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正念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2020-09-26刘毓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9期
关键词:心理发展正念心理教育

[摘 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正念训练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何利用正念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正念是本文探索的立足点。本文就正念融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进行讨论,然后从正念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展开探索,以期通过探索促进正念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生根发芽,让更多孩子因正念而受益。

[关键词] 正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心理教育

正念是一种起源于东方的古老的精神技巧和方法。其作为一种减压和应对慢性疼痛的心理治疗方法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引入西方心理学界。正念是一个源自《大念住经》的佛教术语,其本意为“如实觉知”,去宗教化后的正念在保留其原有概念本质基础上增加了灵活性和方便性的设计,使其更适应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群。随着正念减压疗法的推广及与正念相关研究的深入,正念训练在各相关领域都显示了独特的优势。正念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同时正念也迅速与各个领域结合。

正念是以一种好奇和开放的态度聚焦于当下经验。其作为一种行为训练方法,通过对当下身体的自我觉察及觉察中非反应和非评判态度的培养帮助训练者增强专注力,增强行为效率,应对不良情绪,提升训练者的身心健康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综合运用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以课程、活動、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面对成长中的心理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随着相关研究的增多,正念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发展与教育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将正念相关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以正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手段,探索融入正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相关的正念研究,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研究证实了正念的理论和方法在提高学业成绩、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增强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方面都表现出独特优势,其还能帮助中小学生有效应对学习或发展中遇到的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于心理学,并吸纳和借鉴新的心理学理论,正念引入心理学后以其特有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技巧引起了心理学的极大变化。将正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积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将正念方法用于青少年的可行性。西方已开展正念面向青少年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鉴于正念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积极作用,有必要、有可能将正念融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方面融入正念,需要紧抓正念理论的概念本质,特别是将正念中关于静、专注、觉知、非评判和非反应等理论要素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架构中,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将相关的正念练习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正念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的心理理论与方法有很大区别,在内容整合过程中需要进行知识梳理和理论归纳,根据不同的融入形式进行理论的取舍融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正念内容的融入也应当围绕着这几方面展开,其融入可尝试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以正念的相关理论为核心,以《纲要》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点和分阶段具体内容为构架结合相关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探索;(2)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材理论构架基础上,在各专题中将正念的内容方法整合到原有的内容框架中;(3)以专题的形式依据正念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比如针对正念提升专注力的团体辅导课程、正念式情绪管理课程、正念提升训练等特色课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融入正念,就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融入正念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正念在认识自我、学会学习、情绪调适、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融合。从理论上,将正念在相关主题内容中依托于自我觉察的训练连接自我认识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经验,以一种开放的、接受性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以及对原有身心经验的非反应性等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内容体系。把握正念的理论核心,进行正念融入相关主题的内容探索,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静和专注的培养,在价值体系中引入接受性、非评判、非反应性的内容,并利用正念独特的理论优势,使其在学生自我认识、学习、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方面发挥作用:(1)通过自我觉察来连接中小学生在面对这些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时的身心经验;(2)通过对当下经验的非评价、非反应,增强中小学生对负性身心经验的耐受性,帮助中小学生实现在自我认识、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提升其对负性自我认识和负性情绪的应对能力,增强心理弹性,提升社会适应性。(3)通过静和专注的练习、情绪的正念应对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减少其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增强创造力。从实践上,将正念的理论和练习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认识、学习、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等相关主题结合,改编或设计一系列融入正念方法技巧的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包括健康心理塑造,还包括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的应对和调整。在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应对和调整中融入正念就是在心理辅导中可以单独采用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咨询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正念减压疗程、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等。也可将正念疗法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与其他心理咨询方法整合,从而增强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问题的干预有效性。

正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采用以下两种:(一)利用集中时间采用心理校本课程的形式。此形式又可以以下几种方式展开:(1)引入青少年内观课程的校园课程。将其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帮助中小学生了解正念,接触正念并掌握正念训练的基本方法。(2)将正念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开展专门的正念训练,让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正念,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正念训练的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念,提高中小学生的正念水平。(3)在各专题中以正念理论为指导,开发适应各专题的正念团体活动或正念团体课程。如以正念为基础的情绪应对团体活动、以正念为基础的学习效率提升团体课程等。(二)根据每天的实际情况安排零散时间,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规划时间进行常规的正念练习活动或者倡导每节课开始前的3分钟正念式呼吸練习。

将正念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国外早已开始,而且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广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日益丰富的研究为正念的融入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以民间机构为主体的正念教育实践尝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了解正念,也开始尝试练习正念。在我国正念与教育、正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才刚刚起步,现在尚处于理论和实践的引介阶段。如何进一步推动正念与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融合?(1)需要更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了解正念、修习正念、推广正念。(2)需要培养兼具正念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具备丰富个人实际正念经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3)在开设正念心理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以研究促实践,以实践深化研究,实现实践和研究的相互促进。

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正念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这些探索尝试能促进正念在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领域扎根发芽,并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也希望更多的中小学生因正念而受益。

参考文献:

[1]Bishop,S.R.Lau,M.Shapiro,S.Anderson,N.Carlson,L.Segal,Z.V.et al.(2004).Mindfulness: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nition.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11,230-241.

[2]刘毓. 正念框架下的自控力提升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

[3]叶一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念辨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09):11-13.

[4]Burke, C. A. (2009). Mindfulness-based approaches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preliminary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in an emergent field.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19(2), 133-144.

[5]温宗堃.西方正念教育概观:向融入正念训练于我国教育迈进[J].生命教育研究, 2013,5(2):145-180.

(责任编辑:刘 洁)

猜你喜欢

心理发展正念心理教育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大学生特质正念对自尊的影响: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
正念,焦虑时代的一剂解药
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童话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