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克林姆特绘画风格的演变
2020-09-12张志强齐磊石雪琰
张志强 齐磊 石雪琰
摘 要:古塔斯夫·克林姆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具个人风格的绘画大师之一,从被称为“历史画的继承人”到成为维也纳现代主义艺术的开拓者,其绘画理念的创新性与开放性对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画面以极强的装饰性和象征性而闻名于世,由于画面中的某些隐喻太过引人深思,也有人称他为象征主义大师。文章分别对克林姆特早、中、晚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进行赏析评论,探讨他在不同阶段创作中个人绘画理念的差异以及绘画风格的演变,以期对他的绘画语言做出更深入、更具有創新性的阐释和解读。
关键词:克林姆特;绘画风格;艺术元素
一、早期的创作特点(1880-1897年)
1862年7月14日克林姆特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一家金匠家庭中,其父亲是一名金饰雕刻师,从小克林姆特就对金匠的工艺耳濡目染,为今后他油画创作中的金属元素的运用和装饰性风格奠定了基础。14岁时,克林姆特就申请进入了当地的工艺学校就读,在学校里进行了大量的素描练习,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在学校里受到老师费迪南德·劳夫伯杰和历史画家汉斯·马卡特的影响,一开始克林姆特的创作偏向于古典主义风格,欣赏画面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出的戏剧性,其中马卡特在绘画上运用的工艺技法对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他快要离开学校的时候,为维也纳布尔克剧院创作了壁画《阿波罗祭坛》《达奥米娜的剧场》等等,从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出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这些壁画中的人物造型逼近写实,男性线条充满健康的力量感,女性线条则是细腻优雅,充满柔和的女性美。画面构造以均衡、对称的古典样式为主,四周则用大理石进行镶嵌装饰,点缀以丰富华丽的花纹。这一时期克林姆特将古典写实技法与装饰性融合为一体,注重个人绘画的装饰性表现。
1892年克林姆特的父亲和弟弟去世,亲人的离开对克林姆特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在这一时期克林姆特也结识了他一生的精神伙伴艾米丽·弗洛格,有了情感方面的寄托。情感的改变表现在画家创作中,他的画面中开始加入了某些神秘的浪漫气息,画中的人物好似要留住某些眷恋一样,画面中的象征意味凸显出来。1895年,油画《爱》在这时候的情绪旋涡中产生,中间竖构图的左右两边配以金色背景边框装饰,并在两边上方点缀象征爱情的玫瑰花。这幅油画是克林姆特第一幅表现情爱主题的创作,画面中间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的是一对相拥的情侣,身穿白衣的女人肌肤呈现淡淡的玫瑰色,被周围冷深色背景映衬成了画面的中心,而画面中的男性则被画家有意识地将其后半部颜色与背景几乎融合成一体。统一的冷色调和物体边界的弱化形成了空间上的朦胧感,增加了神秘的味道。同时,与正处在缠绵爱恋中的情侣形成对比的是画面上方漂浮着的几个神秘而恐怖的面孔,寓意着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他们冷淡地注视着情侣或画外人,似乎在低喃诉说着什么,充满了象征的意味。由此看出,此时克林姆特的画面中已经添加了象征性表现。
早期克林姆特的创作风格因为学校的影响偏向古典主义一些,写实技法精湛,又由于家庭环境影响注重画面的装饰意味,后来,克林姆特出现了情感方面的转折,使得其在创作中逐渐增添了象征性表现,为后面中期创作风格的改变做了铺垫。
二、中期的创作特点(1897-1909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新旧观念不断地发生对抗。受到环境影响,哲学思想也开始发生改变,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哲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精神层面而不是传统的理性世界。克林姆特受到这些新兴思潮的冲击,越来越不满传统学院派的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开始寻找一种新的艺术形式。1897年克林姆特等人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克林姆特出任会长,其绘画理念和艺术风格等也随之发生变化。分离派反对传统守旧的思想和表现形式,主张探索艺术与工艺结合的“功能性”,以求艺术的创新和个人表现。
