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庭经图》看梁楷画风的转变
2017-06-09田姣
摘 要:梁楷作为南宋时期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生平充满着神奇色彩。曾在南宋画院当待诏,后辞官归隐山林,他的减笔体绘画风格萧疏奔放,独具一格,被国内外画家所推崇,但他的减笔体风格绘画并非在他早年就形成,其绘画风格成长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早年画院待诏时期的细笔体风格时期,到细笔勾勒与粗笔写意风格融汇时期,再到减笔体风格时期,其绘画风格成长过程与其人的成长过程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图像学与历史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梁楷传世作品《黄庭经图》探析,看其画风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黄庭经图;绘画风格;细笔体;减笔体
初识梁楷的繪画,是他的《李白行吟图》和《泼墨仙人图》,这两幅代表作品流传程度之广、艺术水平之高,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他继承了五代贯休、石恪一脉破笔泼墨、狂放不羁的绘画风格,在宋朝院体画流行的工致细腻的画风中跳脱出来,采用减笔的画法,用寥寥数笔力求达到传神写意的状态,他对艺术的追求,也是其洒脱心性的体现。南宋至今的近千年时间里,梁楷的绘画一直被很多中外画家、理论家及绘画爱好者传承、研究、追随着。梁楷代表着中国写意绘画的一座高峰。然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①梁楷的绘画探索也非一开始便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②通过史籍对梁楷的记载和现在流传的梁楷绘画作品对比分析,可以总结出梁楷绘画风格转变的原因及特征。梁楷生活在南宋时期,生卒年不详,“梁楷,东平相义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出于蓝。嘉泰年画院待诏,赐金带,楷不受,挂于院内,嗜酒自乐,号曰梁风子。”③这是元代夏文彦对梁楷的记载,由于相隔时代不远,这篇记载的对梁楷的描述较为可信。由此拓展可知,梁楷祖籍为东平(今属山东),南渡后他寓居钱塘(今杭州),其师贾师古是南宋画家,善画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梁楷此时受其师贾师古及画院规矩影响较大,应是其青年时期。梁楷在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为画院祗候,有所谓“一笔法”,甚古雅。在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为画院待诏,其白描人物,颇得闲逸自在之状,试作《归去来图》。根据南宋画院制度:学生、袛候、艺学、待诏不断递升的等级制度,以及按资排辈的升迁方式,梁楷在画院中虽从袛候升为待诏,绘画技法也愈加成熟,但他在画院中仍受到皇帝喜好、画院等级等方面限制,绘画多为工整细致、构图严谨的院体画,此时他的绘画处于早期的“细笔体”阶段,传世作品有《黄庭经图》《岩关古寺图》《大士像》等。后来他内心向往自由和天性中的洒脱气象,使他不能满足于在画院待诏的生活,把御赐的金带挂在墙上,去过嗜酒自乐、潇洒悠游的生活,时人都称其为“梁风(疯)子”。从那时起,梁楷的绘画也随其心性的改变和束缚的减少而愈加成熟,由精密谨细的白描变为转折劲利的“折芦描”,又将白描与水墨技法融会贯通,而后达到笔墨随心的自由状态。
现存梁楷的细笔白描绘本,具有代表性的是《黄庭经图》长卷(又称《黄庭经神像图》《道君像》,纵25.9厘米,横73.7厘米),“梁楷《黄庭经神像图》,纸画一卷,画法精工。后有赵松雪小楷,《黄庭经》则非也④”。这本珍贵的遗存为清末翁同龢的藏品,翁同龢为清末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因此《黄庭经图》流传到他的手里也有极大可能。这幅作品由于属于私人收藏,一直不被人注意,到了上世纪80年代,谢稚柳、杨仁凯等几位书画鉴赏家访美,有幸与翁同龢的五世孙翁万戈相识,见到了这件作品。谢稚柳与杨仁凯对此幅作品均持肯定态度,《黄庭经图》从此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画面的左下角有“臣梁楷”的清楚署名,就现存的梁楷作品来看,《八高僧故事图卷》《六祖图轴》《泼墨仙人图》及花鸟画《秋柳双鸦图》《疏柳寒鸦图》均有其署名。但是均署“梁楷”二字,此画很可能是梁楷为画院待诏时期的绘画。画后有赵孟頫跋写的《黄庭经》原文。《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黄帝内经》《老子河上公章句》以及《太平经》和秦汉纬书、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之说,又吸收古代汉族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写法帖,或为文作序,王羲之书《黄庭经》换鹅的故事,更传为千古佳话,故此经的持久影响,已远远超出道教范围。梁楷曾在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任画院待诏,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在晚年笃信道教。据《东南纪闻》记载:“宁宗不豫,立理宗为皇太子,其太子柩别听处分。史相继进金丹百粒,有顷,上崩。”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宋宁宗病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享年57岁。在梁楷任待诏时(1201-1204),宋宁宗已经33岁了,此幅《黄庭经图》极有可能是梁楷为待诏时期受御命而作。《黄庭经图》画面共分为三部分,中段描绘了主神灵宝天尊坐于莲花之上,头光、身光腾沸不已,龙虎分立两侧,万千侍卫灵官、真人拥立周围,黄庭真人正跪拜奏闻。衣纹、云纹用笔圆转绵劲、疏朗挺拔,从中可以看出梁楷师法唐吴道子、宋李公麟的痕迹,但又与他们不尽相同。正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完美结合,他将细笔白描与减笔写意融合为一体。
