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康复治疗对改善短肠病人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代偿的效果研究
2020-09-13丁振刚高曰波崔洁莹
丁振刚 高曰波 崔洁莹
【摘 要】目的:研究短肠病人实施短肠康复治疗对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以及促进肠功能代偿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短肠病人52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常规组26例、试验组26例。其中常规组病人行常规治疗,试验组病人行短肠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病人肠道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结果:试验组病人营养状况与肠道吸收功能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短肠病人实施短肠康复治疗能够促进肠功能代偿,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短肠病人;短肠康复治疗;营养状况;肠功能代偿
短肠综合征主要是指小肠大量旷置或切除后肠道吸收面积缩小,诱发营养吸收障碍综合征。短肠综合征病人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营养不良、营养吸收不良、电解质紊乱、脱水、腹泻等,对病人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本研究选择52例本院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短肠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短肠病人实施短肠康复治疗对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以及促进肠功能代偿的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样本选取为2016年2月-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2例短肠病人。选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常规组26例和试验组26例。本次实验研究中常规组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齡为18~66周岁(38.54±17.12)周岁。试验组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为19~65周岁(38.77±17.23)周岁。入组病人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治疗,标准为:入院后检查病人电解质、肝肾功能、粪、尿、血变化,了解病人实际情况与肠管剩余长度,纠正病人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失衡,给予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等。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实施短肠康复治疗:①短肠康复饮食治疗:根据病人消化吸收特点、实际肠管长度设计具有针对性、富含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方案,配置符合病人总能量需求的饮食计划,营养支持途径选择过程中应遵循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的原则,若病人因肠外瘘、肠梗阻、严重腹泻而无法应用肠内营养时,应先试试肠外营养,待肠道功能恢复后过渡至肠内营养,逐渐过渡到短肠康复饮食以及普通低脂饮食中。②为病人补充维生素D3、B12、钙剂、铁剂以及其他营养元素等,对于严重贫血病人应着重补充铁剂与维生素B12。③由于短肠病人胃酸分泌失去反馈性抑制,胃酸大量分泌会对肠液分泌以及胃黏膜产生刺激,使病人腹泻症状加剧。应适当为病人服用洛哌丁胺或复方苯乙哌啶等制酸剂药物控制胃酸分泌,缓解腹泻症状。④定期随访,为病人进行健康营养宣教指导,了解病人营养改善情况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短肠病人的肠道吸收功能、营养状况进行对比观察,记录病人1h木糖吸收率、大便含氮量、大便次数以及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体重情况。
1.4 数据处理
本次治疗价值调查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采用()表示病人肠道吸收功能、营养状况,使用t检验数据,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病人肠道吸收功能分析
常规组:1h木糖吸收率(0.68±0.27)mmol/L、大便含氮量(4.53±3.88)g/d、大便次数(3.12±2.09)次/d。试验组:1h木糖吸收率(1.13±0.28)mmol/L、大便含氮量(2.12±0.78)g/d、大便次数(1.28±0.83)次/d。试验组病人肠道吸收功能明显优于常规组(t=5.899,P=0.000;t=3.105,P=0.003;t=4.172,P=0.000),差异显著(P<0.05)。
2.2 组间病人营养状况比较分析
试验组:血红蛋白(111±17)g/L、白蛋白(39±4)g/L、总蛋白(68±7)g/L、体重(48±5)kg。常规组:血红蛋白(100±21)g/L、白蛋白(33±5)g/L、总蛋白(55±7)g/L、体重(45±4)kg。试验组病人营养状况优于常规组(t=2.075,P=0.043;t=4.777,P=0.000;t=6.696,P=0.000;t=2.388,P=0.020),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大量肠切除后肠管可能发生适应性代偿,多表现为肠粘膜隐窝加深、绒毛增高、皱襞增厚、上皮细胞数量增加,肠吸收能力明显提升,蠕动速度减缓,长期消化吸收障碍导致病人营养状况不佳,肠管代偿能力降低。实施相应康复治疗对于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促进病人肠功能代偿具有重要意义[2]。
短肠康复治疗对于肠粘膜生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改变病人完全依赖肠外营养支持状态,使病人完全摆脱肠外营养支持或间断补充肠外营养,依靠自身正常饮食或肠内营养保持身体营养状况[3]。本次研究表明,试验组病人1h木糖吸收率(1.13±0.28)、大便含氮量(2.12±0.78)、大便次数(1.28±0.83)相较于常规组明显更优,试验组病人血红蛋白(111±17)、白蛋白(39±4)、总蛋白(68±7)、体重(48±5)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实施短肠康复治疗能够改善短肠病人营养状况,促进短肠病人肠功能代偿,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权亚玲,杨焕丽.肠外营养联合生长抑素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中的疗效[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6(24):3662-3664.
刘鹭,李怡,吴剑宏.全小肠内置管减压引流在复杂小肠瘘早期治疗中的意义[J].腹部外科,2016,32(06):445-447+450.
米元元,黄培培,董江,蔡喆燚,吴白女,王励飞,孙亮,詹昱新,明耀辉,李巧云,李素云,罗健,黄海燕.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16,54(12):1868-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