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历史真实)之再思考
2020-09-10于敏
于敏
摘 要:“真实”是追求文学审美价值的基础,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情感。艺术的真实性是艺术创作的标准之一,在艺术创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结合小说和翻拍剧《如懿传》,从艺术真实的“虚实”关系和“真假”关系两方面入手,对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历史真实)作一番解读,以期对两者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艺术真实;生活真实;假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16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学艺术成果不断丰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艺术评论家以及他们的评论准则,而艺术真实在时代的检验下仍然迸发着光芒,是艺术创作者构思、创作和评论的主要标准。高尔基曾提到:“文学是一个巨大而重要的事业。它建立在真实的东西之上,与之相关的所有方面都是真实的。”真实被无数思想家、美学家视为艺术的生命,在研究、创作的过程中,自觉地遵循这一原则,努力从生活中汲取精华,灌输到作品的每一个灵魂中。
中西学者对艺术真实的研究由来以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学者们就已经开始研究艺术真实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陆续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的文艺理论家也不可避免地被这个基本问题所吸引,也创造出了许多有益的成果。陆贵山认为:由于戏剧、绘画和小说占主导地位的“复制艺术”长期占据西方艺术界的主导地位,西方艺术的真正理论必须关注艺术描写中客觀对象的规律。朱丽媛和王文英的“中西艺术真实概念的比较”梳理了中西艺术真实概念的历史演变。他们认为中国艺术重视主体情感的现实,而西方艺术更注重客观现实。另外,欧阳松《对文艺理论中一种比较的质疑-兼论艺术真实的含义》对目前文艺理论界有关艺术真实的重要论题进行了批判性解读,它引起了学术界对艺术真实性新一轮的关注和思考。
一、艺术的“虚中见实”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对三国时期的战争描写非常逼真。但逼真不代表如实照搬,它有一定的主体思想的关照,具体表现在那些经过考证的人物、事件、场面以及细节的描写,即后来研究者所谓的“七实三虚”。这些人物、事件、场面的描写中或多或少都加入了创作者的主观创造。奸雄曹操,被视为乱世英雄的典范,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不完全是历史面貌的再现,它是主体意识和历史真相的混合物,或者说它寄托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某些东西。
不仅在小说中,影视剧在塑造艺术人物的时候,也会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同样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不难发现,同一部小说在不同时期被翻拍,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和体验就不同。《红楼梦》已经被多次演绎,主要人物、关键情节、重要场面被重复演绎的同时,灌注了创作者和演绎者的感悟,为观众带来新的感受和新的情感体验。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情节并没有删改,只是在小说基础上进行生发、改造、夸饰、变形……这种虚构绝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而是以历史资料的记载作为参考,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合理地设计情节和人物关系。
宫斗剧和历史剧的创作,也都是以一定的历史背景作参考,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人物的性格特征,合理设计情节,构成完整的故事。拿《如懿传》来说,小说围绕女主人公如懿一生的起起伏伏,写出了她和皇帝二人从青梅竹马、恩爱相知到迷失幻灭的婚姻历程。乾隆南巡是小说和剧中都有的情节。据史记载,乾隆曾六次巡访江南且多次都有如懿的原型皇后那拉氏陪伴。剧中皇帝白天巡视阅兵,晚上跟如懿偷偷跑出行宫,体察民情,体验寻常夫妻的乐趣。这段情节有可能是虚构的,更大程度上更符合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情感倾向,加入了主体意识,更理想化,也更突出人物细腻的情感,为二人的最终决裂做了铺垫。这种真实艺术中的虚构使得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更加真实,某种情感的表达更强烈,某种精神思想的表现更为深刻。生活为艺术真理提供了最原始、最新鲜的主题、情节、人物和结构。这些生活的原料无疑是最好的艺术胚胎,为艺术的真正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艺术的“假中见真”
奥古斯汀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真实,正是由于它们所有的虚假性质”。但这种谎言不是基于没有原则的盲目创造。恩格斯曾说“文学艺术必须真实地描述现实之间的关系”。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形象开始,创造逼真的形象,提出“振兴与丰富”的情节,更重要的是表达生命固有本质的普遍规律和意义。这段历史的必然性是艺术真实性最根本的基础。鲁迅也曾说“艺术是假中见真的”。这种“假中见真”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符合事理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并且乐于被读者接受,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如懿传》的创作,不同于架空时代的天马行空,也是以真实历史背景为依托,因此创作时难免会有戴着镣铐跳舞之感。寥寥的历史记载虽会制约想象的广度和宽度,但同时也迫使创作者用更多智慧去填补那段历史的空白,让一切看起来合情合理。比如,如懿和皇帝断发决裂,历史中有明确记载,但为何断发、如何断发却需要用想象为读者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和可能。
《东华续录》中的一道谕旨中说“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为何这位温顺懂礼的皇后被逼到不惜触犯国俗大忌?小说和剧中对这部分情节的设计都很合理,剧中如懿被册封后再次随皇帝南巡,却发现从前与之情投意合、两心相知的皇帝竟然偷偷招妓夜游,而作为皇后的她反复劝说反遭羞辱。如懿突然醒悟,曾经墙头马上遥相望的少年已经成长为成熟的帝王,往日的温暖与希望瞬间破灭。最终,如懿决定与皇帝决裂,断发明示。这一举动,在如懿温婉贤惠的形象中添加了几分坚毅果敢,多了几分现实女性的影子。而小说中那拉氏虽得到过皇帝的宠爱,但她在乾隆心目中却远不如前皇后富察氏。富察氏生前也未得到皇帝的关怀,皇帝心中对她多有愧疚。因此,皇帝对宫中嫔妃大多冷淡,对那拉氏也是如此,这让她感到焦虑和不安。
压垮那拉氏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首诗,诗中的脉脉深情终于激起那拉氏内心积压多年的怒火,而这首诗就是乾隆写给病死济南的前皇后富察氏的。“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这首饱含思念的诗切实刺痛了乾隆身旁那拉氏那颗极其要强的心。而“断发”,可以说是乌喇那拉氏在情感绝望中一次歇斯底里的爆发。不管是小说还是翻拍剧中这种对艺术形象的处理,不管是夸大、变形还是歪曲都是艺术真实的表现,真实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深宫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
艺术真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源,它是真真切切的,又是朦朦胧胧的,现实而又充满艺术性,它的艺术价值一旦被发掘,往往有超越平凡现实的震撼效果,总能带给人别样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尊重生活中的真理,尊重历史的真理应该是文艺工作者应该遵守的最基本原则。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作品脱离社会真实,充满不切实际的空想,滥情、失真,或是有的历史剧、穿越剧等架空历史,颠倒黑白,都纯粹为追求经济利益和商业效益,失去“真实性”,影响受众尤其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人的精神成长有很大危害。我们应该自觉抵制,肃清风气,坚持创作“真实”的作品,做真实的人。
参考文献:
[1][前苏联]高尔基.给初学写作者的信·论文学[M].孟昌,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陆贵山.艺术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古罗马]圣·奥勒留·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王先谦.东华续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