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维度研究

2020-09-14刘晓云朱权洁刘洋李玉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5期
关键词: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维度

刘晓云 朱权洁 刘洋 李玉飞

[摘 要] 突发事件是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基于范维澄院士公共安全的三角形模型,提出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维度概念,从时间、空间和防范三个维度阐释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逻辑理路、重点方位和系统思维,以期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三角形模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维度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Y019);201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Y018)

[作者简介] 刘晓云(1985—),男,湖北荆门人,博士,武汉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朱权洁(1984—),男,湖北孝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矿业安全和防灾减灾工程;刘 洋(1990—),男,湖北宜昌人,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5-0010-02    [收稿日期] 2019-05-13

范维澄院士指出,公共安全科技的框架可以用三角形三个边分别表征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和应急管理,联接三条边的节点称为灾害要素,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1]。高校突发事件既具有突发公共事件共性特征,又因其参与主体、诱发因素、事件矛盾性质差异等具有个性特征。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维度是以高校突发事件为研究对象,以应急管理为手段的多视角、多体系、多内涵的趋同表达。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实践,有效避免或减弱突发事件对高校乃至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2]。基于此,借鉴三角形框架模型,从时间、空间和防范维度探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时间之维: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逻辑理路

1.事前:预案制定体现全面性。突发事件之所以称为突发事件,其核心在于难以控制事件的发生。因此,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特点和规律做好预防,系统、全面地做好预案就显得至关重要。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属性,细化不同责任分工,各二级单位、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形成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制定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前期处置方案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便能及时启动前期处置和应急预案。

2.事中:应急处置凸显及时性。及时性是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者而言的。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对高校和社会的影响。首先,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及时采取不同等级的应急预案。再者,及时果断地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明晰职责,优化分工,发挥统筹协调、推动落实等职能,满足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其次,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学生、家长、社会关切,降低突发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

3.事后:善后处理注重人文性。突发事件平息后,针对因突发事件造成的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要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關怀。要合法合理合规地做好抚恤或补偿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突发事件对相关人员的伤害。学校应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一定的引导,以稳定他们的思想和情绪[3]。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保障突发事件中的受害者、参与处置人员等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此外,要不断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方式方法、特征规律、应急管理的系统化研究,提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减小事件对全校师生的影响与伤害。

二、空间之维: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点方位

1.校内空间:应急管理重点。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要在校内空间迅速调动一切有利于资源,控制事态发展,降低事件的危害程度。及时救治受害人员,联合医院实施医疗救护,防止事件扩大和造成次生伤害。紧急疏散、撤离受到威胁的人员,并根据事件发生实时情况,采取多种救助措施,以防事态扩散。迅速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在校内空间标明危险区域,划定警戒区域。协调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进行应急救援和处置,并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校园内部空间要重点加强学生宿舍、食堂、教学楼等人员密集性场所的管理,注重实验室等危险性较大场所的防范,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校外空间:注重形成合力。高校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与所在地政府,相邻企业、社区、居民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2]。高校突发事件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导致事件外溢,在校外空间引起反响。高校要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事情的真相,通过情况说明、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及时讲清问题真相,增强社会公众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理解和支持。此外,高校还应该主动寻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加强校园周边的环境治理,管控好可能造成突发事件的不利因素。

3.网络空间:加强舆论引导。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演化成为一起舆论灾难只需要数小时,控制和应对传统媒体突发事件的“黄金24小时”法则已逐步丧失效用[4]。高校要在网路空间占领舆论制高点,主导舆论走向,消除可能出现的谣言,防止突发事件向网络空间扩散。掌握舆情处置的时、度、效原则,熟悉网络热点传播特点,加强驾驭网络舆论的能力,提高网络治理水平和舆情应对能力。正确引导师生科学理性认识发生的突发事件,教育师生在网络空间不信谣、不传谣,以法律为准绳,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载体,用证据和事实说话,做到全面客观,通过真实性和权威性的真相信息和进展情况,还原突发事件真相。

三、防范之维: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系统思维

1.预防化防范:教育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高校要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教育引导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知识技能。通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后对学校造成的影响、事件的发生频率、波及范围和程度、持续时间等开展危险性评价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加强教育引导,进行应急评估和应急演练。

2.科学化防范:应急响应。目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已由反射式的反应模式,发展为以注重预防、反应迅速、应对协调的综合系统模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或缓解,将是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发展趋势。用科学的理念作指导,进而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应对模式,制定包括针对人为事件和其他原因产生事件的相关处理程序,明确应急组织机构,以利于统一指挥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有明确应急响应人员的职责,包括应急指挥人员、教职员工及学生等。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公共管理、安全科学等学科专业优势,提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长效化防范:机制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是长期循环迭代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高校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做到有备无患[5]。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启动响应机制,准确评估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学校承受冲击的程度,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建立联系机制,学校要与政府部门保持通畅的应急响应,组织社会各方面的人员参与危机恢复。建立沟通机制,利用媒体处理事件的影响,通过媒体与家长、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回应关切。在突发事件平息后,还要形成反馈机制,总结应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对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范维澄,刘奕,翁文国.公共安全科技的“三角形”框架与“4+1”方法学[J].科技导报,2009(6):94-97.

[2]薛镭,安娴.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初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8(9):109-113.

[3]周石其,曾素芬.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应对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4):7-10.

[4]成涛,谭雅颖.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挑战和应对[J].湖南社会科学,2019(3):164-167.

[5]陈超.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07-108.

猜你喜欢

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维度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