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道结石临床价值比较*
2020-09-15张宁英马淑梅
张 杰,张宁英,马淑梅
胆道结石是胆道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1]。一般与胆道感染有关,尤其是寄生虫感染[2]。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痛或绞痛、胆汁排泄不畅、胆管内压升高,常伴有恶心呕吐、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结石堵塞胆道,从而引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3],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胆汁的淤积及胆固醇代谢失调为结石的主要原因,且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形成结石[4]。近年来,临床用于诊断胆道疾病最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CDUS)、磁共振成像(MRI)、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CT)等。其中ERCP是诊断胆管疾病的“金标准”,结合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可对胆道结石进行准确的诊断,但其属于侵入性操作,且费用较高[5,6]。因此,MRI和CDUS等无创性检查方法应用日益广泛[7,8]。由于胆道系统复杂而具有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结石容易对各种成像造成影响,导致影像学检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9]。本文对136例胆道结石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了MRI与CDUS检查的优缺点,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胆道结石患者136例,男64例,女72例;年龄为26~75岁,平均年龄为55.33±9.27岁。主要临床症状有上腹痛,常向肩部或两侧腰背部放射,恶心呕吐,伴有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以上,经MRI和CDUS检查诊断,影像学检查显示胆总管直径≥ 7.0 mm,接受手术或内镜下ERCP检查。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2)有精神性疾病,无法配合研究,存在MRI检查禁忌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胆囊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MRI检查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使用GE MR750 3.0T磁共振扫描仪和腹部专用八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所有患者均行斜冠状位FIESTA、轴位T1WI、T2WI 和3D MRCP 扫描。经肘静脉注入增强造影剂马根维显0.1 mmol.kg-1,注射速率为2~3 ml/s,采用3D-LAVA序列扫描。
1.3 CDUS检查 在检查前,禁食禁水8小时以上。使用Phlips IU ELITE或EPIQ?偅i5多普勒超声检查仪,超宽频凸阵探头,频率为1~5 MHz。患者采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等常规体位,必要时采用半卧位或胸膝卧位。将超声探头沿右肋缘下纵断面、横断面、右肋间隙斜断面、剑突下横断面等多切面扫查,仔细寻找胆道是否存在结石,并进行详细记录。
1.4 ERCP治疗 患者取左侧卧位,插入十二指肠镜和导管,依次检查胃和十二指肠,并寻找十二指肠乳头,通过调整十二指肠镜方向和患者体位,将导管和导丝通过乳头进入胆总管,经导管缓慢注入30%胆影葡胺10~20 ml,行造影检查,使胆管充盈,充分显示胆道系统,采取不同体位摄片,观察胆总管内结石大小、位置和数量。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和CDUS图像分析 在136例患者,经ERCP检查证实,115例患者存在胆道结石。在115例胆道结石患者中,术前MRI诊断,存在胆道结石108例(79.4%),分别为胆总管结石37例,肝外胆管结石28例,肝内胆管结石24例,胆囊结石19例。胆管内结石表现为不规则形、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影,周围胆汁呈高信号。胆总管上段结石在梗阻端呈现倒“杯口”状充盈缺损;术前CDUS检查存在胆道结石78例(57.4%),分别为肝外胆管结石25例,肝内胆管结石21例,胆囊结石17例,胆总管结石15例。超声表现为管腔内高回声团块伴后方声影,常伴有远端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图1)。
图1 胆道结石患者CDUS和MRCP表现 A:CDUS图像示肝内胆管可见点状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B:3D-MRCP示胆总管下段见卵圆形充盈缺损,梗阻端呈倒“杯口”样改变,梗阻水平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C:CDUS图像示胆囊腔内可见多发高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D:MRCP示胆总管下段不规则低信号影,梗阻水平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
