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隐渔耕的精神修养与文学探微

2017-06-02陈文海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归隐文学

陈文海

摘要:殷商旧臣伯夷、叔齐“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是隐者的避世;东汉大家张衡“追渔父以同嬉”,是精神的超脱;神农手眼聂仙农“治病又耕田,齐家也修真”,是对平常生活的自信。这些都已成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绝唱。归隐渔耕并非都是消极避世,也往往包含着对平民生活的自得其乐,甚至自信。归隐渔耕和向往神仙生活不同,所感染的读者也有差别。

关键词:归隐;文学;精神修养

伏羲神农开启了渔耕文明,也造就了文人心中的渔耕文化。隐遁渔耕成为文人心中的崇高追求之一。

一、唐代之前的吟唱

司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殷商末,伯夷、叔齐曾劝说武王不要伐纣。武王平定殷乱后,便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作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是把精神追求看得高于生命的典范,数千年来让人自省和评说[1]。

秦汉以后的文人,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把伯夷、叔齐的意境不断再现。东汉张衡《归田赋》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2]三国时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3]:“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南北朝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耕之中有足乐。

二、初唐到盛唐的仙作

隋末唐初著名道士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是以仔细面对医疗工作的态度,体现了修道者的心安:“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而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则流露出对个人修养的自信:“晋宋方技既其无继,齐梁医术曾何足云。”。这些文字正是孙思邈描述精神修养的文学作品,带有修道者的自我满足,也是另一种隐遁平民的意境。

在唐初和盛唐时期,也有一些文学作品感叹于生命的短暂,超脱于富贵荣华。如王勃《藤王阁序》:“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这些作品不主张归隐渔耕,而是向往神仙一般的自由,意境也截然不同。

三、唐末隐遁的歌者

安于渔耕的心态。唐末官员聂夷中以《大医精诚》劝说聂仙农减免神农手眼治病费用,未果。乃吟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米。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劝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罗筵,只照逃亡屋。”作为遵从道家生活方式的聂仙农答道:“日出始劳作,手眼到黄昏。君悲天下苦,我报高堂恩。治病又耕田,齐家也修真。不訾毁诸医,齐梁何足云。”一个是心怀天下为民疾呼[4],另一个是隐遁安生高堂尽孝,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

四、北宋的遗响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欧阳修的人心已经完全融于自然。苏轼《前赤壁赋》云:“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苏轼的道家修养,并非归隐渔耕。同样是苏轼,在《定风波》中有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6]则是归隐思绪的流露。

归隐渔耕的中国文人思绪,延绵至今。无论功成名就,还是官场失意,很多人把归隐渔耕当做人生的归宿,那些归隐文学作品也就可以感动无数中国人。

参考文献:

[1]顺云.伯夷、叔齐的选择[J].职业,2015(1):36-36.

[2]汪艳.张衡《归田赋》浅论[J].鸭绿江月刊,2016(6).

[2]邸宏香.从《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嵇康的隐逸思想[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33(3):79-82.

[3]雷进.为民呼怨讥世不平——析聂夷中《伤田家》[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2):63-63.

[4]汪国林.论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期雅集唱和诗作[J].毕节学院学报,2011,29(3):71-75.

[5]郝美娟.此心安处是吾乡——以“归”为中心论苏轼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建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4):26-30.

猜你喜欢

归隐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天宫院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木增的归隐与山水诗创作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文学小说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