1896年,克林姆特和伙伴马茨奇接受了为维也纳大学绘制壁画的任务,克林姆特绘制了其中三幅巨型的、具有强烈的象征主义意味的天顶油画——《哲学》《法学》《医学》,表现了他个人的主观性的哲学理念。拿其中的一幅《哲学》来说,《哲学》1990年在第七届分离派展览中展出。整幅画作还未全部完成,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在《哲学》这幅画作中,左侧的人群交织重叠在一起,小孩、青年人、情侣、中年人、老人,从上到下展现了人一生所处的不同阶段的人体样貌,形成柱形的一团,增强了平面感和装饰感。竖向的构图又使得人群俯视角度的纵深感加强,加深观赏者的代入感。人体动作绘制充满了动感,消除了平面装饰的呆板。右半边用细密的笔触交织成了深色的背景,隐隐透出一位女性的轮廓,微闭着双眼,与文字说明中所指的“宇宙”融为一体。最下方被称为“知识”的女性,大脑被深灰的丝团状物体半包裹,与她的脸庞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她似乎独立于整个画面之外,冷冷地看着交织的“人柱”,置身事外。无疑,这幅画展现了克林姆特个人对人生哲学的理解,以寓言和象征的形式来描绘画面,表现个人的思想观念,同时,《医学》、《法律》与《哲学》一样,都带有浓厚的个人内心感性色彩。这与当时官方学院派的理性主义背道而驰,因此画作的展出并没有受到克林姆特想象中的欢迎,相反的还引起了奥地利一定社会范围内的论战以及来自传统画派的攻击。克林姆特受到打击后,开始专心地与内心对话,这标志着克林姆特摆脱了传统绘画的束缚,走向了新的表现内心的艺术。
随后几年,克林姆特又创作了《吻》《水蛇》《金鱼》《达娜厄》《女人的三个阶段》《希望》等一系列闻名后世的画作,画面中大多运用了黄金入画,并带有大量的装饰性符号,画面的人物、背景等的布局也以块状、团状为主,将其中的人物特点进行夸张和变形,维持画面平衡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表现了自我的思想。例如,在《女人的三个阶段》中,克林姆特用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来表示女人的一生,背景用黑灰和金色来构成,最上方左右两块黑色十分明显,挤压出了分布在中间的块状主体人物。朱红色的长块包裹着大量装饰符号从人物背后纵穿画面,与背景的黑色色块形成了十字构图,表现了克林姆特绘画中的装饰性和平面化。
1902年,克林姆特创作了《贝多芬横饰带》壁画组图,在这个组图中,他除了使用金制装饰品以外,还使用了珠宝、玻璃、箔片、珐琅对壁画进行镶嵌。这种镶嵌技术来自古代拜占庭的技艺,镶嵌技术使得克林姆特创作的壁画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装饰感。之后,克林姆特又為斯托克莱特公寓的餐厅创作了壁画,使用了镶嵌艺术,画面以金色为主,镶嵌了各式各样宝贵的装饰品,显示出主人尊贵的地位。
克林姆特在中期的创作中将写实技法和装饰技法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加入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哲学观念,形成个人风格的鼎盛时期。由于黄金在画面中的大量装饰运用,克林姆特被称为“黄金画家”,中期创作也被称为克林姆特的“金色时期”。
三、晚期的创作特点(1910-1918年)
克林姆特晚期创作较之前的最大变化便是加入了大量的东方元素。对比其在1907年创作的《阿黛尔夫人像Ⅰ》,他在1912年创作的《阿黛尔夫人像Ⅱ》不再一味追求精美的装饰,而是加入了浓浓的中国风元素,整幅画面采用中国传统的红绿色彩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为了中和红绿对比,阿黛尔夫人的宽檐帽采用了重黑灰色,衣服使用了流状块白色,让画面色调变得和谐平衡。背景的上半部分布满了中国木版年画中的传统戏剧形象,其中的小人、马车、旗子、小亭台、松石等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有意思。但总体来说,克林姆特在这个时期仍然保留了装饰性的块状感,大块拼接使得整个画面整齐且鲜明。《阿黛尔夫人Ⅱ》中的夫人形象仍然用西方写实手法创作,配合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元素,中西元素的融合使得画面更有吸引力。
不只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日本的浮世绘也对克林姆特后期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他在1917年创作的《持扇女子》,背景采用大片的中国传统黄,里面画满了中国传统的图案纹样,如荷花、凤凰、牡丹等等。但是除此之外,画面中的主体人物明显是借鉴了日本浮世绘美人图的样式,如半露肩膀的宽大的袍子、修长的脖颈、日本女人的盘发样式等。异域元素的融合,汲取了中国的民间艺术元素、日本的浮世绘风格,使克林姆特的个人绘画艺术将东西方的艺术魅力融合到一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个人特色。
四、结语
克林姆特融合运用多元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和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通过对克林姆特绘画风格演变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从古典主义绘画到象征主义绘画再到表现主义绘画,艺术风格一直随着艺术家的努力在不断地推进和演变。克林姆特对艺术理念和风格的创新感染了后来的无数艺术家,其金属装饰性材料的运用、东方元素的加入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引领了无数的追随者和崇拜者。克林姆特的创作为世界艺术史留下了绚烂夺目、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孙欣.克林利姆特绘画的心理因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作者简介:
张志强,研究生,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及理论。
齐磊,山东建筑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石雪琰,山东建筑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