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提升下的高职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9-23李玲
李 玲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现代化、推进建设国际高水平高职教育以及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从地方化、特色化发展逐渐向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趋势转变,迈入了提升内涵质量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高职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需求,迫切需要拓展工学结合研究新路径、探索新时代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育高水平高素质测绘人才。
高职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测绘行业变化形势,符合当前我国测绘行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据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产业三维化、信息化、高精度、动态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高职工程测量专业应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大国工匠精神、职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测绘技术技能人才。
一、新时期高职工程测量专业的人才培养形势变化
(一) 培养对象多元化
高职教育在实行分类招生政策多年以来,学生生源分类明显,现有普通高考生、提前招生学生、高中注册生、中职转段生、中职注册生、少数民族学生、国际留学生、预科返校生等。许多高职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生源学习层次差别明显:中职生、注册生与普招生相比,其学业基础偏弱、学习主动性差、学业认真程度不足;民族生与中职生相比,民族生基础又相对弱些,因教育和民俗差异影响,混编授课难度大,难以兼顾全局。
2019年5月18日,国务院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中提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支持其面向广大社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贫困劳动力等开展培训。高职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对象必将进一步分化,由单一的同年龄段学生群体转变为年龄跨度大、受教水平不一、阅历复杂、基础层次不同、需求多变的复合群体。
(二)培养目标水平提高
过去,我国高职工程测量专业因师资数量和水平不够、软硬件设备配套不足以及分科教学等因素影响,使得学生在其感兴趣领域的深入学习投入受限,进而影响到测绘复合型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投入加大、师资力量增强、教学改革和教育理念突破和革新,为高规格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响应国家教育现代化要求,适应新时代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力的需求,高职工程测量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应培养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实干精神的一线工程测量人才。
现代测绘进入智能化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新技术、新手段、新仪器的不断产生,教科书上的知识明显滞后。培养的工程测量人员不再是只会使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技能操作人员,还需要会操作GNSS接收机、无人机等较先进、较新型的仪器设备;不只会对单一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分析,还要会操作各种现代的测绘软件和复杂的图像处理分析软件;不仅懂测绘,还要懂工程;不仅会测绘,还要有过硬的计算机水平;不仅懂业务还要会自我学习,而且能随时跟踪测绘新技术、新规范和新发展。
(三)培养体制改革创新
随着国家一系列有关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政策的出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和学分银行制度改革的推行,为适应多种生源需求及不同群体的教育培养,必然在教育年限、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规格上有所变化,从而带来学制、课程体系、教学场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针对不同的受教群体,有必要考虑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的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和弹性学期制,甚至课程标准和考核体系也可以不尽相同。对社会学员要更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及综合技能的训练。《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试行办法》中就指出,“江苏省2019年面向成人和在职职工推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教育”,要求招生院校结合社会人员实际,采用“综合素质评价+职业适应性测试”的形式组织招生考试。
二、新时期高职工程测量专业的人才培养趋势分析
随着国家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实施高职扩招计划和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开展,高职工程测量专业的人才培养将面临新的学员结构变化、知识内容调整和专业实践要求,高职工程测量专业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现有的学教平台和教学管理体制。
(一)培养目标分析
1.学员结构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变化分析
将生源类别以代码进行表示,即普高生A,中职生B,民族生C,企业职工D,社会待就业人员E,现役或退伍军人F,国际留学生G。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可得出表1的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化表。
表1 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化表
在不久的将来,中职生和其他生源比例将不断增长。普高生和中职生需要挖掘发展潜力,打造智能测绘时代的复合型测绘人才,提升其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他生源因材施教,进行弹性分类培养。
2.学生素养变化与测绘专业需求分析
工程测量专业强调小组作业,注重团队协作,要求学生能吃苦耐劳、认真细致、有责任心,能对测量成果负责。但近年来,随着生源结构的变化,教育层次化差别明显,师生三观分歧加大。师生间、同学间的理想、认识、观念出现诸多不协调现象,这让任课教师不免产生“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感触。中职生源和社会学员比例的提高,将给教师授课深度和进度掌控增加难度。倒逼教师在教学难度增加的前提下不断摸索、实践和改进。
(二)课程教学分析
课程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专业的课程教学存在内容滞后、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高职工程测量专业课程知识内容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测绘专业及相关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融入预留足够的空间[1]。工程测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测绘行业逐渐转向智能化、集成化发展方向。学校教授的专业知识体系普遍滞后、教材更新慢,已经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现状。工程测量专业授课教师多为学校专任教师,结构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不适应信息化学习要求。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分析
