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日志助力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2020-09-24秦雅芬
秦雅芬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辩论”课程中撰写的反思日志,探究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法。作者分析了10位学生所写的40篇反思日志,从他们对辩论技巧的关注情况入手分析,研究发现反思日志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及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水平,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反思日志 思辨能力 “英语辩论”
1.引言
《礼记·中庸》曰:“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中国古代圣贤强调了“思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魏耀章(2019)强调: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思辨能力。然而,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大量的教学活动更多关注学生记忆事实和原理等较低层次的能力,而很少强调分析、综合、评价、推理和解释等思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更无法使学生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因此,新时代外语教学既要肯定和保留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要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上寻求突破。
笔者在“英语辩论”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反思日志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学生成长为反思型学习者。通过撰写反思日志,学生突破惯性思维,新旧思维的碰撞引发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然而,反思日志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运用得较多,在英语教学中研究得较少。针对现状,笔者以“英语辩论”课程为例,探讨撰写反思日志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2.反思日志的理论基础
对于“反思”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杜威(Dewey 1933)时代,他认为反思是对已有的认知结构的一种积极主动、坚持不懈、缜密详细的思考。反思是将已有的经验和新的知识结合起来找出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笔者基于杜威对反思的定义,将“反思”理解为一种深思,一种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严谨及持续不断的分析、综合和评价。Thorpe(2004)认为通过撰写反思日志,学生可以思考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概念、事件或互动。通过这一思考过程,学生可以获得自我意识和洞察力。Minot (2008)指出在撰寫反思日志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和对比他们的观察、感受,以及对知识、价值和信念的理解记录他们的学习经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将反思日志理解为一种在反思学习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方面变化的记录,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变化进行深入思考,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
3.反思日志应用于教学实践
国内学者对反思日志的关注点主要分为两个维度:第一,反思日志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的促进作用。林岩(2012)和周玲(2015)分别对英语专业学生和高中生的反思日志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学生撰写反思日志不仅能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锻炼思辨能力,开发学习潜力。说明虽然两位学者研究对象的英语水平不同,但是只要学生对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并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进行了上述思维过程的前提下,学生的思辨能力便会逐步提高。
第二,反思日志有助于学生总体写作能力的提高。孙元春(2012)发现反思性日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提高学生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孙丽(2016)在探究反思日志在“英语专业基础写作”教学中的效果时发现,反思日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总体写作能力。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通过撰写反思日志,学生能发现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矫正,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达到提高作文质量的目的。
4.“英语辩论”课程中学生反思日志的使用
4.1研究背景
“英语辩论”这门课程是为2018级英语专业的80位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笔者以辩论技巧为主线,以辩论主题为辅线,辩论主题为辩论技巧训练提供话题。本课程为期16周,每周的学习都以技巧和主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提高学生英语辩论技巧的同时,理性地分析当下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从而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每周辩论课程结束后撰写反思日志,对自己或同伴在辩论中的表现作出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反思及时反馈。
4.2研究问题
(1)学生对哪些辩论技巧关注较多?
(2)这些关注对反思日志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启示?
4.3研究方法
为了回答上述研究问题,笔者在80位学生中随机选取10名学生的反思日志(每人4篇)进行定性分析。分析的重点在于将每一篇反思日志中对辩论技巧关注的次数记下来。之后,将得出的次数除以总数40,得到辩论技巧各项的次数百分比,从而了解学生对辩论技巧各方面关注的总体情况。
4.4研究结果与讨论
表1为学生对辩论技巧关注的总体情况。
4.4.1学生对辩论技巧的关注情况
受学生关注度最高的是辩论中论据技巧(100%)的使用,其次是论点技巧(90%)的使用。论点和论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对辩题的论证效果,很大程度上能决定辩论的胜负。因此,论点和论据在辩论课中能得到学生的普遍关注。其次,笔者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克拉夫基提出的“范例教学”理念(宫云龙,1987),经常引导学生对典型的辩论视频进行案例分析,对辩手辩词中的论点和论据进行质量分析和评价。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辅导下,借助精选出来的辩论“范例”主动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从而理解类似的辩论现象。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学生对论点和论据给予了足够关注。
