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020-09-12陈月园
陈月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却越来越明显,导致农村很多家长为了生计选择外出打工,于是就衍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亲要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乡让亲人代为照顾。特别是在粤东西北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更是随处可见,如果对其不加以合理地引导,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就极其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辍学,走上歧途。
关键词:现状;策略;家校合作;社会关注;档案
对一个人来说,小学是人生的基础阶段,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需要父母亲的引导和陪伴。留守儿童是个特殊人群,他们父母健在,却因为两地分隔无法享受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被抛弃感,内心恐惧不安、敏感多疑,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不仅要注重他们的文化科的学习,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疏导他们心理,给他们建立一个温馨有爱的成长环境。本文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开始分析,并结合实际采用相关策略。
一、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一)心理柔弱敏感
留守儿童最是需要“关爱”的群体,他们特别渴望父母的爱,但他们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外出打工,一年半载也见不了父母几面,没有办法在其身边给予陪伴和关爱。然而一般陪伴孩子就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可是他们年事已高,无法替代父母亲给予孩子陪伴和关爱,更没有办法帮孩子解疑。当孩子的学习有疑问、心里有痛苦的时不知跟谁说,可能造成孩子心理柔弱敏感。
(二)不愿与人交往,遭人排斥
小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时难免出现攀比现象,而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往往比较落后,在看到非留守儿童美满幸福之后,自然而然产生了自卑心,不愿与人交往,越来越孤僻,从而不被同学所接纳,遭遇排斥和歧视。
(三)缺乏道德、责任意识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在课后经常与村里其他留守儿童小伙伴进行玩耍,对于社会道德、个人责任的意识模糊,只靠自己的个人意愿行事,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事情的对错,对他人不管不顾,很容易误入歧途。
(四)具有逆反心理,行为偏激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具有逆反心理,喜欢跟老师“对着干”,遇到问题或者犯错之后,通常采用暴力的手段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认为全世界都欠了自己的一样,倔强地认为自己没有错。哪怕心里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嘴上却不肯承认,行为偏激易怒。
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给留守儿童多点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对于学生而言是高大的、神圣的。而留守儿童对于“爱”是非常渴望,非常珍惜的,他们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无法给予更多的爱,才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班主任教师要充分用爱去对待留守儿童,用爱唤醒留守儿童沉睡的童真,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将留守儿童的心门打开。
(二)家校合作,为父母与孩子架起沟通的桥梁
留守儿童“心病”的根源还是在于父母亲。苏霍姆林斯基说:“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事实证明,父母不能因在外工作就当“甩手掌柜”,而是要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多联系孩子、关心孩子。
因此,班主任教师要为家长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班主任教师要利用微信、QQ电话等方式跟家长讲述孩子的情况,建议家长利用春节、清明、国庆节等假期多点回家陪伴孩子,鼓励家长与孩子多加沟通与交流,哪怕出外务工,也要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形式增加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及其心理的变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其更多的关爱与鼓励[1]。
(三)提高社会关注度,争取更多力量帮助
国家一直以来对农村教育非常关注,各方面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但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边远农村,单靠班主任的心理辅导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的,于是需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等团体参与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与此同时,政府和教育部门可多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与专题讲座,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2]。
(四)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班主任教师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清楚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基本情况。班主任要提前开展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结合实际进行家访,充分了解孩子家庭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学习情况等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为以后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3]。
结论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但就目前而言,农村人还是占大多数,为了谋生,他们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这些孩子如果没有良好地教育引导,待孩子长大,他们还是会将下一代变成留守儿童;如果没有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长大后可能会走上社会的对立面,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关注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农村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我们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承诺。
参考文献:
[1]黄小娜,吴静,彭安娜,李孜,戚小兵,石淑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J].医学与社会,2005(02):7-8+14.
[2]王俊霞,叶建武,张德勇,等.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19(4):254-257.
[3]王开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J].貴州教育,2016(0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