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建模固模

2020-09-10邵晏

高考·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学科素养大数据

邵晏

摘 要:高三总复习讲评课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工具功能,发挥讲评课应有的诊断、示范、校正、提升功能。讲评课必须“师出有名”,有针对性地抓住和展示学生在复习中的知识缺陷和思维短板;同时,大数据的工具性“器用”不可逾越甚至代替学科自身的规律和“道理”(指向)。必须以学科思维模板和高阶能力发展层次为导向,遵循规律,建模固模,通过真正有效的教学过程,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高效课堂;学科素养;过程与方法

大数据时代,言必求高效。于教育领域,从全国高效课堂N大“教学范式”创设情境、设计活动、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到实现手段如翻转课堂、慕课到微课,逐渐升级到目前大热的智慧课堂,无一不是希望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Bigdata)、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基于“云、网、端”互动智慧化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基于多维互动的高效教学和基于数据诊断的精准教学。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高三政治总复习对高效的追求无容置疑也无可厚非。从一轮复习开始,高强度、大容量的讲解和频繁的练习,使得讲评课成为常态,课时量所占比例很大。

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工具功能,通过对学生练习结果的专业化处理,提高讲评课的时效,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挥讲评课应有的诊断、示范、校正、提升功能,已经成为探究高三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参与多轮高三复习工作的实践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讲评课必须基于学情考情,把握讲评原则

讲评课首先要基于学生实际,注意分层教学:优生抓审题、构思、逻辑,促瓶颈突破;中等生抓关键能力,促主动学习;薄弱考生抓高频高点,促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次从总体上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讲评内容有大数据的支撑和信息支持。讲评的高频错题来自于大数据分析(即基于阅卷数据进行的信息分析筛选);学生的错误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小组(错题组及探究组)分组来自于大数据汇总;补偿性或者变式练习来自大数据推送。

2.学生没有错或很少出错的题目,不讲評或点到即止。重点讲评: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迷惑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高考丢分严重的题目;题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关系到后继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上述各项内容往往在同一习题中相互渗透,叠加。

3.将题目纳考点知识体系中,帮助学生查找失分原因,当堂纠正,举一反三;

4.将答题的逻辑思维过程纳入重点观察和训练中。反复强调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技巧,注重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转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规范答题的能力。

5.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避免形式主义,为使用而使用,盲目追求表现形式的教学;避免统领课堂,教师只展示设计的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避免代替思维,只重视形象观察,不注重引导思维的教学。

二、讲评课必须建模固模,做好形而上的提升

1.掌握全国卷政治选择题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读”:仔细阅读题干,浓缩成一句话。“二审”:审设问(表明、体现、基于、旨在、原因)审重点或意图(谁在干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三不选”:观点错误、与题目无关、有关但非重点(或间接)。要让学生形成分解设问的习惯,设问考什么知识,这个知识是从微观中观还是宏观、涉及到哪些考点要定位清楚。

2.构建全国卷政治问答题答案基本模式:全国卷政治问答题的基本设问和考查特点可以概括为“基于学科知识原理在具体材料中的运用及其影响传导分析”,可以具化表述为:用A(原理)分析B(材料)的C(设问类型)及其D(相应影响传导)模式。据此,问答题的解题思路顺序的基本路径可以建模为:C—B—A—A+B+D四步:

第一步,明确设问C(什么类型,即原因、影响、措施、认识、启示、评析、辨析、图表、倡议、口号等);

第二步,带着设问的方向阅读材料B(什么行为),明确行为主体的重点和方向,划出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

第三步,选定使用A原理(什么知识),明确并限定筛选好知识范围;

第四步,做好构思,组织好答案。题目作答之前一定要构思,无论从主观题各类型的构成模型,还是从理论逻辑、知识逻辑以及材料的事实逻辑角度组织答案都要熟练掌握A+B+D模式,即原理A(简明扼要地写段首)+材料B匹配的具体指向+对应的后续传导D,即每点答案的构成可以简化为:A原理+对应材料的具体切入点B+由此引发的传导关系D。

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旨在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更好地读懂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个别化的教学辅导。为此,高三总复习讲评课必须“师出有名”,必须有针对性地抓住和展示学生在复习中的知识缺陷和思维短板,及时具体地解决问题,不可一带而过。任何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分析使用,都必须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以学科素养和能力提升为目标,不可用大数据的工具性“器用”逾越甚至代替学科自身的规律和“道理”;必须以学科思维模板和高阶能力发展层次和高考考向为导向,构建和巩固相关性分析模型,搭建能力提升路径,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实现真正高效教学的目标。

【本文系福建省“十三五”第一批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基地立项课题《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在高效课堂中的运用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8ZZXKDTR011】

参考文献

[1]祁春兰.《大数据时代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式探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年第10期

[2]陈红杰.《大数据下高效课堂的针对性讲练评测》.《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内蒙古.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2018年第34期

[3]潘建明.《基于大数据分析背景下讲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PPT.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第2次印刷

猜你喜欢

过程与方法学科素养大数据
准确理解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方法之我见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关于全班同读一本课外书的阅读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