此外,通过分析学生的反思日志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同伴提出的论据能否支撑论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例如,“B同学首先亮出了自己的论点,但是她的论据根本无法支撑论点啊。后来我找B同学说了下,应该修改论点的表达方式,她接受了我的意见,瞬间很有成就感”。这说明学生对论点和论据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加工。此外,该学生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因为批判性反思(Hatton & Smith 1995)要求反思者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效果,显然,该同学对B同学的建议使B同学对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论证是运用可靠的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方法和过程。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辩手辩词的过程中,对论点—论据—论证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然而,研究结果却显示学生对辩论技巧中论证的关注度仅为47.5%,这和学生对论据的关注度(100%)相差很大。尽管教师强调了论证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辩论中如何理清自己或同伴辩词中的论证逻辑依然困扰着很多学生,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论证。
受学生关注排在第三位的是辩论技巧中的辩手职责(80%)。令笔者欣喜的是,部分学生将以往的和现在的对辩手职责的理解进行对比,表明学生将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与教师、同伴和课程资源的相互作用,建构了对辩论技巧的新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学生获得了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从而获得了思维发展(巨瑛梅&,刘旭东,2004)。
虽然笔者在课上没有强调语言表达在辩论中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对辩论中的语言表达(70%)依然给予了足够的关注。部分学生对同伴能够使用辩题相关的地道表达和专业术语表示肯定,例如:“我真的挺佩服A同学,她把在综合英语课上学到的一些高级词汇用在了辩题里,我学了但没想到能这样用,难怪我总是用一些简单词汇和句型来辩论,以后我也该把学到的词汇和语法尝试用出来。”根据Pavlovich(2007)对反思维度的定义,该学生的反思属于第三维度,即,通过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办法,并产生新的理解。显然该学生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找到了解决困难的方式。
相比之下,逻辑谬误(7.5%)、质询(17.5%)和驳论(22.5%)得到学生较少的关注,可能的原因是受学生思维和语言所限。以上三种技巧都需要辩手在理解、分析和评估对方辩手的论证过程后,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并在分析逻辑漏洞后,进行逻辑谬误分析,提出质询及驳斥对方的观点。完成这些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用英文组织好思路和语言。学生学习这些辩论技巧难度很高,对这些技巧的关注较少。
4.4.2反思日志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本研究结果对反思日志在辩论课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其一,反思日志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撰写反思日志的过程中会进行批判性反思,例如,学生会对自己和同伴辩词中的论点和论据进行质量分析,如论据能否有力支撑论点,总论点和分论点间的逻辑关系;学生能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作用,对同一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学生还能通过自省,了解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些过程均体现了学生思维变化的过程。因此,撰写反思日志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其二,反思日志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水平。通过撰写反思日志,部分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进而产生新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弥补,逐步养成自己要求自己的习惯,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巨瑛梅,刘旭东,2004)。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节并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其三,教学反思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反思日志中反映的各种现象进行反思,并及时给予学生实质性的反馈,教师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励、促进和调节的作用。同时,通过分析反思日志,教师可以从片面分析学生外显行为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从科学的视角探究学生外显行为的内涵,不断解决教学的核心问题,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有效率。可以看出,反思日志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学习共同体中,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合作,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5.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学生对辩论技巧的关注度,并从学生的这些关注中得出了反思日志在教学中应用的启示。
当然,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是笔者对反思日志进行的分析,可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在今后研究中笔者应该采用结构性访谈的形式,请学生解读所写反思日志的内涵,以便更加细致、深入、全面地研究反思日志对思辨能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DEWEY J. How We Think[M]. Chicago: Henry Regnery, 1933.
[2]HATTON N,SMITH D. Refle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Towards Definition and Implementation[J]. Teac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95,11(1): 33-49.
[3]MINOT M A. Vallis Typology of Reflec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Pre-service Teachersreflective Journal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8,33(5):55-56.
[4]PALOVICH K. The Development of Reflective Practice Through Student Journals[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2007,26(3):281-295.
[5]THORPE K. Reflective Learning Journals: From Concept to Practice[J]. Reflective Practice, 2004,5(3):327-343.
[6]宮云龙.范例教学与学习——联邦德国W·克拉夫基教授在华东师大的讲演之三[J]. 外国教育资料, 1987(2):46-50.
[7]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8]林岩.口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一项对英语辩论课程中学生反思日志的研究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26(5):29-33.
[9]孙丽.写作日志在“英语专业基础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25(2): 169-172.
[10]孙元春.利用反思性日志提高英语写作思维能力[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28(5): 67-69.
[11]魏耀章. 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方向[J]. 外语教学, 2019,40(02):63-67.
[12]周玲,翟红梅,张娟,鲍诗祥.英语写作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基于中学英语限时作文反思日志的实证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12):172-174.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 “南昌师范学院‘11531工程资助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