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传播视域下提升市民公共卫生素养着力点研究

2020-09-21殷文欣刘美萍舒阳湛韬曹迎

管理学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健康促进健康传播

殷文欣 刘美萍 舒阳 湛韬 曹迎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开始迅速关注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市民群体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预防是最有效、最經济的健康策略;如何改善市民的卫生习惯,提高市民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卫生素养,成为卫生防疫部门乃至政府急需解决和思考的问题。文章试从健康传播视角,对提升市民公共卫生素养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进行实证分析,并从卫生预防、健康促进、突发应急等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健康传播;公共卫生素养;政府引导;健康促进

中图分类号:R126.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度长沙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自筹)课题,项目编号:2020csskktzc020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直牵动着社会的神经。从大众需求来看,人们普遍开始关注医疗健康、公共卫生防治相关信息,并对疫情防控进展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有了新的需求。从疫情防控角度来看,民众的公共卫生素养越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就越能从容高效应对。实践证明,预防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健康防疫策略,如何改善市民的卫生习惯,提高市民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卫生素养,成为卫生防疫部门乃至政府急需解决和思考的问题,利用和解决好健康传播途径,开展切实有效的公共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势在必行。

一、顺应媒介接触差异,开展多平台联动的卫生教育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在他的劝服模式中指出,改变大众态度和认知是较为困难的,必须满足“受众提供新观点”“受众接受并认同新观点”“新观点可能受益”等三项基本条件。这与在疫情防控初期,让受众迅速接受并掌握居家防控隔离、佩戴口罩的习惯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认知接受过程相吻合。根据调查显示,青年人接受新观点的速度要比老年人快,这与信息获取渠道和媒介环境影响有很大的关系;青年群体更易从社交媒介和新媒体平台获取新知;老年群体则更倾向通过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和线下宣传科普展板获取信息;青年群体更倾向以短视频、社群讨论等形式进行健康宣传和行为认知;老年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理解并执行一个新的理念,且对公众人物和权威发声的依赖性更大。可见,公众对公共卫生防控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卫生健康部门应该顺应认知发展和健康传播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将不同的受众按照年龄和习惯进行划分,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引导,建立专业的公共卫生健康传播矩阵,利用好专家库资源对市民进行积极、正面的健康引导和健康教育,重点对健康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筛选和创新[1]。一是要“内容为王”,增强对传播主体和公共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内容审查,以需求为导向精心策划传播内容,着重培养市民的科学素养和法治精神;二是要“趣味新颖”,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将系统、复杂的健康知识分为单个知识点进行传播,结合场景化和趣味化的多屏传播形式,为公共卫生教育注入新活力;三是要“抢占高地”,让官方信息跑在最前面。面对互联网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浪潮,宣传部门和政府要主动出击,做好权威发声和舆论引导。将“健康伪科学”和“公共卫生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二、紧扣疾病预防传播,织密织牢基层防控体系这张网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疫情防控阶段社区在阻断疫情传播、保障居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网格化管理是目前社会工作中较为常用的方法,能借助细分管理网格,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基层疫情防控网络。提升市民公共卫生素养,亦可借鉴网格化管理思维,将落脚点放在社区卫生防疫和教育工作中。

首先,应抓实社区内市民的身体状况、健康诉求、卫生普及等,尤其要注重社区人群的心理变化,利用健康走访活动做好宣传普及,积极传递正能量,尤其要注重城区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流动人口的健康促进与卫生教育工作。其次,根据不同社区人员组成和特点,开展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促进活动。如安置社区应重点做好基本卫生常识普及工作;规划学区社区应重点开展爱国卫生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及家长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再次,要顺应互联网+数字化新技术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加大网格化社区内市民公共卫生防治知识和基本的健康技能和健康常识教育;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一定的学习积分奖励,促进市民在主动接受、主动学习中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掌握基本的公共卫生知识[2]。

三、强化健康赋权,指导市民养成正确的健康习惯

疫情这场大考,是机遇亦是挑战。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和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但疫情阻击战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能够从情感共鸣和认知需求上给市民公共卫生教育带来积极影响。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提升市民的公共卫生素养和科学认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公众对科学防控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科学本质和内涵的理解和对健康卫生习惯养成的需求上。抗击疫情是一次全人类与恶性传染病的战争,更是一场人类同落后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的较量。指导市民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强化健康赋权,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市民公共卫生素养,在反思中培养正确的卫生习惯,巩固战疫长远胜利。

一是要培养一批卫生健康宣传先头兵,可从学校、单位入手,培养健康卫生宣传志愿者,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卫生知识普及。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注重开展惠民、普民卫生知识讲座等活动,对抗疫情先进事迹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进行倡导,营造积极、正面的公共卫生环境[3]。二是要摒弃根深蒂固的卫生陋习,营造健康卫生的公共环境。社区可借助微信小程序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打卡”“健康习惯养成”等公益活动,让市民在主动接受、主动改变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要制定市民健康公约,尤其要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加强公共卫生执法检查,并积极做好正面宣传和违规行为曝光,让市民在润物细无声中将疫情防控期间熟知的卫生健康知识转换成自觉遵守的生活准则和行为习惯。

四、专业与科普并重,在突发应急中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权威发声主体

当前,市民群体基数大、公共卫生素养参差不齐,且市民普遍缺乏对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医疗知识的了解;公众一方面期待透明、及时的信息发布和准确、有效的健康传播,另一方面难以抵制谣言和负面信息的影响,缺乏对公共卫生事件理性判断。实践证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后,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权威发声主体能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认知,亦有利于保障疫情防控平稳顺利运行,有利于社会稳定。权威发声主体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某一个宣传口或政府喉舌部门,而应该是政府机构、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服务主体、主流媒体的多屏联动。

政府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主体,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领导者和负责者。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主动、及时发布声音,抢占舆论高地和信息传播的制动权[4]。同时,政府部门应借助主流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同时注意专业性与科普性的有机统一,把握信息公开、透明的尺度,让健康科普知识得到有效传播。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服务主体作为健康传播的主力军,应积极利用专业优势,进行寓教于乐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知识传播,为社会营造和谐的公共卫生舆论环境。媒体则应守住新闻伦理底线,杜绝非理性的哗众取宠,共同营造积极正面的公共卫生环境,共筑具有公信力的权威发声主体。

五、结语

提高公共市民公共卫生素养,关键是做好市民常态化、精细化的健康教育与公共卫生普及工作。健康安全是全社会永恒的追求,让每个人都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守护者、践行者;将健康传播与公共卫生教育有机结合,补齐卫生预防、健康促进、突发应急的短板,让“大健康观”真正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蔡文成,朱荣康.理念·体系·能力:基层社区疫情防治与危机治理[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03):77-84.

[2]庞烨.浅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健康促进工作的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09):156-158.

[3]殷鹤,李世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健康认知与防护行为的代际差异与预防——基于传播学的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0(01):118-121.

[4]赵路.加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若干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2):190-194.

猜你喜欢

健康促进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实践视角的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探
健康中国战略下武术对学生的健康促进研究
健康促进对航海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燕赵都市报》做好健康类新闻的认识与实践
上海市某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
新疆乡镇居民健康信息传播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