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月光,温暖的亲情
2020-09-12叶淑洪
叶淑洪
摘要:《走月亮》是一篇抒情散文,以“走”为线索,缓缓呈现出一幅幅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散步的场景。细细咀嚼文本,会发现其中的意象之美、节奏之美、含蓄之美、亲情之美、场景之美。
关键词:《走月亮》;意象之美;节奏之美;含蓄之美;亲情之美;场景之美
《走月亮》是一篇抒情散文,以“走”为线索,缓缓呈现出一幅幅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散步的场景。本文语言清新,感情真挚,将浓浓的亲情融入到一个个诗意、灵动、令人神往的月下场景的描写之中,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文本,我们会被其间的情致和意趣感动,不知不觉升腾起浓浓的暖意。
一、意象之美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相融合,能自然触发出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事物。当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山虽然还是那座山,却能给人诸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的审美体验。而在中国审美文化中,“母亲”“月光”是能引发共鸣的意象。本文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两个意象,描绘了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手走月亮的情景。如诗如歌、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场景,加上细腻生动的文字描写,犹如一幅流淌的画卷,令人神往。
文章开篇描绘了月色下山、树、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将如画般的场景徐徐展开。在这画卷里,“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母爱是一个孩童最甜美、最温馨的依恋。在阿妈的牵手中,月色是安静祥和的,月光是流动活泼的,在月色中的人变得灵动起来,可以闻到月色中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月下的田野里“秋虫歌唱,鱼儿雀跃”“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这些意象的运用,使文字虽不言情,却字字含情、句句凝意,字里行间流淌着汩汩的情感。
二、节奏之美
文章是有节奏的。本文的基调是宁静祥和,犹如作者在娓娓地向我们讲述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时看到“月亮初升”“月照清溪”“月下田园”“月亮牵星”的故事。夜色是安静的,月光是安静的,月下的乡野也是安静的。在这一片静谧之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犹如指尖拂过水面,微风吹动柳枝,在串联起整个画面的同时,让整个画面流动起来。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场景中,文章具有了节奏的美感。
再细细品味每一个小场景,也是这样动静交织。“月亮初升”:缓缓上升的月是静的,月光倾泻下的万物是动的。“月照清溪”:细细的溪水流着花香、流着月光,是动的,每个小水塘里抱着一个月亮,是静的。“月下田园”:村道、果园、稻田勾勒出一幅月下丰收的景象,而秋虫歌唱、夜鸟振翅、鱼跃出水,就是这溶溶月色间跳跃的音符。“月亮牵星”: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如“我”和阿妈一般,似乎也在走月亮。这样的写法动静交织,令人遐想……
三、含蓄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感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使寻常之物蕴含一种欢快的气息,使人读起来回味无穷。本文开篇“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含蓄地写出了一个因月亮升起而欢天喜地的孩童形象,孩童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期待,所以月光是那么的洁净,犹如在洱海里淘洗过一样。如此还不够表现人物内心的期待,文章就连续用了四个“照亮了”构成排比,犹如一组特写镜头,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慢慢地扫过点苍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最后将镜头推向月光下牵手走月亮的“我”和阿媽。这是一种反复的手法,只有情到深处才“反复”。只有细品文字,才能发现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源。
同样,“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光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一句不仅是写眼之所见,更是写心之所往。地下“阿妈牵我”,天上“月亮牵星”,此时阿妈就是那轮美丽的明月,而我就是那闪烁的星星。星月亘古不变地高悬夜空,在以后无数个月明星稀的夜里,仰望星空,儿时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情景自然就会浮现于眼前。这个“月亮牵星”就是隐含在心灵深处的温暖。
四、亲情之美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月照清溪”图中,“每个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个“抱”字写得极其经典。它的妙处,除了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倒映在小水塘的情景,更妙在透过这个“抱”字,我们能看到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多么的温暖而幸福。水塘抱着月亮,不正如阿妈抱着“我”吗?这就是“一语双关”,也是语言运用的奥妙之处: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决定你看物象的色彩,也决定了你的用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父亲在外劳作,母亲在家教子,这是对“家”具象化的定义。有“家”,就有对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期盼。“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些诗句正是基于“团圆”这一主旨,对“盼归”的唯美表达。不论哪个时期,在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屡屡见到这样的文字。而在本文“月下田园”图中写道:“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这段文字巧妙而真诚地触发了这个关于“团圆和盼归”的底心,更加丰盈了本文的亲情之美。
五、场景之美
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文字,只是一种工具,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我们蕴含在文字中的回忆,是我们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这情感就是文字的灵魂。本文能带给人特别的温暖,还在于文章所描写的一个个小场景都似曾相识,读着读着,在我们记忆里总有相似的场景跳跃欲出。如:
“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春天,我们种的油菜花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
这些淡淡的话语,恰如其分地将我们记忆的闸门开启:小时候的我们是不是也曾待在忙碌的母亲身边玩耍?也曾在田野里追逐过那只采蜜的蝴蝶?也曾靠在奶奶或者妈妈的膝下听着那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吟唱一首一首童年的歌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 “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表达。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掩卷遐思。本文中,作者童年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场景,在“我”的笔下,仍旧熠熠生辉,如在眼前。故乡的那轮明月,明月下阿妈那温暖的手,是“我”心灵的归宿。读完文章,我们的脑海里自然会呈现出月夜下“我”和阿妈牵手相伴而行的场景,此时,不仅是作者在走月亮,也是你、我在走月亮。我们每一个读者心灵深处都在如水的月色之下,牵着母亲的手,徐徐而行。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8年度开放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尚美语文教学研究”(编号:MSX18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