画面右段是道观的日常起居和法事,如祈祷、习经、绘塑神像等;左段则绘世俗生活场景,多为日常积德行善的场面。左下角为地狱形象,有风刀火烹之苦和鬼官治世。整幅画卷内容丰富,人物达百人,布局严谨,在如此小幅的画面内描绘出众多人物而不显烦乱,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准。
正如《紫桃轩杂缀》中所写:“梁楷写佛道像细入毫发,而树石点缀,则极洒落,若略不注思者,正以像既恭谨,不容不借此以助雄逸之气耳。”[5]从此图卷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背后的深刻涵义,严整入理的画面布局,圆转劲利的用笔,又可以看到神像坦然从容的神态,地狱惨烈的场景,以及人间的喜怒哀乐。一幅画中包含了天下,正是梁楷的这份气魄与胸怀,与其看破人生苟利皆是浮幻的心象,才是他可以金带悬壁、逍遥人生的洒脱气象。这幅画虽可能是梁楷早中期的作品,但已经可以从画面中看出梁楷的过人之处。
从梁楷师从贾师古以及在画院待诏的经历来看,属于其青年至中年的时期,大约可以界定到12世纪下半期到13世纪初的时间段内,在南宋(1127-1279)153年的时间里,梁楷可以说是引领南宋画坛的人物,是南宋时期的代表画家之一。《南宋画院录》中有言:“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古来人物为高品,满眼烟云笔底春。”⑥由此可见,梁楷在南宋时期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艺术总走在时代风潮的前沿,艺术家通过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将一个时代的内涵表现出来。可以通过对梁楷的解读,从艺术的侧面去了解南宋时期的时代风貌。这也是历史上的画家们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千年的烟火弥漫中,梁楷的画作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寥寥几幅作品中看出梁楷的绘画与人生。从“细笔体”向“减笔体”绘画的发展过程中,梁楷有《三高游赏图》《八高僧故事图卷》《释迦出山图》《右军题箑图》《亲蚕图卷》等人物画作品,还有《秋柳双鸦图》《疏柳寒鸦图》《雪景山水图》《雪栈行骑图》等山水画作品。到了梁楷晚年,在其多年的笔墨锤炼与心性修养之后,其用笔达到了一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状态,自然天性抒发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像其《六祖斫竹图》《六祖撕经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布袋和尚图》等画,便达到了一种不求机巧、天趣自然的状态,其画便少了人间俗气,多了自然妙逸。南宋净慈寺居简的《北铜诗集》卷四《赠御前梁宫干》载:“梁楷惜墨如惜金,醉来亦复成淋漓。天籁自响或自痞,族史阁笔空沉吟。”天籁之音描绘的是最上品的音乐,而画中的翘楚也追求道法自然。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能,以自然为最高。”⑦梁楷的绘画历程也印证了古人所言不虚,从细入毫发的细笔体时期到转折劲利的“折芦描”融会时期,再发展到笔墨随心的“减笔体”时期。梁楷的绘画追求超越“能”的境界,朝着妙、神、逸的高境界发展。不仅能画得形象逼真,且绘画技法高超达到了借画抒情、天然雕饰的境界。
注释:
①[东汉]王充撰.《论衡》卷十四.状留篇[M].长沙:岳麓书社,2015:112.
②胡平生.《礼记·孝经》学记篇[M].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128.
③[元]夏文彦撰.《图绘宝鉴》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76.
④于安澜编.《画史丛书·南宋院画录》卷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11.
⑤[明]李日华撰.《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紫桃轩又缀·四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256.
⑥于安澜编.《画史丛书·南宋院画录》卷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10.
⑦[唐]张彦远.论画体工用拓写[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6.
参考文献:
[1]梁楷绘,杨东胜主编.历代绘画名家大图范本·梁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2]梁楷绘,谢稚柳编.梁楷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李福顺编著.梁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邓昭.关于《黄庭经图》的年代与作者[J].美苑,2010,(02).
[5]梁田.兩宋画院制度研究[D].上海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田姣,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