高职教育虽然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及现代学徒制等方面探索多年,但在体制和管理上仍不够灵活,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仍有待深化。目前,高职工程测量专业的校企合作更多体现在顶岗实习环节;在设备投入、课程教学、师资配置、教学现场、实训项目等诸多环节仍是学校单方面的行为,企业参与较少;顶岗实习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一般都比较单一、总体涉足较浅。从目前看,工程测量专业的校企融合美好前景和现有校企管理体制并不匹配。
三、新时期高职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职工程测量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测绘人才。他们首先应当是爱国敬业的合格公民,其次是知识体系扎实、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一流、发展后劲持续的高端人才。高职工程测量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素质层次变化,制定相应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在学校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体系下,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相应的教学模式与管理体制,培育具有家国情怀、道德情操、扎实知识、综合素养的社会主义测绘劳动者。
(一)组建工程测量专业人才综合素养培养体系
高职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体系可以从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三方面着手构建,如图1所示。人才素质培养遵循“以人为本”“任务驱动”“重在引导”三原则。以通识教育和文化熏陶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在课程中贯穿思政教育;以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小组协作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以文献检索、信息挖掘和专业文档编辑培养学生正确解读追踪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能力;以技能训练、技能大赛、技能考核与企业实践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打磨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离不开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关注和体现学生的各种素质培养,在课程考评中引入激励机制。
图1 工程测量专业的综合素养培养体系
(二) 开展“三联合”结构化、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发展大国工程测量事业对师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钻研专业知识,及时跟踪行业发展[2]。建设一流高职测绘专业和优质测绘专业迫切需要持续推进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三联合”教学即校企联合授课、不同学院联合授课、不同专业联合授课,组建混编课程团队,打破常规的单一教务管理体系,授课形式和地点多样化,可以是现场或远程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3],对工程测量专业而言,课程教学不再是学校测量教研室一方责任,应联合甲级测绘资质企业或承担优质测绘工程的企业安排资深工程师联合授课;也可以联合计算机专业开发虚拟测绘实训教学模块;专业课程团队还可以与建筑专业BIM 团队安排项目联合实训;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核心课程如《数字化测图》可按章节安排不同导师联合授课。未来的教育环境和教务操作管理平台应该朝向灵活多变的趋势发展,应该打破校企、专业及分科教学壁垒。
(三)构建“三团队”长效化、特定化的学习新模式
建议每位学生参加三个不同的团队协作学习小组,学习贯穿整个大学期间。
一是专业导师制指导小组。优化工程测量专业的师生比,建立长效的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一名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3~5名,指导跨学科相关专业学生2~3名,教学相长,从大一开始实施并贯穿整个在校学习期。
二是项目作业小组。结合测量专业特定的小组作业特点,打破课程壁垒,建立作业小组制。实习小组可贯穿多门课程,引导团队成员建立小组激励措施,克服惰性,增强小组学习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从一年级开始建立学期小组测量任务体系指标,在小组任务驱动中磨合训练小组团队精神,锻炼小组成员沟通协作及自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建立课余兴趣发展的协作式讨论小组,培养特定岗位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建造学院从2019年9月份开展晚自习改革制度,利用晚上时间开展了有关工程测量专业兴趣培养教育活动,成立了诸如“蜂鸟航测、测量协会、建安社、CAD社团、装配建筑社团、雄风建模协会”等兴趣社团,自实施以来,获得测量专业学生的广泛好评。
这种以学生为主的伙伴式学习模式,可很好地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学员间也可在任务实践中相互辅导、相互借鉴、相互推进。
(四)落实“二模块”人才培养机制
“二模块”育人指的是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构建专业实践模块和专业选修拓展模块。
1.专业实践模块
学校和企业在签订学生实习申请书的同时,应搭建校企合作育人信息沟通平台,以利于校内外指导教师间的联络,落实对学生的联合培养制度。目前,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专业实践时间最集中、比重最大的部分为顶岗实习环节。大多数院校该专业的顶岗实习多实行的是校企双导师制度,但学生的实习企业分散,校企指导教师间接触较少,在各自繁忙的工作中,沟通合作难免流于形式,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多为各行其是。学校多立足于对校内指导教师个人进行监管,要求教师多督促多指导多用心,但缺少校企融合上的配套政策扶持。应在实践模块上改革管理机制和制定适宜的政策,而不是仅依赖于校企指导教师个人,应多方面拓展合作途径,为校企指导教师间沟通合作服务。
真正落实校企“双导师”制度,要从校企顶层开始建立“专兼职教师”指导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推进“双元”育人机制的深入实施。校企两方合作设计和管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深化合作,拓展沟通途径,让校企合作真正发挥作用。
2.选修拓展模块
专业人才培养需设置相应的选修拓展模块(如图2所示),需考虑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对接产业岗位,推进其专业方向深度发展。选修拓展可突破传统的单一学科体系的限制,设计和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选修课程体系。可采取源于学生兴趣的分类实景的主题教育形式,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图2 工程测量专业拓展模块示意图
四、结语
为适应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工程测量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从校企顶层加快建设配套的扶持制度,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组建工程测量专业人才综合素养培养体系。通过“三联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三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元”育人机制的专业实践环节落实和专业拓展模块的推行实施,优化师资配置,完善教学环境,将人才联合培养落于实处,打造国际高水平的高职测绘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