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2020-09-10蔡镭
蔡镭
摘 要: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理论界围绕着提出社会建设的背景、关于如何界定“社会”这一概念、社会建设的内涵、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加强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着深入的研究探讨,并且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以理论研究实践的工作方法,开展着一系列的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024-02
中国共产党在确立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奔小康的奋斗目标以后,把建设和谐社会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构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当前,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社会建设的内涵
理论界普遍认为,社会建设应该从整体建设和具体建设各个层面去理解,本文所陈述的社会建设,就是基于整体社会建设在社会纷繁复杂的各个方面所做的工作。只有把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做细做好,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建设事业的整体发展。基于此,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归纳出三个问题:一是,整合社会关系,处理好社会与人的关系;二是,用马克思辩证观点正确看待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三是,根据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努力创设国家与社会相互统一的条件,在社会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做文章,为实现人们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而不断前进。
关于社会建设问题,说得浅显点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我们这里所谈到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并不包括其他社会形态,要坚持把这一问题放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中来研究。社会建设并不等同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方面的一切建设的总和,其有确定的具体内容,总的来说就是指社会价值取向的构建、社会体制的建设、社会各运行组织的建设及社会事业的发展等。
理论界有的观点认为,我们工作中常说的社会建设,既是指社会的总体建设,有时在特殊条件下也指社会的主体建设。社会总体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而这四位一体结构中的社会建设才是具体的主体社会建设。主体社会也就是社会各主体之间关系的总和,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四位一体结构中关于人的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这其中,政治建设是强有力保障,文化建设是先导,经济建设则是最根本基础。
二、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关系
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哲学角度看待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社会建设只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能为人民着想,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带动和强有力支持下,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最主要目标,也是第一任务。如果不从这方面着力,要想缩小社会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优化社会保障,促进社会事业,那都是无源之水,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在社会建设中,政治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要充分发扬民主,积极拓展表达人民群众诉求的渠道,做到深入群众、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关于文化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环境保护是其特点,也是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更是社会建设的重点。社会建设有着同以上建设相同的内容,只是具有不同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对象,社会建设更加具体、更加直接,更加貼近人民群众。因其深入民间、接地气,因此在体察群众困难、了解人民诉求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为这一工作侧重就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处理的就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因此能够培养更好的工作作风和更强的工作能力。充分体现这些优点,发挥这些优势,并且在各项工作中积极推广,能够影响和促进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理论界还有一种不同的观点,那就是社会建设并非是四位一体,应该归结为三位一体。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存在于我国现阶段各个主要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这一问题明显应该归结为政治文明和政治建设。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政治建设就能够包括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和谐社会建设等同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就明显降低了社会建没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只有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政治建设中来,才能够体现出其重要性,也才能够体现出其关于这方面理论研究的成果。从这一意义上来理解,四位一体结构中的社会建设应该得到淡化或者进行区分。提到社会建设的时候,前面不应该加上“和谐”二字,只有在阐述社会发展目标的时候才能够用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四位一体在问题提法和理解方法方面是不恰当的,没有摆脱固有的把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并列起来的理解方式,没有体现出二者之间整体性和层次性的区别,没有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些特点。
三、社会建设的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相对滞后的问题,呈现出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公平、公正。从当前形势来看,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建设主要就是要协调不同层次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公平与正义。社会建设也应着眼于激发不同群体的社会凝聚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以人为本思想意识指导下,营造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使得不同阶层的利益群体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应该承认,公平正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对其的实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与经济建设相同步。
第一,要秉承以人为本意识,充分理解、尽量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
第二,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要做到公平合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要让党的惠民政策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当前的多元社会环境下,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更应该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一,在公平正义的思想指导下,树立互惠互利的社会理念。
第二,要着力于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要从人民群众不同利益群体出发,构建各种长效机制,使得政策能够具有连续性、实效性,要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从而发挥这些机制的积极作用。
第三,要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协调好,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调查研究,要在我国现阶段新的历史背景下和经济社会转型环境中对各社会利益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能够深入地分析研究它们的变化发展趋势,从而更进一步对这些政策措施加以完善 。
四、结语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在社会建设理论方面,社会各界的不同层次都积极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讨论,尽管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待在目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深化和完善。我们要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这方面开展更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从而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以丰富我们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使我们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J].人民论坛,2017(29).
[2]本刊编辑部.敢担当抓落实勤作为重实效[J].广东经济,2018,(6).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