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归隐中的人格精神
2017-10-24马尧郭沫如
马尧++郭沫如
摘 要:陶渊明,作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在归隐中找到了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塑造了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品格,陶渊明在归隐中实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分析认为,正是因为陶渊明的淡泊明志的人格精神,陶渊明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的人格精神的体现,才促就了陶渊明的归隐和自在。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人格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我国在东晋时期的著名大诗人陶渊明,一生有许多流芳千古的好的诗歌作品,并且更是以田园诗擅长,是我国的第一位的田园诗人,纵观陶渊明的一生,多次出仕,又多次归隐,鲁迅先生曾说陶渊明是“赫赫大名的大隐”,这也是中国士大夫在回归和归隐的一个典范。
从常规的逻辑来说,一般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是有“忧其民”或者“忧其君”的表现,多数人归隐多数的原因也是因为其出仕的不如意而导致而成,但是从对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及归隐中的表现可以分析出,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对仕途的不如意而不得不归隐,归根结底更多的是对人性自然的深入本质和人格精神所影响。陶渊明的归隐正是体现了陶渊明的性格中天然的人格魅力和精神。
一、陶渊明归隐中淡泊明志的人格精神
陶渊明也是从事过仕途的,但是从事仕途从多处迹象表明是因为家庭贫穷而解决生计所做的选择,和多数古代文人的政治抱负初衷是又区别的,为了生计的选择只是暂时的选择,但并不是自己的最好的选择。陶渊明在仕途中的一些不顺和不如意是后来陶渊明随性选择归隐的一部分原因,在《归去来兮辞》中就有写道:“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因此只好为了自己的生计而出仕为官。但是这只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其选择的目的是为了衣食无忧。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并不代表陶渊明就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这就为他以后的归隐奠定了基础,也可以说明陶渊明人格中的淡泊明志的人格精神。因此,陶渊明的归隐也是必然的。
正是因为陶渊明这种淡泊明志的人格精神,才能在归隐之后,在田园和乡村之间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实现自己身心的平静,其实研究魏晋时期的历史就知道,魏晋时期的田园乡村生活从现实意义来说并不是陶渊明笔下写得那么美丽的“世外桃源”,更有可能是“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镜像,但是陶渊明的笔下却是被描述的令人向往和美丽的,也正是体现了他人格精神上的淡薄和随性,乡村和田园的淳朴和美丽也坚定了其归隐的心态,虽然辛苦,但是自在和平静。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隐是平静踏实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嚣”。
所以,陶渊明的归隐正是体现了陶渊明自身的淡泊性格,是随意和自然生活的人生态度决定了陶渊明的归隐之路,同样,陶渊明的归隐也体现了自身的人格精神,相辅相成。
二、陶渊明归隐中对自然、山水的喜爱的人格精神体现
陶渊明曾经写道:“性本爱丘山”,体现了陶渊明的人格精神中就包含了对大自然的追求和向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陶渊明“误落尘网中”,说明了陶渊明对大自然的渴望和对山水的渴望,亲近在自然中,回归于自然中,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也是归隐的重要的原因,当然也体现了老庄的思想境界,在顺其自然中逍遥生活。从“误落”到回归,可以看出,陶渊明把自己的归隐看成是一种应该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一种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陶渊明在归隐之后,深刻地体现了自身对大自然和对山水的喜爱,在山水之间和大自然的怀抱中悠然生活,用诗歌体现了自己在山水和大自然之间的诗情画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自己个性人格魅力的升华,是意境的体现。这种对自然山水喜爱并寄情与诗歌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也体現了陶渊明人格精神中热爱自然,顺其自然的人格造化,其生活态度也比出仕的时候,少了浮躁的本质,有着归隐的平静和淡然。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陶渊明的归隐,把自然、山水、诗歌生存方式有机结合,是把人性格展示于诗歌的过程,是陶渊明一生的人生际遇和经历的化解和融合,是一种感悟,这也成就了陶渊明的作品在魏晋时期脱颖而出,有着自己独特的清新、自然、平静和脱俗的意境。陶渊明在这种经历、与大自然、山水、诗歌的不断融合中,升华了自身的人格精神魅力,也把自己的生存方式和随意性格的真性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自然山水身心的愉悦,弥补了在乡村和田园生活的艰辛和劳作,坚定着自身归隐之心。
陶渊明的一生,寄情于自然山水、乡村田园生活,这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陶都是一种淡然的人格品质的体现,更是人格精神的归宿,成就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追求清新中奠定的重大成果,成为了一座里程碑。尤其是在浮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留下的作品,承接了老庄的自然思想和情怀,在魏晋时期的文学大变化中,打开了田园诗歌的理念,也开创了鲜明的乡村田园文学特色,用诗歌塑造美丽的景色,用自然风光来表达自己的热爱感情,用自己的热情来宣誓自己的归隐态度,从生活理念和生存方式来塑造自身的人格精神,这样的快意人生,是人生态度和文学创作的丰碑。
参考文献:
[1]王雪梅,从儒士到隐者——浅析陶渊明思想之转变,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2月.
[2]田耿辉,陶渊明之隐——中国古代隐文化之典范,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月.
[3]董淑梅,何为“大隐”——析阮籍、嵇康、陶渊明之隐逸,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9月.
[4]刘卫莉,归隐之路与不隐之心——浅析陶渊明的隐逸心态,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3月.
[5]邓晶艳; 陈英姿,从陶渊明诗文浅析其仕隐原因,邢台学院学报,2-13年12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