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统一”诠释红旗渠精神
2020-09-23田晓丹
田晓丹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于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市)建造的,历时有十年之久。红旗渠的建成,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奇迹,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碑,其不仅解决了林县百姓吃水难的问题,还培养了大批新生技术骨干。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正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出来的。这一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都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精神的璀璨明珠。红旗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肩负着构建林县乃至中国上层建筑的重大使命。
一、党的初心使命与人民期盼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是以百姓心为心,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红旗渠工程的开发肩负着人民的期盼,红旗渠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初心和使命的最好体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难攻坚、创造富裕生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远坚守的责任。习近平曾说:“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红旗渠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一心一意为林县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无私奉献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党上下将个人名利看作浮尘,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竭尽全力切实解决红旗渠修建期间碰到的各种问题。修渠开源是林县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共产党人把这件民生问题放在最高的位置,花费十年辛劳为林县人民谋幸福。《大学》曰:“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2]”红旗渠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导向,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时时刻刻都要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乐人民之所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人民期盼相统一。“中国梦”已是当下的时代主题,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怀揣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红旗渠精神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然而,民族复兴并非不顾人民利益,只顾国家前进。“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的幸福保障与民族复兴是相辅相成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人民的所急所想密切相关。“中国梦”包含着每个中国人的梦,其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由人民群众组合而成的,“中国梦”只有与人民群众的梦相统一,才能有稳定的根基和持久的生命。红旗渠精神映射了实现“中国梦”的影子。实现整个林县人民的“吃水梦”,不仅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诺言,更迈出了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的成功一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将人民的期盼当作党的切身追求。林县县委带领人民群众在修建红旗渠工程时不畏艰险,奋勇前进,将人民能喝上水当成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前行,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红旗渠精神彰显了党的初心使命与人民期盼相统一的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变成现实,就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始终造福于民。人民的梦实现了,“中国梦”自然也就圆了。
二、党员领导表率与群众自觉相统一
本就极度缺水的林县,在1959年又遇大旱,使得林县领导与百姓不得不再次考虑修渠解决喝水这一现实问题。红旗渠施工期间,正值国家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红旗渠的建成是领导表率与群众自觉相统一的结果。
从元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林县自发修建水渠达18条之多,但是,依然无法摆脱缺水的困境[4]12。为了彻底解决林县吃水困难这一急切问题,以杨贵为代表的县委党员干部带领林县人民奋力推进红旗渠的工程建设。无论面对多大的危险,党员干部都冲锋在前,在第一线奉献自己所有的力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党员干部都始终与群众吃住在一起。以杨贵为代表的党员领导干部在修建红旗渠期间,率先士卒,承担最大的困苦,接受最小的补助,始终用“干部的工作量要比群众大,但口粮标准要比群众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做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进。据统计,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干部、民工粮食补助的标准还是很低的,标准清单如表1所示[4]192-193。
表1 修建红旗渠时干部、民工粮食补助标准清单 (市斤)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林县党员干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充分体现了红旗渠精神的精髓。修建红旗渠期间,以杨贵为代表的党员干部不但不会因为职务之便获得更多的利益,相反,在建渠工作中、生活中,只接受相对较低的补助。建渠的资源匮乏,建渠的领导干部省吃俭用,不敢浪费一点粮食资源,更不要说腐败事宜。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标牌。中国共产党的大爱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鼓励了一代又一代林县人民。
林县党员领导干部的亲身表率作用是积极的,同时也是有效的,这根植于他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牢记群众所托重任,最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获得群众自觉的、积极的响应。红旗渠的修建离不开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觉的、积极的配合。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曾说:“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5]1101红旗渠的竣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民群众的依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修建红旗渠期间,有许多举措都是由基层人民群众推动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红旗渠修建的重要力量。红旗渠精神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
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携手并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修建红旗渠这一宏伟工程的根本保证。红旗渠之所以能够顺利竣工,红旗渠精神之所以刻在林县人民心中,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表率作用和人民群众的自觉性的完美统一。
