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研究

2020-09-12曾进

文存阅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民办高校现状

曾进

摘要:民办高校是孕育人才的重要阵地,被赋予神圣使命。而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我们实现人才培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其实效性关乎着大学生的思想修养与道德品质发展,关乎着整个社会良好思想氛围的形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层层深入,民办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学科逐步成长为一门与时俱进的时代课程。本文通过分析民辦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的现状,借用生态学有关理论,用共生、协调、联系等方法去研究思政教育,[1] 从而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新生态

随着当下生态社会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总感觉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影响力低,建设乏力等现象。其实,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所面对的最大困境是思政教育因为各个环节之间链接不畅通导致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民办高校这一特殊的办学形式,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更加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式。

一、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思政教育环节中各部分看似平衡,其实质隐藏着局部上的对立。只有认清问题的本质,才能发现科学合理的办法去解决当下出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增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就目前来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一)思政教育生态演进中主客体的协调失衡现状

思政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整个思政教育的发展进程。具体来说,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协调失衡的现象。

第一,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生关系中教学关系突出,师生间的沟通渠道非常狭窄。现目前,师生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交流以外,在其他场合基本无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采用的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众多,在这样的集中授课教学条件下师生间很难进行有效的互动;同时在课外,学生也有意或无意地显示出远离老师。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还是不够紧密。在这种趋势下,师生关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单一且纯粹的教学关系,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全面掌握和持续影响。

第二,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定位普遍停留在‘枯燥无味这个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持一种排斥态度,同时教师也因为学生的消极表现而感到无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今的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及多元文化形态的影响,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认知更加多元化。面对这一变化,部分思政教师仍然在教育理念上墨守常规、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大班上课以及传统的多媒体授课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师生间产生隔阂。同时教师不能及时与学生展开有效沟通,以至于捕捉学生思想变化的能力低下,最终导致师生之间产生无形的思想鸿沟。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致使思政教育没有到达理想效果。

(二)思政教育生态循环中介质游离现状

资源配置是高校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介质。民办高校相对公立院校而言,在资源配置上更倾向学生在专业技能培养上的投入,而在学生思政教育资源投入上相对较少。

第一,民办高校师生配比上严重不合理。思政课教师人数少,任务重是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现状。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要由思政专职教师和行政兼职教师组成,并开展大班教学,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思政课的实际教育效果远达不到预期,无法让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

第二,民办高校前沿教学信息技术无法落实。针对思政课本身的知识体系而言,要想把思政课上“活”,让学生用“心”去学,感受其中的魅力,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除了思政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外,同时也需要借助前沿教学信息技术让学生真正将知识学“进去”。但真正将前沿教学信息技术落到实处,还是需要学校投入经费支持,而民办高校的成本管控就大大制约着前沿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

(三)思政教育生态循环中载体功能表现不充分现象

在民办高校,除开教室课堂以外,还有大学校园文化、图书馆及其他载体可承担思想政治的育人功能,但民办高校因其自身的特点,往往对这些载体投入不够或更新过慢等原因,致使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

第一,因为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民办高校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盈利的目的,也就意味着民办高校在进行校园硬件投入中会进行成本管控。[2]对于学校图书馆的书籍采购上、教学设施的投入上、程序的更新上往往预算有限,再加上民办高校普遍看重专业设置上的投入,对于思政教育上的投入普遍缺乏,这也直接导致民办高校除开课堂以外,其他载体承担思想政治的育人功能性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二,民办高校对校园文化的设置上缺乏相应的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影响的特点,校园如果没有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导向的文化风向,学生必然不能深入学习体会思想政治理论在实际中的魅力。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的设置上结合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投入不够、影响不大,更多的停留在形式主义阶段,没有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功能性,以至于学生不能将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

(四)思政教育生态建构中教育与制度的不对称现象

制度建设是做好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部分民办高校制度建设缺失或落实不到位,使其思政教育的效果得不到保证。

第一,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及领导力有待提升。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虽然成立了各级党组织,但在主动研究对接并贯彻实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方面,还有待强化,各级党组织抓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动态工作的领导力还有待提升。对思政课和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的重视程度还需加强。

第二,思政教育事关国家的意识形态,国家对于全国高校的思政课尤为重视,并出台各种相应政策予以落实,但有部分高校没有完全落实国家政策的精神,只是出于应付心态,走形式。将思政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唯一目的,除此之外没有真正将思政教育同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课堂以外的有效实践教学。

二、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

针对民办高校这一特殊的办学形式,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更加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式,才能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是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在面临新的发展需要下,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更优化的配置与利用,是思政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生态情景,生态方法之间的有机整合。

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有效运转的过程中,需要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中介等要素的共同参与,以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诸要素的有序流动与转化。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中的“新生态”并不是指全新的生态系统,“新生态”指的是在思想教育生态系统中添加其他要素,如利用大数据、新媒体等各种介质。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是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在面临新的发展需要下,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更优化的配置与利用,是思政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生态情景,生态方法之间的有机整合。

(一)整体性与调节性

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以生态学为视角系统地研究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中介,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动态平衡的关系。思政教育中,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调动教育客体学习思政理论的主观能动性是思政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思政教育内化的程度和可能性离不开教育客体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支持。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启示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因此除了要注重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他方面的支持,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需要侧重针对当前教育内容本身是否正确,与时俱进。

民办高校在思政教育中需要通过调节各方要素,有效协调和控制影响教育客体身心发展的多种要素,从而实现思政教育过程的最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持续变化的。思政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要素是不断变化的,教育者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开发性与实践性

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四个方面: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过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侧重于教育内容的开放性,除课本知识以外,增加时政热点、社会新闻、生活实例作为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教育客体的主动性,逐渐较少教育主题在课堂上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主要进行引导,借助于探究性的问题强化学生的多维度思考能力。在教育资源上,通过资源共享,增加资源获取渠道,及时更新教育资源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教育方法上,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思政教育课堂。

在思政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交流和转化需要在开放的前提下实现,而开放的教育系统正是教育模式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要条件。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是在实践的检验中,对教育过程认识的深化、提升与发展,是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所得出的新的认识成果。

(三)综合性与创新性

为了解决传统民办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内容问题,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资源综合性,教育者在进行教育中需要综合有效的进行多方面教育资源整合,结合网络资源、社会资源、媒体资源等多方面的融合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教育目的的综合性,教育主体需要摒弃“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向受教育者传递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观念”。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三,教育手段的综合性,教育者应调整以言语传递为主的单一的教育方法,综合去运用直观感知、实践作业、情感陶冶、探索发现的教育手段。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国家的相关政策、执政理念;社会的发展需求、前进方向;学生的思想特点、个性特征都在运动变化着。

民办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深入有效的对思政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的调整,根据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充分和周密地考虑思政教育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与时俱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民办高校要深刻把握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精神,针对目前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急需构建更加合理科学的思政教育新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的思维,改善思政教育生态的现状,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从而开辟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境界,为不断提升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时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柏生.充分認识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政教育导刊,2008(15):28.

[2]徐晖,《民办教育促进法》适用范围的法律特征[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97.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新时代独立学院思政教育新生态研究”(编号:19SKSZ067);2019年度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科研项目“创新实践教学增强高校思政课德育实效性研究”(编号:KY2019026)。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民办高校现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