时代的学生而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纸质信件,无疑具有很强的仪式感。
三、借真实体验提升文化认同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认同感能够帮助民族重拾历史的记忆,传承则是把一代又一代人经时间、经文化磨砺后的好东西一代又一代地承继下去。
教师在课始可以安排收取信件,实现学生由“学习者—收件人—读信人”的真实身份的快速转换。学生沉浸在信件阅读、情感撞击的真实场域中,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写信是生活中可能随时需要的一项技能。为学生营建出“实用”的表达场,使习作有了具体的表达对象、表达需要、表达内容。每位学生在使用信纸,看着来信写回信,学着格式写信封,期待寄出信件的一系列体验活动中,感受传统书信的认真书写、态度庄重和完整表达,体验书信文化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独特魅力。字里行间演绎出的真切情感,一笔一画呈现出的方块汉字,不仅展示了书信之魂,而且展示了文化之魂。在综合体验中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借深度表达增强文化自信
梅洛—庞蒂认为:“表达活动发生在能思维的言语和会说话的思维之间。”因而思维不能离开言语或者符号系统。若要实现深度表达,必须基于深度思考;基于深度思考的表达,即为深度表达。在“写信”习作中,教师可将学生学习写信的练习嵌入到社会生活环境的真实场景之中,使学生真实地收到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的来信。真实地阅读这封掀起回忆面纱、流淌师生情意的信件,既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好场所,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考场。学生一边掌握规范格式,一边感受书信文化,一边在回信里诉说着自己的近况,传递着思念的真情。这使处于新時代的学生,在享受先进通讯技术的方便、快捷之余,依然可以体验到手写书信具有现代数字通讯所替代不了的功能和作用,葆有通信文化的纯真与温度。
传统文化的承继,是对民族根的延续,是民族特色的彰显。我们在培育面向未来的儿童的过程中,努力挖掘习作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体验和表达中,帮助学生扎牢文化根基,感受文化审美,提升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