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矛盾分析法”在《归去来兮辞》中的运用

2020-09-13廖冰凌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归隐

廖冰凌

摘要:“矛盾分析法”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矛盾分析法”解读《歸去来兮辞》,探究陶渊明归隐背后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志不获骋的深沉悲哀,但最终陶渊明在归隐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实现了自觉归隐,成为后世士人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 矛盾分析法;归隐;抒情表意;不获骋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分析、观察社会现象,以达到认识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创作的目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爱思考问题。现我就“矛盾分析法”在《归去来兮辞》中的运用作浅析。

《归去来兮辞》是既《归园田居》(其三)之后又入选的一篇文章。从时间来看,前者应早于后者。课文注解一是这样介绍的: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辞去彭泽令。这篇赋就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我们在这里可以明确两点,第一: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应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官职之后,再结合序言的内容可以确定本文的写作时间是“乙巳岁十一月也”。简单地讲就是深冬。矛盾一:既然序言中介绍本文的写作时间是深冬,但是正文却写“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与序言中的时间相互矛盾,如果我们可以用雪莱的一句话来回答“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尚且还可以理解。可正文中又有偶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对自然之景作了细致的描摹。“欣欣向荣”描摹出了自然之物复苏之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甚至可以想象树木、小草探出头那种欣喜的样子。“涓涓”描摹泉水缓缓流淌,不急不慢,从容的样子。正文与序言前后相互矛盾,难道陶渊明不知道吗?显然不是,那么,陶渊明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先看看钱钟书先生的高见。他在《管锥篇》中写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也。”我个人认为钱先生的这种说法比较合理。陶渊明笔下之景、之事显然是想象之景、之事。眼见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摘自《百度文库》)

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这篇文章中所写之景、所述之事已不是真实生活的简单再现,陶渊明为了表达自己选择脱离官场后重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和恬静。再看看他的作品《归园田居》(其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是写实,真实的再现他归田后劳作的情况。遗憾的是陶先生终究一介书生,不懂农作,只能落得“草盛豆苗稀”的结果。通过矛盾分析法,学生明白,写景或叙事,或实或虚,都是作者抒情表意的需要。

矛盾二:课文注解提示读者:“这篇赋是其归园田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激动欣喜”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吗?我们从文本很容易找到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词语或句子。“奚惆怅而独悲”,“复驾言兮焉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等这些问句,陶渊明始终不断在叩问自己,也在审视自己,对于自己的选择他也是倍感纠结、茫然和困惑的,这种选择完全没有那么洒脱和干脆。文中还写到他一系列的活动,“乐琴书以消忧”,显然,他的欣喜之情并非发自肺腑,来自心底里,他需要借助外物来消遣,从而达到愉悦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这只是一种短暂的快乐。再看,既然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渴盼很久了,心中所想实现理应激动欣喜无比,可是他流露出来的忧愁的情绪。再次证明归园田居之初并非他自觉而为之,实属一种无奈之举。文中三次出现“孤”字,也反复验证一个问题,他的内心始终是矛盾。正有人评价这篇课文情感,“归去含凄凉,欢歌有余痛”此言得之。针对这个矛盾,我们可以探究,陶渊明为什么会纠结、迷茫和困惑呢?我们可以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据闻,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官之大司马,他的祖父曾任职武昌太守、父亲曾任职安城太守,由此可知,陶渊明出生一个官僚家庭,必然受到父辈的思想影响,“达则鉴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遵循他的人生轨迹,他的确是这样做的。曾任职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其实他在努力地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奈何局势的动荡,官场的污浊,性格的耿直,让他在理想的道路上开辟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又不甘向现实妥协,归园田居便是无奈而又最好的选择。

只是这种伤痛只有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当他真正沉淀下来之后,才发现,归园田居才是真正符合他的生活法式,这时,这种被归隐才真正上升为一种自觉的归隐。正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三)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心灵终于有了诗意的栖居地,也成为以后士人的精神支柱。

猜你喜欢

归隐
天宫院
浅析陶渊明归隐中的人格精神
当代武侠小说侠隐结局的人类学考察
归隐渔耕的精神修养与文学探微
论宋代诗人对唐代诗人典范的推崇
元赵孟頫人物画《红衣罗汉图》考
浅谈陶渊明自身性格对其人生境遇的影响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木增的归隐与山水诗创作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