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2020-09-21吉竞男
吉竞男
【摘 要】 数学新课标改革后要求教师不再单一地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和解题能力,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上,将数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这一要求体现的就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因此,数学教师应正面面对数学改革的要求,积极适应现代教学理念,转换教学思想,探索不同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数学和学生一同成长。
【关键词】 生活即教育;数学教学;探究学习化
说到陶行知,我早在高中时期就有了解,大学时也学习过他的教育理念,当了老师之后,有了亲身实践,我对于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所谓生活即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因此,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生活里的数学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法,轻松获取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发展。
一、“生活即教育”提供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
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本班学生的生活背景相融合,例如在学“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牛奶和果汁的案例变更为班级中的男生和女生人数,让学生可以在实际计数的过程中认识“比”的意义。课一开始,我将班级武术操比赛的照片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观察,并问:“同学们,这是我们班参加武术操比赛的图片,整齐划一,气势如虹。让我们看一下参加比赛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接着又问:“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描述一下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吗?”第一个同学回答:“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了6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少了6人。”第二个同学回答:“男同学数量是女同学的,女同学数量是男同学的。”接着我引导:“、表示的是我们班级中男、女同学的倍数关系,但是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表达‘男同学数量是女同学的,那就是‘比,我们可以说‘班级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6∶20。”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導学生自己发现,减少课堂紧张感,让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
二、“生活即教育”立足学生探究学习的知识起点
陶先生提出:“教育的对象是生活。”这一理念与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之前,学生已经知道: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本节课的教学是将学生已掌握的描述位置的方式进行深化,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概念。因此,我在教学时,先以学生熟悉的排列方式做热身,让学生回答教室内某个物体或某位同学的位置,加深学生对排列数字的印象,然后指定某位学生的位置,让学生集中描述。通过大家回答就会发现:同学的位置没有变,但是大家的描述都不一样。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在教学前,我们不但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教学,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确定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哪些知识应该重点细致讲授,从而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
三、“生活即教育”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实践能力
陶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强调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用。把书读活,学生就要主动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探索生活中的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学以致用,实现自身探究能力的提高。
1.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会结合具体的生活问题编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例如,在教授四年级《数字与信息》这节综合实践课时,课一开始,我设计的是“警察抓捕疑犯”的情境,唯一的线索是4个身份证号码,怎样把疑犯找到呢?这个环节在紧张悬疑的氛围中进行,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学习变得有趣起来,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身份证里包含的哪些信息。于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课前每个人所收集的有关身份证的信息,发现身份证号码的编码规律,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在推理分析中通过排除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逐步领悟到身份证号码的唯一性,还让学生经历、感受到数字编码的简洁性和不重复性,更初步掌握了相关的逻辑推理思想和方法。
2.提高学生积极动手的能力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生动的课堂内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认识“千克”的教学中,我会建议家长带学生去超市真实地感受一下,后续课堂中,教师再来讲千克是什么、1千克到底有多重,这样的效果肯定比坐在课堂中听老师反复强调要好得多。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总之,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适应社会生活实际,让我们的数学更加生活化、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李秀丰.“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神州(上旬刊),2017(1):249.
[2]贲友林.学为中心:让学生学习真实可见[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