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斐伏尔的生活异化论研究

2020-09-22刘丽美

学理论·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刘丽美

摘 要: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对日常生活批判中人的异化和生存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本身是他对生活异化理论体系的研究,根源是异化理论。列斐伏尔关注人生存问题在时代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审视。在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下,解析人的日常生活,批判人的日常生活,将人的异化、自然异化、社会异化以及政治异化进行批判,让人类看清,无论是在社会环境中还是自然环境中,人的所作所为最终的得失。

关键词:列斐伏尔;存在主义;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3-0056-02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本身是他对生活异化理论体系的研究,然而这一研究不是凭空想象的。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的根源是异化理论,确切地说是存在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弱化形态。列斐伏尔哲学核心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异化批判理论,以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和人的生存困境的文化与社会的批判。

一、列斐伏尔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列斐伏尔的生活异化理论首先就要先理解存在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的基本立场,他并不是单向的,一元的。试图以互补的结合方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双重超越,建立更准确地、更完整地阐释人和人的存在以及历史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独特深厚的历史色彩与现实性,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备理论体系。然而存在主义哲学家研究人生存的哲学,这也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指出马克思对于个人与人性忽略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呈现一种互补的理论结构,这种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以人为根基,重构人学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国学者伊迪丝·库兹韦尔在《结构主义时代》这样说:对于列斐伏尔来说,“相信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者的人,相信人的能动性,相信人愿意使他自己提高到存在的最高程度(这种个人中心观使他不能接受阿尔都塞式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接受斯大林主义和经济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经常降到自己如何努力成长为这样理想的人,如何努力在开放的社会中通过劳动而克服种种局限性。这个目的使他采用主体性概念以及用理论指导行动来使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以便解放社会和自己。”[1]这段话指明了列斐伏尔哲学理论倾向即存在主义哲学。他的存在主义理论不仅体现在他的哲学观点和主张上,而且他还试图将人的本质或一般人性的角度来解释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结构。

二、列斐伏尔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解析

人的问题是列斐伏尔哲学的核心,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人的生存命运等问题是列斐伏尔关于他具体理论的切入点。首先,人的生存是对象化的活动,正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使得人与自然的对立,产生了自然对人的逆向制约,从而陷入异化之中。对于自然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人类生活也是客观的,但是这种客观同时也夹杂“人”这个客观存在者,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让人类生活越来越舒适,对于大自然的牺牲并不是很关注,从而导致了人类陷入新的威胁。其次,人的生活并非独立的个人就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的生存的本质是共同生活,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谋求自我的生存与发展,人只有和集体生活在一起,这才是人的本性即人的社会性。最后,人的总体性的生存是关于人的本质理解,即人的生存是一种对象化和人的生存是一种集体性的共同生存的总结。“我们现在依然在与哲学打交道,与关于人和世界的世界观打交道。当然,哲学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哲学已经变成了具体的、发展的哲学,哲学与实践活动相联系。这样,哲学意味着努力‘替换所有的有限的生命和思想,努力组织一个‘整体,形成有全面的人的观念。”[2]在列斐伏尔看来,如果要继续对人的现实的方法研究,就要重新发现马克思理论中观念是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全人类作为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出的异化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反异化理论。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这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异化的彻底扬弃,人的本质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需要依赖他人与他物的存在而生存。

列斐伏尔关注人生存问题,在当时所处时代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审视。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核心,对于人生存产生的冲击,使人们能摆脱困境的生活状态,更好的生存是人类生存持久不变的主题。列斐伏尔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人是自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自然为人类生活提供了直接的生活来源即生产生活资料。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显而易见,人与自然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对自然的改造同时也对自然界有极大的破壞性,因此人与自然的对立造成了自身的异化,其实质是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

三、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辨析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现代哲学中被用来理解和阐释现代人的存在状态和生存命运。异化理论,即人的生存异化、异化的表现形态和异化的根源分析。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是对人的异化现象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对人的一般生存异化的分析和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分析。“第一,列斐伏尔认为,人首先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4]“第二,人成为主体性的存在。”[4]人与自然都是客观存在,人在自然界中人成为主体存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支配与分配自然。人类取得成就的同时,又陷入自我丧失、自我存在的分裂。人与自然都是客观存在,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支配自然,自然在承受人类支配的同时又反向制约人类,这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异化。

人具有社会性,人与社会同样会产生异化,个人只有参与总体的社会进程才能获得这种本质。社会是集体的总和,而在社会异化中又分化为思想异化、政治异化、技术异化和日常生活异化。对于政治异化而言“国家理论应包含着国家的彻底批判,就像政治理论包含着对政治的彻底批判、经济理论包含着对政治经济学的彻底批判一样。”[5]列斐伏尔认为国家有高于社会生活之上的最大权威,这也是他政治异化理论的核心观点。

对于技术异化理论,列斐伏尔将技术异化划归到发达资本主义的新问题,人陷入技术的漩涡使人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科学技术压制了人的思想和心理,人失去了革命性,最终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对于个人发展是没有利益的,而对巩固统治阶级是很有利的。

将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另一方面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然而这种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异化,虽然人存在自然界中,但是人与社会群体关系更密切更直接。人的存活离不开社会意识形态,但是最贴近人生活的就是人的日常生活异化。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区别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列斐伏尔异化理论是对人性的异化,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更贴近人的本质与人的生存本性。

四、日常生活批判的哲学透视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带有哲学的时代感,任何哲学都脱离不了时代。日常生活是和每个人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独立的个人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带有重复性。“日常生活从根本上是与所有活动相关的,包含所有活动以及它们的差异和它们的冲突;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动交汇的地方,日常生活使所有活动在那里衔接起来,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动的共同基础。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人类和每一个人的关系总和有了整体的形状和形式。”[2]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批判的发现与揭示,是对时代的、现实的生活的回归,日常生活中人的所有活动以及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异化,最终归结于现实生活,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日常生活在人们生活中的密切性。

日常生活批判基于资本主义时代的现状,凸显了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人与社会异化、人与自然异化以及人的自我异化,被科技、社会和自然控制。一个独立的个人想生存,首先就要考虑群体性,但是这种群体性并不能抛开自然世界而存在,你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社会、自然和政权统治,最终为了谋求日常生活的生存,反而被这些外在的非自身因素所控制。任何人都逃离不了这一种生活模式,因为在你的生活中已经架构好了一个体系,在此框架中无法脱离。

异化问题贯穿列斐伏尔的哲学思想脉络里,他认为实践生产活动能带来异化。人对物质要求越来越高,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他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这个社会,我们已经看到从不充分的生产向无限的生产,有时甚至是挥霍、消费(浪费、奢侈、无度)的转变,从贫困到占有,从有很少的和适度的需要到有许多与丰富的需要的转变。”[6]列斐伏尔对人的异化问题,社会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更新,从对立面来看,科技与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的异化,人受制于工业化、受制于科学技术。科技给人们打开方便之门,但是其实质人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仍处于被物所控制之中。通过对异化的扬弃达到人本质的复归,最终摆脱异化对人的控制,走向人的真正的自由,成为“主体的人”。

参考文献:

[1]伊迪丝·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0.

[2]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1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64,9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186.

[4]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333.

[5]亨利·列斐伏尔.国家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23.

[6]Henri 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London:ThePenguin Press,1971:55.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卡夫卡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创作手法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