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0-09-26赵阔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7期
关键词:松解术肠梗阻切口

赵阔

(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粘连性肠梗阻作为临床普外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梗阻疾病,此病的发生对患者的健康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目前临床中通常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1]。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主要由于炎症、创伤、腹腔内手术、出血、异物等所造成,一旦不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极易导致患者病情进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而传统的开腹肠粘连松解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时,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有所帮助,但其有着较大的创伤性,术后并发症较多,同时术后复发率较高、恢复慢等缺点[3]。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作为近年来应用广泛的微创手术,其有着较好疗效的同时,安全性也高,再加上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广受患者医师青睐[4]。本次研究就给予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我院于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100 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患者所采用的不同治疗方式将100 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6 例,女性24 例,年龄35~70 岁,平均(52.68±15.45)岁;其中有18 例阑尾炎手术史、11 例肝胆手术史、21 例胃肠手术史。观察组患者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龄35~72 岁,平均(52.85±15.53)岁;其中有17 例阑尾炎手术史、13例肝胆手术史、20 例胃肠手术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P>0.05),符合随机分组对比研究标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相关CT 扫描检查等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2)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3)所有患者均因手术史造成粘连性肠梗阻;(4)所有患者病史、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完整;(5)均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1)存有手术禁忌证患者;(2)患有其他重要器质性器官疾病者;(3)认知功能低下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持续胃肠减压、解痉、禁饮食、补液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措施。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具体为:患者保持仰卧位,全身麻醉干预,于患者腹部正中部位行手术切口,切断和分离粘连组织与束带;随后采用小肠折叠排列术治疗广泛性、复发性粘连患者;最后冲洗腹腔,于粘连处注入透明质酸,留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创口。观察组则采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具体包括:患者保持平卧位,在避开原来手术切口疤痕的5 cm 外靠近脐部处行手术切口,以直视的方式置入Trocar,建立气腹,压力保持在14 mmHg;在置入腹腔镜后按照解剖结构对患者腹腔进行探查,确定梗阻部位、大小以及粘连处周围组织解剖关系;按照肠梗阻粘连情况等,于粘连处5 cm 左右处在避开粘连部位的前提下置入2 个Trocar为辅助操作孔,各孔间距离不得<10 cm;使用超声刀、电凝剪等将粘连性肠梗阻的束带切除;若患者出现肠与肠之间相互粘连等情况,则使用超声刀对其进行离钳分离以及锐性分离;密切注意止血情况,避免损伤患者肠系膜血管以及肠管浆肌层血管;术后使用透明质酸钠覆盖手术创口,留置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各临床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切口疝、肠瘘、肺部感染、切口感染。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临床手术指标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0%(2/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00%(9/50)(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各手术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各手术指标情况比较(±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肛门排气恢复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 50 73.81±14.06 69.03±8.14 21.15±6.71 4.65±1.19对照组 50 139.53±22.39 87.21±13.09 42.41±10.53 7.10±2.50 t 17.577 8.340 12.040 6.257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由于患者腹部手术、腹腔积血及积液、腹腔炎症等原因造成的疾病,患者发病后常常会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临床表现,若未能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则会导致病情加重,进展为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及工作[5]。临床中有手术治疗以及保守治疗两种治疗方式,由于保守治疗方式的适用范围较为狭窄,因此手术治疗方式使用较为广泛。

传统开腹式肠粘连松解术是在直视的情况下解除患者肠梗粘连情况,但此治疗方式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大、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以及术后恢复慢等,在临床中有着较大的使用限制。而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则是在通过腹腔镜对患者腹腔中组织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确定患者发病部位具体情况,同时再建立气腹后更大的为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操作空间,利于准确分离肠粘连情况,并且也降低了组织损伤的出现[6]。另外,在较为封闭的腹腔中进行手术,不仅有效防止了肠管等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同时也避免了纱布、手套等因素造成的感染,减少浆膜损伤情况的发生,利于患者术后恢复[7]。此外,由于腹腔镜属于微创手术,因此其手术创口较小,再加上Trocar 的保护作用,使得切口感染、切口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同时手术切口的瘢痕也更加符合现代审美[8]。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0%(2/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00%(9/50)(P<0.05)。

综上所述,给予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各指标情况,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松解术肠梗阻切口
WALANT技术在腱鞘松解术中的应用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腹腔镜下松解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挛缩性瘢痕松解术联合自制负压引流装置的应用探讨
肠梗阻不手术有何治疗方法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松解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