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激活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2020-09-26庄小丽
庄小丽
摘 要:数学实验不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灵动的课堂实验机制,让学生在“做中玩”、在“玩中思”、在“思中做”。用实验引爆数学课堂,用实验培育数学素养,用实验秀出学习要点。通过数学实验,真正实现学生的“身体”与“心智”的同生共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验;催化剂
数学实验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手脑协同的一种学习活动。数学实验不仅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操作,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要创设趣味的实验热场,要设计灵动的课堂实验机制,让学生在“做中玩”、在“玩中思”、在“思中做”,真正让数学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一、在“做中玩”,用实验引爆数学课堂
传统的数学教学,对于数学实验,往往是亦步亦趋地展开。先在实验前讲解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实验流程、实验数据的整理搜集,等等。这样的“正规”“严肃”的实验,往往泯灭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而将“玩”的理念引入数学实验,就能通过实验引爆数学课堂。
1. 小小实验秀,创设大舞台
基于“玩”的理念的数学实验,要为学生创设实验的大舞台。数学教学,不仅仅可以以教材为载体,还可以对相关的数学内容进行实验拓展。可以放弃“高大上”的实验教学取向,在“小趣活”上做文章。如可以在一节课的某一个环节做实验,采用切片的形式,也可以将实验贯穿于课堂学习始终,采用整体性的活动形式;既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室进行;既可以梳理实验内容,开发实验系列,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展开重点实验,等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设计、不同的过程,能够打造出不同的实验平台。
2. 立足新课标,培育新思维
数学实验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有意义,是数学实验的内在要求;而有意思,则是数学实验的外在要求。立足于新的课程标准,教师要通过具有“玩”的品性的数学实验,培育学生的新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研究的过程。无论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论证,还是实验模型的制作与分析,抑或是实验工具的使用与完善,等等,都是为了培育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抽象和概括等,是数学实验的重要目标。
3. 唤醒注意力,拓宽数学视野
有意思的数学实验,不仅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开展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庭开展实验,创设家庭实验室,引导学生的家长参与其中,形成亲子实验秀。通过数学实验,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比如教学“一亿有多大”(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笔者运用数学实验,通过记录数20本本子的时间,让学生推算数一亿本本子的时间;通过测量十枚硬币重叠的高度,让学生推算一亿枚硬币重叠的高度;通过测量十枚硬币的重量,让学生推算一亿枚硬币的重量,从而不断地唤起学生学习注意力、惊异感。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形成一亿的直观表象、感受,而且能培育学生的数感,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学习感受、体验。
二、在“玩中思”,用实验培育数学素养
数学实验是融合学生多种感官在内的具身性认知活动。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玩、在“玩中思”。数学实验,往往在学生的困惑处展开,在认知障碍处突破,在关键要素上聚焦,在经验再造中探索。因而,数学实验往往是情境与经验融合,操作与智慧融合,理解与创造融合。通过数学实验的“趣味性”“智慧性”“创造性”之思,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 链接经验机制,关注数学思维发展
数学实验是让学生在“玩中思”,因而数学实验应当是“接地气”的。作为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的数学实验链接学生的经验,链接学生的生活。通过数学实验的链接机制,让数学实验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的思维发展。比如教学“认识体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关键是让学生建立“空间”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教学中,许多教师通常会淡化“空间”的概念,而强化“物体占有空间”的概念。比如有教师将一个杯子盛满水倒入另一个装有物体的杯中,用“为什么杯中还有剩水”来启发学生想象物体占有空间。这样的教学,看似无懈可击,但学生还是停留在想象的空间中。笔者在教学中,将一个杯子盛满水,将另一个杯子装一些物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向装有物体的杯中倒水?为什么?接着展开数学实验。这样,就将抽象的空间变成了学生可以触摸的、具体的、可视化的空间概念,促进了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建构。
2. 立足深度学习,流动数学学习创意
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主题的选择、互动的形式等方面助推学生数学实验的深度开展。立足于学生深度学习的视角,教师要让数学创意流动起来。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展示、实验交流,引导学生的实验活动,在学生之中打造、评选数学实验的嘉年华。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挑战、实验比赛、实验创造,评选实验小达人,评选最具人气实验,等等。比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学生用小石子做实验,有学生用细沙做实验,还有学生用水做实验,等等。在比较中,学生认识到“水”作为实验媒介的科学性。不仅如此,同样用水做实验,有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有学生将圆柱装满水导入圆锥。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将圆柱装满水倒入圆锥,每一次倾倒时都容易泼洒,因而误差较大。而将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则不容易泼洒,并且圆锥壁上残留的水也相对比较少,因而精准度较高。立足于深度学习视角,数学实验流动着数学学习的创意。
3. 立足多元反思,催生数学反馈评价
数学实验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做中玩”,更要引导学生在“玩中思”。在学生的“做思玩”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反思。只有引导学生多元反思,让学生主动监管、调节自我的实验行为,才能助推学生的数学实验向纵深推进。作为教师,可以通过追问、闪回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刍、反思、反省,催生对学生数学实验的反馈评价。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笔者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有学生用剪刀剪拼,有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合,还有学生用笔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等等。不同的学生,其实验路向、实验方法是不同的。作为教师,笔者引导学生对自我的数学实验进行评价,对他人的数学实验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与他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彼此的实验智慧获得了积极的分享。
三、在“创中悟”,用实验秀出学习要点
学生数学学习要点包括学习重难点等,这些重难点在笔者看来,是不宜以說教的方式、告诉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作为教师,可以用数学实验来秀学习要点,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感受、体验、感悟。通过数学实验来秀学习要点,要把握目标的定位点,形成学习的平衡点,抓牢过程的关键点,等等。
1. 把握数学学习目标定位点
数学实验,能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整合、活化、运用。数学实验,是充满趣味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创”上狠下功夫。通过数学实验的“守”与“创”,把握数学学习目标定位点。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其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过程性目标、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过程性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纸片来表示“ ”;同时,笔者让学生用相同大小的纸片分别表示“ ”和“ ”。通过两次实验,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分数的意义,更理解了分数的分母、分子的意义,学会了分数的初步比较,等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亲历探究、亲身体验,从而获得了科学的数学概念,理解了数学的规律、原理、法则等。
2. 找准数学学习指导平衡点
在学生数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实验的“收”与“放”,找准学生数学学习指导的平衡点。数学实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变告诉为启发,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提供了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进行自主地拼摆。学生的操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用小正方形将规格小的长方形铺满,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猜想;二是用小正方形将规格稍大一点的长方形铺设了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在小组合作中对猜想进行有限的验证;三是大组合作,用小正方形将规格稍大的长方形铺设好,从而进一步验证猜想。通过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自主研究、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做到教学的“收放有度”。
3. 抓牢数学学习过程的关键点
学生在数学实验中显现、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的宝贵财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所暴露的问题,抓牢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关键点,避免表面化的数学研究,引导学生用数学化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抓牢数学学习过程的关键点,能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比如教学“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增加 。算一算新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的面积的几分之几。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多画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让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 、 、 等,进而计算出新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等。在面积的观察、比较中,学生能够发现长方形的长、宽增加的分率与面积增加的分率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数学化”的操作,引导学生审视、反思、拓展,从而抓牢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
学生的数学智慧在数学实验中生成。数学实验,融环境、身体、心智于一体,将资源、素材与场景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由低阶向高阶迈进。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做思学共生”“学创玩一体”,使离身的学习文化向具身的学习文化迈进,从而真正实现“身体”与“心智”的同生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