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不良行为的表现、成因及教育对策
2020-09-12王平
王平
摘要:幼儿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幼儿的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而坏习惯一旦养成,以后就很难更改了。为此,分析幼儿不良行为的表现、成因,并提出具体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幼儿不良行为;表现;原因;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但重视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忽略对其性格、能力、品德的培养现象却愈发明显。幼儿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幼儿的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而坏习惯一旦养成,以后就很难更改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良好的环境氛围和社会风气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鉴于幼儿的年龄和身体发育的特点,能养成不剩饭、自己穿脱衣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及分享等良好的习惯就已经很好了。有了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不良行为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只是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苗头的时候,家长没有意识到其危害性。
(一)任性与攻击性行为
幼儿任性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过度溺爱。他们一味地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不止、大发脾气,家长无计可施,只好满足他。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些行为一是家长长期纵容、溺爱的结果;二是家长认为应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就是任何事都不应批评孩子,免得刺伤其自尊心,这是一种教育认识上的错误。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干脆地加以拒绝。如果你一看见他流泪就给他东西,就等于鼓励他哭泣……”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家长满足不了他,而此时对孩子的打击更大,轻则会造成焦虑、烦躁、悲愤的心理,重则引起轻生、走向极端。因此,父母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孩子。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一种来自“绝对权威家庭”,这种类型的父母过于控制儿童的自主性,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使孩子与父母产生隔阂,让孩子有了逆反的心理,形成任性、不服管的性格;另一种是对电视、画报上看到的暴力场面进行模仿。所以,对幼儿的这种行为应及早纠正。
(二)自己的事情不愿做
现如今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有的家庭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导致有的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什么事情都不会做,有的孩子则是想做而不能做,最后也变得懒散、不愿意做。其实,在幼儿期培养他们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对生活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其一生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逃避责任爱说谎
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说谎的,他们之所以说谎,一种是有意的,一种是无意的。无意的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特点,有时幼儿希望某事出现或不希望某事出现,就会渗进自己的想象成分,从而造成了“说谎”的假象。这种说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这种现象就会消失。有意说谎则是幼儿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说谎是孩子闯了祸,怕他人对自己有一种不好的看法或为逃避惩罚而出现的。
(四)乱吃零食影响正常膳食
现在的儿童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出现了过多的“胖墩儿”型和“豆芽菜”型儿童,究其原因,是家长在吃的方面过多娇惯孩子,生怕亏待了孩子。家长认为,别人的孩子吃过的东西,我们也要吃,别人的孩子没吃过的,我们还要吃,变着法儿地给孩子喝什么营养液呀、滋补品呀,使孩子生长发育出现了早熟。还有的孩子抵挡不住小食品的诱惑,同时家长也不加以选择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要啥买啥,结果常常造成孩子不能正常膳食,食欲下降,表现出挑菜、剩饭等行为,家长满地追着喂饭。
二、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幼儿生下来就如一张白纸,就看家长如何引导其在白纸上涂鸦了。幼儿的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父母过于迁就
我班有个幼儿十分聪明、热情,但也很淘气,在园里经常出现打骂别的小朋友或与其他小朋友争抢东西的现象。我多次跟他的家长进行过交流,但由于是独生子,家长狠不下心,导致孩子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又哭又闹,还打父母、摔东西。
(二)祖辈过于包办
有的家长意识不到包办代替的坏处,认为孩子长大自然就会了;有的家长是看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或乱糟糟的,就去帮忙;还有的爷爷奶奶认为从前自己吃的苦够多了,现在条件好了,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不能亏着孩子,所以使孩子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三)教养态度不一
由于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的变化,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态度不一致,宽严度不一,导致父母你“严”我“宽”,一方面管,一方面宠;也有部分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产生分歧和矛盾,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还有些家长言行不一或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重智教,轻习惯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智力培养上很重视,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在生活上關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个别家长公开宣称孩子到幼儿园,一要吃饱睡好,二要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这种对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置若罔闻的认识,明显影响了教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的效果。
三、矫正幼儿不良行为的教育对策
世上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教师与家长。相信只要我们成人平日对幼儿多一些行为习惯的关注与正确指导,幼儿的行为习惯一定会有较大的改观。
(一)解放孩子的手脚
首先,家长要更新观念,解放孩子的手脚。生活即教育,处处皆学问,成人不能跟孩子生活一辈子,要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们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帮助幼儿找到良好的榜样,鼓励他们向榜样学习。
(二)教育的观念要一致
教育者要认识一致、步调一致,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和祖辈,都要认识到乱吃零食的危害,下决心为幼儿改掉这一坏习惯。幼儿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无意过错较多,情感冲动较强,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较弱,对某些行为带来的后果认识比较模糊,因此他们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也会比较多。究其原因,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往往与成人的强化或忽略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身为教育者的我们更应该做好家园联系工作,指导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点点滴滴的琐事中去不断地引导,并且持之以恒,从而开发幼儿的潜能,使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
(三)摒弃高压教育法
作为家长,孩子有了错,应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并要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出错后,不分青红皂白,不是拳脚相加,就是当着别人的面对孩子大喊大叫地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了不应有的伤害,从而造成孩子说谎。有的孩子胆子很小,经成人这样一恐吓,就更加不敢说出事情的真相了。所以,教师应该摒弃类似的“高压教育法”,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安全的环镜,不给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压力,从而使幼儿逐渐改掉这一坏毛病。
(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1)同伴榜样。同伴与学前儿童最为接近,他们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最容易模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同伴榜样能引发学前儿童的即时模仿,效果显著。(2)成人榜样。班杜拉的研究表明,榜样的地位和身份会影响儿童的模仿行为。父母和教师在学前儿童心目中居于权威地位,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前儿童是潜移默化的,日积月累,其力量不可低估。因此,成人首先要在行为方面为学前儿童树立好榜样。
(五)教师正确引导
教师的表扬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教师在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过程中,要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表扬,使他们在愉快的心境中增强改正不良习惯的信心。当然,必要的时候,如果幼儿知错再犯,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惩罚”的手段,如用严厉的眼神,或拒绝幼儿的要求,或采用冷淡他的方法,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且告诉他们如何去改正。 纠正孩子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六)家园携手共育
幼儿园可向家长们定期开展专家座谈或讲座,专题研讨如何正确引导和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让家长学到正确的方法,去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幼儿园还可开创一个关于“幼儿不良行为”的咨询室,鼓励爸爸妈妈把生活中遇到的教育孩子的困惑向幼儿园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咨询。
幼儿教育是一项要求细致耐心的长期工作。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观察、多留意,不断改革,努力探索。同时,对孩子要动之以情、曉之以理、练之以行、持之以恒,及时帮助幼儿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伴随他们一生,让他们终生受益。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