三、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统一
促进发展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精神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物质力量是精神力量的基础,精神力量对物质力量有反作用。红旗渠的修建需要巨大的物质力量,这些物质力量来源于党的领导,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团结奋进。这些物质力量保证了红旗渠的成功修建,而在修渠的过程中,又凝练出精神力量——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促使红旗渠这庞大的“人工天河”坐落于太行山上,促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现实,更促使全体中华儿女尤其是世世代代林县人民秉持着不畏艰险、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努力前行。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提道:“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积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违背人民意愿,脱离人民支持,任何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红旗渠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坚持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红旗渠工程是“愚公移山”,是“战太行”。面对当时自然环境恶劣、建渠人员伙食不够、建筑材料不足、建渠资金紧缺等种种现实的考验,林县县委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协作,克服艰难险阻,才最终修成了红旗渠这条震惊世界的“人工天河”。马克思、恩格斯曾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林县县委依靠这批有实践力量的人,保持了对这批人的赤子之心,才成就了红旗渠这一伟大的工程,更成就了红旗渠精神这一伟大的精神力量。
红旗渠的修建孕育出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而这一精神又转化为物质力量,让建渠的人民群众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这一精神力量不仅扭转了林县百年缺水的状况,还推动了林县人民创富裕、谋幸福美好梦想的实现。林县人民相信,秉持红旗渠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没有什么理想目标是达不到的。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集中体现。林县人民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在党员领导干部的带领下,依靠大家自身的力量和智慧,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援助,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4]19。他们在前进道路上,凝聚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并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与天斗,与大自然斗”,最终战胜了修渠道路上的重重险阻,凝聚出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
如今的红旗渠已不是一条单纯的水利渠道,而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及林县人民精神的象征。红旗渠的修建正值国家资源匮乏的年代、林县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的时期。红旗渠工程的竣工,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解决了林县的缺水问题,同时还凝聚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指引着林县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四、原则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一般认为,执行政策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是“自下而上”[4]202。前者多易陷入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执行形式。相比之下,后者更注重执行政策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尊重眼前的现实问题。红旗渠工程的修建过程艰苦异常,如果不是将客观实际情况作为根本出发点,而一味追求政策的执行进度,红旗渠的修建也不会成功完成。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才有了红旗渠的求真务实精神。红旗渠精神是原则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一方面坚持政策执行的原则性,另一方面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创新性。
红旗渠能够修建成功,是中国共产党和林县人民对求真务实这一优良品质的原则性坚持。党和林县人民的这一修渠举措,实际上就是在与大自然做斗争,是要战胜太行山的勇敢表现。而这一斗争,解决的是林县人民上百年缺水这一命脉问题。因此,最忌讳的就是纸上谈兵,最需要的就是求真务实。修建红旗渠存在战线长、条件艰苦、人员力量分散、特殊情况随时发生等一系列问题。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修渠过程中经常听取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红旗渠工程开工不久,杨贵发现战线太长、力量太分散,他立即与民工和技术人员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随后又紧急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决定缩短战线,把主要力量集中在山西境内 20 公里长的渠道上,尽快把漳河之水引入林县。这充分体现了以杨贵为首的县委领导的求真务实精神[4]203。红旗渠这一浩大工程告诉我们,要在革命性发展中取得成功,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还要经历严峻的考验。这就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达到“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红旗渠能够修建成功,必定发挥了人民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红旗渠精神体现了杨贵为首的县委领导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这一最主要、最根本的力量。毛泽东曾经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压倒。”[5]1096创新性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性,就是要相信人民群众、支持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修建红旗渠期间,以杨贵为代表的领导干部从来不用职务之便,强制要求其他党员以及人民群众执行命令,而是虚心听取每个人的建议。不仅如此,他还时常向有经验的人民群众请教,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7]红旗渠精神是所有林县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从红旗渠回望太行山,从太行山展望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梦想的实现,需要弘扬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所彰显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精神内容,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红旗渠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推动了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当前社会现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