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IPP教学法在民俗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0-09-14杨兰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5期
关键词:可视性参与式民俗学

杨兰

[摘 要] 民俗学是高等学校文科专业的专业大类选修课,常常会遇到学生兴趣不高情况。以可视性、参与性为原则的VIPP教学法可利用好有限的课时,最大限度地展示民俗学丰富精彩的面貌,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提升自主、参与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VIPP教学法;可视性;参与式;民俗学

[作者简介] 杨 兰(1964—),女(苗族),贵州雷山人,文学学士,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和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5-0210-02    [收稿日期] 2019-08-20

一、什么是VIPP教学法

(一)VIPP教学法的定义

VIPP是英文Visualization In Participatory Programs的缩写,将VIPP方法运用于教学中,称之为VIPP教学法,中文译为参与式可视性教学法[1] (P68)。VIPP教学法以知识的可视性为基础,以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教与学互动为主要特征。

VIPP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巴西成人教育家Paolo Friere。他认为成人的学习并不需要新知识,而是充分利用他们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重新认知和理解社会与环境。因此,参与式的探究式学习是VIPP教学法的一个主要原则。而可视性学习则基于人类接受和消化信息的有效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获取的知识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2] (P2-5)。所以,可视性学习是VIPP教学法最基本的特点。

(二)VIPP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不可能仅仅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但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被动接受型教学模式、启发接受型教学模式、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被动接受型教学模式将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进行注入式教学;启发接受型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其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学生在课堂上是主动积极的;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则更进一步,把学生培养成推理缜密的“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平台上参与研究课题、查阅资料、实践、讨论和分享学习成果[3]。

VIPP教学法即为参与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其理念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价值观,认为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是协助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是平等的关系,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合适的学习平台,与学习者共同探究问题。

(三)VIPP教学法的原则

1.可视性原则。VIPP教学法的关键是可视性,通过形象可视的材料讓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感知,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而可视性的画面和声像视频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动人的情感,调动人的情感记忆,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除了声像视觉语言,可视性语言也包括学习者的肢体语言。

2.参与性原则。传统的教育强调教师作为主体进行单向的知识输出,VIPP教学法强调学生作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参与式是VIPP教学法的精髓,它创设参与环境,激发参与兴趣,培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行为参与,同时也强调学生的情感参与。

3.合作学习的原则。VIPP教学法强调团队的合作交流与分享,协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创设问题环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协作与分享,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二、VIPP教学法在民俗学教学中的运用

民俗学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旅游专业、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大类选修课,期望通过各类民俗事象的介绍,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了解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为他们进入社会更好的理解各国地域文化做准备。

VIPP教学法常用的教学方式有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首先需要以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案,创设合适的学习平台[1-2]。

(一)以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案

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主要指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可视性参与性为目标。正如上文所说,民俗学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看见”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了解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探究式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平台上进行主动的参与式学习。

以贵州大学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的民俗学课程为例,采用可视化教学与参与式教学结合的方式,交叉分配在不同的教学单元,既让学习者“看见”,又让学习者“参与合作”和“探究分享”。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可视化教学

本课程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播放PPT、图片,适度播放VCD作品、CD作品,以生动丰富的声画视频文献展现多彩的民俗。

例如针对比较枯燥的民俗学概念部分,在介绍不同学派的观点的同时,展示该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了解民俗学主要学派的作品;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分门别类展示大量的图片,包括网络图片及教师自己做田野调查拍摄的图片,少量网上下载的民俗视频,使学生对民俗有直观的认识。

(三)利用小组开展参与性学习

1.团队建立——学习者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教学初始,以提问的方式进入,请同学们谈谈对“民俗学”的理解,同时要求3~6人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小组讨论并记录(5分钟),每组推荐1人课堂分享(每组1分钟)。随后确定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的参与式学习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该班46名学生组成了8个学习小组[3]。

2.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逐步深入训练。由于学生们对于小组式学习规则不太了解,于是由浅入深从学习者比较容易入手的环节开始训练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在进入民俗学现在的研究领域部分之前,请同学们先讲一讲自己所见所闻的某类民俗事象,方法是在小组内每个人讲述个人的见闻,记录员记录每个人的讲述,由小组推荐1~2个见闻到大组分享,并要求记录小组成员及分工以强化小组学习规则。其次,在“产生和形成民俗的原因是什么”的讨论中,要求举例说明,并在课后查阅整理资料,下一次课堂分享。

3.阶段性推进参与式学习的进程。要求小组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检索列出文献目录,寫出摘要,评述。这部分工作由小组合作在课外完成,耗时3周。第二阶段,在课堂分享小组的研究成果,讨论与交流。由于学习者参与度较高,这部分课时由原计划的4学时延长到8学时。分享中有的小组表达清晰,归纳整理文字条理清楚,图文并茂,注明引文和观点出处;有的小组并没有列出参考文献目录,有的资料欠缺,有的对资料的归纳整理不足,没有充分表述学术界对该议题的研究现状与观点、成果,有的小组PPT文字过多,有的小组分享人不太熟悉PPT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教师给予提问点评,或肯定或提出建议,引导学习者如何做研究(毕业论文设计的思路),同时通过课堂上学习者之间的提问答疑,学习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了解应该怎么去做文献综述。后期分享的小组课后及时修改本组的PPT,完善综述。第三阶段,修改研究成果。学习者在前期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中的问题或新的问题生长点,理出小组可能的论文思路。第四阶段,在已有综述基础上,两人一组撰写结题(考查)作业。

三、教学效果

本课程针对教学各单元,就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者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以检验VIPP教学法的运用多大程度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提升自主、参与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从学习者反馈的结果来看,参与性探究学习的部分掌握程度最好,其次是案例教学部分,第三是课堂讨论与教授结合的部分。

参考文献

[1]李亚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方法和途径[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操作[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3]百度文库.如何培养小学生倾听习惯[EB/OL].(2018-06-30)https://wenku.baidu.com/view/155e3d17a300a6c30c229f44.html

猜你喜欢

可视性参与式民俗学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
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研究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博科:开放式可视性架构提升运营商流量洞察力
民俗学研究的多元维度——“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会议综述
基于可视性分析的谷地弯曲识别及结构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