2.2 MRI与CDUS对单发或多发胆道结石检出率比较 MRI对胆道单发结石和多发结石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DU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MRI与CDUS对不同直径的胆道结石检出率比较 MRI 对不同直径的胆道结石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DUS检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4 MRI与CDUS对不同部位胆系结石检出率比较 除了胆囊外,MRI检查对不同部位的胆系结石检出率显著高于CD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MRI与CDUS检查对不同部位胆道结石检出率[ n(%)]比较
2.5 MRI和CDUS检查诊断胆道结石的准确性比较 在136例患者中,经ERCP诊断115例存在胆道系统结石。术前,MRI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CDUS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MRI与CDUS诊断胆道结石效能[n(%)]比较
3 讨论
胆道结石是胆道外科中发病率较高的急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大部分是由于胆汁淤积所致[10]。由于胆道系统结构较为特殊和复杂,不仅会引起胆道疾病,还会引起急性胰腺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疾病。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ERCP已成为一种诊断和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在胆道、胰腺疾病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也是胆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侵入性较强,费用较高[11]。因此,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MRI和CDUS等非侵入性检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经过手术或内镜下ERCP检查发现,在136例患者中有115例确诊为胆道结石。
MRI是一种无放射性且分辨率较高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从多个方位观察和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且对胆道结石的成像效果较好,表现为胆囊、肝内胆管或胆总管内可见结节状、点状、圆形、类圆形和泥沙样异常信号[12,13]。MRCP是一种先进的观察胰胆管系统解剖和病理形态的技术,主要通过水成像技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而仔细观察胆管扩张的程度和结石的位置、数量、大小、形状[14,15]。MRCP显示的图像中结石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影,伴充盈缺损,而胆汁作为胆汁系统中相对静止的液体,其信号较高,胆管系统表现出扩张状态[16]。但MRCP在胆道、胰腺疾病中应用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易受呼吸运动引起的伪影的影响,不能对胆道系统进行动态成像,对直径<0.5 cm的胆道结石检出率低等[17]。因此,容易发生漏诊、误诊。
CDUS是一种便利、便宜、安全、可重复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技术,是胆道疾病患者首选的筛查和诊断方法[18]。CDUS图像中的胆道结石主要表现为高或稍高回声团块伴后方声影,其中少数较小的结石或泥沙样结石呈中等、较弱回声不伴声影,常伴有胆管轻、中度扩张,胆囊颈部结石可见强回声团伴声影,随体位改变移动,胆囊增大[19]。然而,CDUS受操作者主观影响较大,且易受肠道气体、胆总管结石弯曲小、胆管充盈差等因素的影响,结石检出率较低,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在MRI和CDUS定位及定性诊断胆道结石的临床价值对比研究中发现无论MRI和CDUS检查均可用于胆道结石的诊断,但MRI定性定位诊断准确性更高,与本研究结果显示的MRI诊断胆道结石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DUS相符。MRI主要对胆总管结石有一定的漏诊或误诊,有2例为胆总管下段小结石,因3D MRCP显示胆总管末端局部管腔欠光整,误诊为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另外一些漏诊的原因可能为MRCP受空间分辨率的影响,无法清晰地显示出末段和分支胰管及远端肝胆管,而小结石又常被高信号的胆液覆盖,很难被检查到。CDUS主要对一些胆总管结石漏诊或误诊,有一些肝总管上段结石未被明确诊断,原因可能为部分胆总管上段因胃肠气体干扰未显示完整。有一些肝总管下段结石被漏诊或误诊,原因可能为患者体型肥胖、受胃肠气体的干扰、机器分辨率不高、胆管扩张不明显等。有一些患者是胆总管多发结石,只检出胆总管上段结石,未检出胆总管下段结石,原因可能为CDUS显示出了胆总管上段结石及肝内胆管扩张,从而忽略了对胆总管下段的探查。
综上所述,MRI和CDUS均可用于胆道结石的诊断,但相比CDUS检查,MRI的诊断准确性更高,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MRI安全性较高,可替代部分有创性检查,但其不具备治疗作用,临床治疗需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