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国王形象分析
2015-10-12陈明泽
陈明泽
【摘要】客观真实是一种与生活逻辑和历史逻辑相关的基于艺术客体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的真实。影片中伯迪的人物形象以及伯迪的夫妻关系,还有罗格与伯迪的关系虽不与真实历史乔治六世的生活完全一致,但在生活逻辑、人性逻辑上是说得通,符合因果律和可能律,实现了客观真实的表达,整部作品符合低碳艺术的标准,激发起观众的陶冶型自由情感。
【关键词】《国王的演讲》,艺术真实,低碳美学
一、影片中伯迪形象塑造符合客观真实
1、口吃形象符合真实
历史真实上乔治六世生于1895年12月14日,自幼因保姆疏忽而患有胃病,父亲严厉强势且热爱集邮,便不允许孩子有其他爱好。乔治六世之所以口吃,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父亲指示导师纠正他的左撇子所引起的间接后果。与生来就是王位继承人的哥哥爱德华相比,他从小生活在哥哥的光环之下,童年充满了孤独和忧伤,因此恐惧心理也是导致其口吃的原因之一。影片中伯迪和盘托出自己心声是在父亲去世后将王位继承给他,这让他深感恐惧,来到罗格的治疗室,边喝酒边揭露自己小时候的心灵创伤:哥哥嘲笑他“伯伯伯迪”,父亲纵容且严厉,还要求孩子必须怕他,被迫改变左撇子、X型腿,保姆对博迪虐待使其患有胃病,最亲爱的弟弟得了癫痫,他唯一的倾诉对象也不在了。内心惶恐和性格上自卑,成为口吃的病根,之后他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烟抽得越来越厉害,性格也越来越自闭。
心理学家把口吃归因于教师对学生过于严厉或家长对孩子过于苛刻,这些因素在孩子内心中引起无法解决的冲突,而口吃则是这种内心冲突的表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专家们相信,人的敌意或焦虑是通过受阻碍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他们认为,口吃是一种精神性疾病。由此可以看到影片遵从历史真实,罗格和伯迪的对话内容的展现实现了从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符合因果律、可能率,遵循生活逻辑、历史逻辑。
2、超我与本我斗争的真实
乔治六世的身份具有双重性特征。他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喜怒爱恨等情感的同时也是一名王室成员,作为政治性公众人物,受民众的瞩目与尊敬,与社会公共利益有着直接相关性。因此,他的生活在很多时候又常处于一种身不由己、与内心意志相对立的状态。这种环境造成了伯迪的矛盾性格特征。影片中,乔治六世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其性格中脆弱与坚韧、怯懦与勇敢的并存,导致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个性中强烈的责任意识,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其将自己与家庭的兴衰、国家的兴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其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同时,这也成为他巨大的精神负担,使其压抑着真实的本我,承受了许多无法承受之重。
伯迪的超我过于压抑本我,而罗格则是想尽办法释放伯迪的本我。吐露心声,揭开自己儿时的痛,罗格更象是一名心理治疗师,走进伯迪的世界成为他信任的朋友,将病根找到;教他放松,不受皇家规矩的约束,比如前后晃、在地上翻滚、SHIT、FUCK之类;用唱歌缓解紧张情绪。这都是用人的本我释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终博迪的本我终于找回战胜超我,让自我呈现出轻松的状态完成了演讲。不论是口吃形象还是战胜口吃的过程都是符合客观真实的。而客观真实是低碳艺术文本的本质特征和充要条件,它遵循真实的人性逻辑,激发审美主体陶冶型自由情感,净化主体心灵、启迪主题思想,对审美主体身心健康具有建设性和滋养型。真实的人性是复杂和多元的,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统一。
二、影片中伯迪与妻子关系、与罗格关系恪守因果律、可能律
1、伯迪与妻子的关系恪守因果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浦亲王曾经回忆称,他岳父的一些话,是他一生听过的“最偏激的语言”。英国剑桥大学布兰顿博士则在纪录片中称,据一些王室仆人回忆,在有些场合,乔治六世甚至还殴打过妻子。由于战争的压力和君主的负担,乔治六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并经常会朝妻子发火。
这样的改遍是为了维护乔治六世战胜口吃的正面形象,也是为了影片正能量的展示,他的压抑当然需要发泄,影片中成为他发泄对象的是医生罗格而不是历史真实中的妻子,影片中妻子的形象反而是用爱去引导帮助伯迪克服战胜口吃,这种改编从直观上实现了客观真实的表现。虽然真实中夫妻之间有矛盾,但影视不是客观再现而是艺术化表达,把历史真实中的矛盾剔除掉主要也是为了凸显医患之间的矛盾,应为这才是故事冲突的主要矛盾所在。公开国王性格中不那么可爱的一面只会妨碍影片中心思想的传达:影片所要塑造的是一个征服逆境的故事,而不是一部记录伯迪性格的历史传记片。
2、伯迪与罗格关系恪守可能律
影片的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笔墨描述行医者试图争取信任,两人第一次见面也不欢而散。但事实上,两人几乎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这次会面曾被行医者罗格记录,并发表在乔治六世的传记里,“第一次会面结束后,两个月的治疗结束后,他的进步非常明显,当时他已经开始胜任所有皇家旅行中安排的公众演讲。”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就很不愉快,两者的矛盾就在展开。之后又从罗格送给他的录音光盘中听到自己流畅的朗读,燃起对治愈口吃的希望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出现拐点。治疗过程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老国王的去世使得伯迪向罗格袒露心扉,至此罗格才得以了解伯蒂的内心。然而他们的矛盾并没就此结束,伯迪参加哥哥爱德华八世的宴会后,罗格说他可以成为一个比哥哥更称职的国王,伯迪认为是在唆使他篡位谋反,愤怒拂袖而去。
这是故事创作的戏剧化手法,虽然不符合真实的历史但这种艺术化改编是主观真实到客观真实的途径,两人关系一波三折,经过层层困境终于成为平等可信赖的朋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有冲突,有矛盾的激化和消融,符合故事创作的定律,观众更能为国王和平民医生的关系所感动。这种情感逻辑实现了从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的情感表达。
该影片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低碳艺术中的客观真实。客观真实的建构有两条基本路径,《国王的演讲》实现了第一条路径,即从直观真实到客观真实。这种路径是让艺术品的外在形式逼真可信,符合艺术真实,艺术品的形式创作恪守因果律和可能律两条定律,遵循生活逻辑、历史逻辑、人性逻辑和情感逻辑直观真实的美学效应是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甚至物我两忘。但是其中也包含些许虚构成分,但是为了导演的戏剧化创作,必然与真实历史有出入之处。
【参考文献】
[1] 马立新. 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J]. 理论学刊, 2014(1).
[2] 马立新. 数字艺术哲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3] 马立新. 论低碳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建构机制[J]. 现代传播, 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