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辨证取穴浮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顽固性上肢麻木的疗效观察*
2020-09-21郭琴赣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江西赣州341000
★ 郭琴(赣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 江西 赣州 341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特别是钩突的后上缘骨赘形成,造成椎间孔狭窄,神经根管变形,神经根长期受压,导致神经根水肿及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颈丛及臂丛神经压迫症,出现以颈、肩、上肢、疼痛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系列症状[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发病年龄也逐渐呈年轻化趋势。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针灸、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方法为主,虽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但因神经根受压引起的顽固性上肢麻木症状疗效仍不够确切。寻求探索有效的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上肢麻木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经筋辨证取穴浮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顽固性上肢麻木患者,并与常规针刺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患者均为2017年11月—2019年2月赣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脱落1例(因中途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33例,脱落2例(1例因中途口服药物治疗,1例因依从性差中断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根据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在10分以下者;③年龄在20~70岁,男女不限;④意识清醒,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⑤自愿参与临床试验、依从性好的患者;⑥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标准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血液等系统疾病者;③除外其他疾患:主要是除外颈部外伤史、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因颈椎间盘退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及上肢麻木; ④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过敏体质者; ⑤任何有针灸禁忌症的患者。
1.4 方法 观察组:①取穴。颈部取穴:神经根型颈椎病受累相应神经节段的双侧夹脊穴。 上肢取穴:根据上肢麻木的部位分析所属的经筋,上臂麻木明显者选取肩关节-肘关节附近相应穴位,前臂及手指麻木明显者选取肘关节至腕关节附近相应穴位。针刺取穴区域:在所取的两穴之间,以两穴连线为中线左右各旁开1.5 cm的区域内。不同部位及经筋选穴见表2。
表2 上肢麻木部位及经筋选穴
②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侧卧位,颈部夹脊穴针刺手法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上肢部位针刺方法:根据上肢麻木的部位分析所属的经筋,在选取经筋的针刺取穴区域寻找阳性反应点作为针刺穴位,一般找3~6个阳性反应点, 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使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5 mm×40 mm),针刺时选取节段的穴位按肩-肘(或肘-腕)的方向,与皮肤呈10°刺入皮下15~25 mm,针体不进入肌层,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持针柄,针尖上翘做青龙摆尾扫散手法3~5 min,然后留针25 min。整个操作过程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的感觉。
③针刺疗程:每日针刺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
对照组:①取穴:主要根据主要根据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中针灸治疗颈椎病伴上肢及手指麻痛的取穴。具体取穴如下:大椎、天柱、后溪、颈夹脊、曲池、合谷、外关。
②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侧卧位或俯卧位,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使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5 mm×40 mm)采用常规针刺手法,捻转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针刺留针15 min时再行针一次,留针30 min。
③针刺疗程:每日针刺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
1.5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一疗程后、治疗第二疗程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结束6个月后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分别从症状(颈肩部疼痛与痛苦感、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与麻木)、工作和生活能力、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感觉、肌力、腱反射)等进行评价。
1.6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中的有关标准制定,修订标准如下:
改善率计算公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满分一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痊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改善率≥90%;显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75%≤改善率<90%;有效:原有症状减轻,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显著, 30%≤改善率<75%;无效:症状没有改善,同治疗前,改善率<3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相关数值录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工作生活能力、体征及手的功能及总分均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前、一疗程后、二疗程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结束6个月后症状、工作生活能力、体征、手的功能、总分分别与前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一疗程后、二疗程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结束6个月后症状、体征、总分分别与前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生活能力、手的功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一疗程后、二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及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生活能力、手的功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结束6个月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手的功能、总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生活能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分
注:与本组同项目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症状 工作生活能力 体征 手的功能 总分观察组治疗前 4.61±2.01 2.13±0.57 3.42±2.43 -0.43±0.60 9.71±3.94一疗程后 6.38±0.94*# 2.43±0.52* 4.65±1.39*# -0.37±0.51* 13.43±3.29*#二疗程后 7.18±0.69*# 2.54±0.51* 4.89±1.28*# -0.30±0.45* 14.82±2.74 *#3 个月后 7.52±0.58*# 2.71±0.43* 5.96±1.14*# -0.18±0.39*# 16.04±1.96*#6 个月后 8.05±0.53*# 2.83±0.40* 6.71±1.01*# -0.10±0.30*# 17.41±1.36*#对照组治疗前 4.45±2.14 2.21±0.59 3.28±2.58 -0.45±0.59 9.48±0.52一疗程后 6.02±1.03* 2.25±0.56 4.40±1.47* -0.40±0.54 12.25±3.87*二疗程后 6.71±0.81* 2.38±0.54 4.67±1.39* -0.37±0.41 3.36±2.54*3 个月后 6.93±0.72* 2.47±0.52 5.02±1.30* -0.30±0.41 14.54±2.18*6 个月后 7.16±0.61* 2.61±0.48 5.44±1.25* -0.21±0.34 14.97±1.98*
3 讨论
西医认为颈椎椎间盘退变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因素。椎间盘退变后,椎间盘突出,椎间隙的上下径变小,韧带松弛,小关节后滑半脱位,所承受的负重力和旋转应力加大,功能下降,最后导致不断的关节囊撕裂愈合,瘢痕形成,关节强硬,小关节、钩突关节增生,使椎间孔的上下前后径都减小,直接压迫神经根及根部血运产生临床症状[3-4]。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所导致的上肢麻木,胡有谷[5]认为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麻木,本体感觉区仍按照神经根受累区域分布,麻木与神经受压的严重无密切关系,但肌力下降者麻木较重。
目前中医临床上针灸治疗本病方法多种多样,如毫针、火针、温针、耳针、腹针、浮针等,均有大量研究证明其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但运用浮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顽固性上肢麻木的研究并不多见。
运用浮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顽固性上肢麻木的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经筋辨证理论。《内经》提出了经筋的发病部位,多为所结之处即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或神经容易被卡压的部位,主要症状为麻木、痉挛、疼痛、弛缓无力等神经肌肉症状[6]。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当人体出现这些病变时,应从经筋辨证论治。按照十二经筋的分布情况,与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肢麻木相关的经筋主要是手阳明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太阴经筋和手少阴经筋。对于经筋实质的认识,根据经筋的走向分布,结合解剖学对肌肉系统加以研究,认为经筋和人体浅层肌肉肌腱的分布起止和循行路经基本是一致的,两者在生理功能、形态结构及骨骼的关系方面,具有相同的规律和特点,所以认为十二经筋的实质可以作为肌肉系统的一部分来进行描述的[7]。用浮刺法针刺特定穴位,松解病变部位肌肉的痉挛和疼痛,疏通经络,松解颈部经筋,消除异常应力,使颈椎的序列恢复正常,改变颈神经根、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的刺激与压迫,从而缓解上肢麻木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研究数据分析表明,组内比较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顽固性上肢麻木均能取得疗效,观察组二疗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还表明观察组运用的经筋辨证取穴结合浮刺法有很好的近期疗效。组间比较表明观察组采用的经筋辨证取穴结合浮刺法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采用的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其中两组在二疗程治疗后疗效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从近期疗效上来比较观察组在要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疗效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远期疗效上要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经筋辨证取穴结合浮刺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顽固性上肢麻木愈显率及症状、工作生活能力、 体征、手的功能评分上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本研究属于临床疗效观察,基本达到预期目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纳入课题的病例数为34例,样本量不足,希望今后的研究能扩大样本量,深入探讨其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