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路径研究
2020-09-26闫虹杨玲玲
闫虹 杨玲玲
[摘 要]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勇敢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路径包括:挖掘思政元素,充实融入内容;以产出为导向,创新融入方式;开展第二课堂,拓宽融入渠道;巧用英语翻译,增强融入特色。教师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逐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顺应“互联网+”时代教学主体、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等要素的变革与发展要求,拓宽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实现外语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8-0056-02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学校教育应该是一个德育大熔炉,育人要回归到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高校必修课,课时多,陪伴大学生两学年四学期的大学生活。而且学生的大一和大二这两年是一个角色转换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理应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
二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路径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不宜在课上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要与所讲课程相联系,通过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将思政内容与课堂教学合二为一。
1 挖掘思政元素,充实融入内容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本以介绍外国的文化为主,要将思政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就要深入挖掘主干教材的思政元素,适时补充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形成对比学习。以复旦大学出版社《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 4 课文 Studying Abroad and Culture Shock为例,课文讨论的是出国留学与文化冲击。现在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而且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他们在中国生活多年以后,回到自己的祖国,是否也会有种种的不适应呢?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中报道的一则新闻——老外热议“逆向文化冲击(reverse culture shock)”,说的就是这种不适应。这些外国人回国后,对自己曾经熟悉的文化和生活感到种种不适,却对中国的公共交通、美团外卖、手机支付和快捷办公等念念不忘。将文化冲击与“逆向文化冲击”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冲击这个概念,而且这种“逆向文化冲击”恰恰反映了中国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2 以产出为导向,创新融入方式
“產出导向法”(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一种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一教学方法受到了外语界专家和教师们的热切关注,一些教师也开始尝试在课堂上使用。
产出导向法有三个核心环节[2]: 一是“驱动”环节( motivating) ,教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和“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3],激发学生产出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二是“促成”环节( enabling) ,教师提供必要的输入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听力或阅读材料,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内容、语篇结构等信息,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三是“评价”环节( assessing) ,学生完成基本的产出任务后,教师做出即时评价或延时评价。
以复旦大学出版社《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 8 课文Seven Principles That Drive Steve Jobs to Be a Leader,not a Follower为例。根据产出导向法,教师可以做如下教学设计:驱动环节:结合本单元主题,设计任务为一分钟的定题演讲A Famous Leader I Admire。学生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课堂展示。基于笔者的经验,学生大多数选的是中国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学生通过对成功的领导者及其成就的讨论,可以间接感受到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体育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促成环节:对课文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教师提炼出学生在准备演讲过程中会用到的词汇和句型,同时给学生播放TED 演讲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相关主题的TED演讲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加深认知水平。学生可以从演讲视频里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经过学习,学生对自己的演讲稿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再次呈现。评价环节:鉴于大学英语课堂人数一般较多,教师可以分组进行,每组点评一名学生,重点在于对学生演讲的优点进行分享和对有代表性的缺点的改进。最后就演讲稿中一些共性的语法错误进行补救性教学。
产出导向法提倡“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采用崭新的“驱动-促成-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革新了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巧妙的教学设计,崭新的教学模式,令学生耳目一新。学以致用,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的语言知识,通过分享演讲也学习到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更能感受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力量。
3 开展第二课堂,拓宽融入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
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形成良性互动,能有效发挥课堂之外育人职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5]
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新途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通过开展英语角、演讲比赛和专题讲座等活动,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如:中国梦,我的梦;我身边的变化;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我的大学生活等,可以将思政教育的种子悄悄地播洒在学生的心中。同时,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当地的中小学,给学生表演英语节目,带领他们一起做英语小游戏,唱英文歌曲。协助老师批改作业,让学生体会并逐步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以育人为核心目标,强调各门学科都要肩负起育人的责任。通过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实现课内课外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是对新时代高校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的有益探索。
4 巧用英语翻译,增加融入特色
翻译大师王佐良先生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更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部分主要聚焦于中国的经济、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学生在练习翻译的同时,也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如2019年6月的三篇翻译分别是舞狮、剪纸和灯笼。通过翻译,学生了解到狮子舞、灯笼和红颜色的剪纸都象征着幸福和好运。2018年的翻译题目,学生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移动网络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
同时,选取《中国日报》等中外英文媒体资源和中国文化典籍,让学生做翻譯练习。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向学生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立足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色以及学生实际生活,创新方式方法。
三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勇敢探索。通过大学英语课堂这一渠道,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深谙中国国情,坚定文化自信。这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教师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增加“课程思政”意识,主动参加各类政治学习,逐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顺应“互联网+”时代教学主体、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等要素的变革与发展要求,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听,说,读,写,译五大渠道,将我国最前沿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融入课堂教学,拓宽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实现外语课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国高教育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
[3]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
[5]翟金德.基于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8(23).
(责任编辑:张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