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油画风景写生中审美判断力的重要性
2020-09-12光同敏
摘 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谈到审美判断力在鉴赏中的重要性,其实审美判断力也贯穿在油画写生阶段,而且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油画风景写生中反思审美判断力的重要性,并对写生审美判断力的培养进行思考。
关键词:油画风景写生;审美批判力;重要性
众所周知,每个人均具有审美判断能力。由于多重因素影响,艺术家审美能力似乎具有“超常性”,这种能力会经常显露于艺术创作中,比如油画风景写生。这是大多数艺术家离不开的活动,在写生中面对复杂的自然美景,艺术创作主体的感觉、知觉、思维均会参与其中(康德把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会反复纠缠着创作主体,一直会持续到艺术作品完全产出。对于这个复杂的过程,笔者认为,不能仅从造型、色彩的角度分析,而应进行多角度、多学科(从哲学、心理等多学科)的探究。关于艺术创作,许多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均有所涉猎,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关于鉴赏的章节中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一并提出的还有目的论判断力。康德认为这两种判断力是先验的,均属反思性判斷力。画家在面对自然写生时,这种反思性的审美判断力会体现在取景和创作中,但油画风景写生终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牵涉创作主体——人,又牵涉创作客体——自然,还牵涉创作介质——材料等。
一、油画风景写生过程中的审美判断力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分两个部分:一是审美判断力批判,一是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但康德的美学观主要体现在审美判断力批判上,只有深入地分析和挖掘他的审美判断力批判的内涵和意义,才能更好运用康德美学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自然的一些美景打动。每个人对美都有一种直觉(通感性)。过去人们常常认为,人们首先是通过视觉把所得信息传入大脑,然后分析、加工,这是一种从外到内的过程。康德认为人的心灵或精神有三种能力:认识的能力、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能力、欲望能力。与此相对应,人的认识能力也有三种,即知性、判断力和理性。审美判断力在判断过程中所遵循的合目的性是一种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也是一种主观合目的性。在油画写生中,当油画家在步入自然的那一刻,对自然物的美的判断就已开始,并伴随着愉快的情感体验,通过知性、判断力和理性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分类、加工。这个过程有时很短,几秒即可完成,有时持续的时间稍长一些,然后油画家将所视景色在调色盘上用色料进行匹配,最后画到画布上。对于创作过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的一段话很形象。他说:“我们首先是专心致志地注视着所画的对象,转而注视着调色板,然后再注视着画布。画布所接收到的信息往往十几秒钟以前从自然对象中出发的。但是,它在en route(在途中)经过了一个邮局。它用代码(code)传递。”这个过程中,审美判断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并具有反思性,而非照相设备似的全部接受。笔者作为实践型艺术家每次写生均是如是体验。在写生的过程中,大自然呈现给我们太多的内容,我们不可能每样都具体描绘,况且艺术作品的创造是以美为标准,也即美的创造。在风景写生过程中既需要先验的理论理性,又需要实践理性的共同参与,而这个过程的连接点是判断力。康德也认为判断力是连接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桥梁,是将知性与理性两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无论哪一次的写生,艺术家一定对自然美景进行再加工,这就需要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具有一定的审美判断力,而且不断地对自然景物,以及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形式、色彩进行调整,这种调整过程也即反思性的审美的判断力过程。康德认为感觉不包含判断的成分,后二者均含有判断成分。反思审美判断力被用于美与自然有机体的考察中,同时也贯穿于艺术家创作的整个活动过程,而且审美判断力也体味着艺术家品味的高低和艺术作品的格调。
接下来,我们谈谈客体——自然景物。艺术家对自然的美最初靠的是瞬间的直觉(感觉),这是初始的认知阶段。关于直觉,施特密说得恰到好处:“直觉乃是对主体而言的对象的最完美的被给予状态,是与主题的最完美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准备联系的。”然后是知觉,最后是判断。康德认为在后两个阶段均含有判断,在感觉最初阶段并不含有判断的成分。笔者认为,在最初的感觉印象中就含有判断,许多自然物就是靠瞬间打动我们的,然后才被我们仔细品味观赏,最后产生表现的欲望,在这种过程中,许多景物被我们“扬弃”。所以此时的自然本身景致也已不是“纯自然”的景色了,而是经过艺术家整合的“自然”了,这其中融合着一定的主体——人的因素。当然,对自然美景的判断标准首先是打动艺术家,激发艺术家内在情感,如果艺术家自己都不感动何以感动观赏者?这种打动用康德的话说就是愉快情感。在艺术创作时,不是每件自然物都令我们愉悦的,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内在机制都会不自觉地对感应的信息进行处理、编排,哪些图景是合乎需要的,哪些是需要剔除的,哪些需要扬弃的,这就需要艺术家对自然景色具有审美判断能力,这种判断也像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的,是反思性的。这种审美判断力也是存在于每个艺术家先验中。康德指出:“独立的自然美给我们揭示出自然的一种技巧,这种技巧使自然表现为一个依据法则的体系,这些法则的原则是我们在自己的全部知性能力中找不到的,也就是说,它所依据的是就判断力在显象上的应用来看的一种合目的性的原则,使得这些显象不仅必须被评判为在自然的无目的的机械性中属于自然的,而且也必须被评判为属于艺术的类比的。”
二、油画写生中审美判断力的提升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人的先验审美判断力是一样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们的审美判断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康德认为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审美能力提高了,是对以前原有先验能力的一种覆盖,得到的还是个人先验的审美判断力。这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得通,但生活中反例很多。如德国插图画家路德维希-里希特和一帮画友均表示用写实的方式表现眼前的景色,要求忠实眼前的一草一木,不能遗漏,然而,尽管每个人均把自己看到的母体描绘得客观如实,但每一幅作品中均呈现出微妙的变形。里希特把差异归结于画家的不同气质。诚如贡布里希所言,每一种风格都着眼忠实描绘自然,但是,每一种风格都有它自己对自然的概念。再比如有些画家对自然景色中的树的色彩和造型的美很敏感,而有些画家对花卉的美比较敏感,尤其以女性画家为甚。为何有此类情况发生?如果说先验的审美具有相同性,那么只能归结于是后天的发展。其实,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已提到了反思判断力的差异性。每个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对自然的观察形成了一定固有的方式。这一点现在中国美院式的教学形式就是很好的说明。在美院的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受的是同样的古典主义绘画原则的教育,在美的认识上、表达上表现一定的趋同性,比如在造型阶段,大家都会用直线造型,在设色阶段会将亮面与暗面的色彩分开,亮面色彩偏暖,暗部色彩偏冷,等等。如果不这么用,色彩的关系就不对,整个画面的色彩就不和谐。学院教育把相同的规则交给了不同的学生,许多人后来成了艺术家。大多数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表达方式具有许多相似性,但从人类学、心理学等角度来看,人的个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上文中的路德维希-里希特和他的朋友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中,审美判断力都是可以培养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和没有受过绘画技法训练的常人对美的感知,以及他们审美的方式均存在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人的审美判断能力确实是可以培养的,否则,学校存在的意义在哪?自柏拉图创立“学园”(Academy)已有几千年了,学校的体系越来越完善,所以通过教育和自我训练,人的审美判断力会不断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油画风景创作中审美判断力是必不可少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审美判断力是针对鉴赏而言的,但这种反思性审美判断力与油画风景写生过程确实关联性很大,对油画家来说也需审美判断力。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及其对象——美,是一系列矛盾的统一,尽管康德的美学存在某种局限,但为以后的浪漫派、现实主义和各种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都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美学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2]海德格尔.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文选[M].孙周兴,编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3]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李秋零,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光同敏,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