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
2020-09-10孙倩倩
孙倩倩
摘要:越是国际化,越是民族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承。
關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传承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是学生职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然要思考的问题。鉴于这样的形式,迫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其不仅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需求,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的主要助力。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最具有社会文化。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肩负的责任,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那么,如何有效的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人文素养,让教师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新课改的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感染力,只能由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灿烂的经典文化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应该成为每个语文老师的枕边读物。在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后,应自觉开设一些“我读经典”的课程,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二、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意识淡薄的倾向。国家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制定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要融入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加强小学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课内教学,介绍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无不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学科知识以及文化素养。如:《大禹治水》一文,本文讲述的是大禹弃家不顾,投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教师应该采用激趣引疑的教学方法,进行互动式教学,感受大禹的献身、负责、求实的精神,这一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过去,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再如:《传统节日》一文,教师应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引导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与习俗。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阅读,了解传统文化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书籍是中国古代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书,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古人,也激励我们现代人学习古人的那份勤劳、认真、乐学、真诚的优秀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随着改变,但古代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传承下去,如《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玉不琢,不成器,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等知识,都教育我们小学生要知道礼仪,谦让。
《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则神话故事,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我们感受到了盘古的伟大之处,体会到盘古的献身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学会了无私奉献。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课外与课内阅读必须结合起来,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获得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精神。
(三)从古诗词入手,增强传统文化感染力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读起来气势磅礴,脍炙人口。如: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体现。再如,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的《蝉》一诗,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不朽的赞歌。
三、家校合作,开展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
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多,如: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它们都有着自身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底蕴,都应让孩子们了解并参与其中。
灯谜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语言平实简练,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言辞中深藏人生哲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而猜灯谜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一个娱乐项目。家长帮助学生搜寻灯谜,收集的灯谜张贴在宣传栏内,家长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此次活动,让全校师生及广大家长感受到节日的浓厚氛围和家庭的温暖。
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比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和身边的传统文化。家长也可利用业余时间,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一些文化资源,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走访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热爱家乡的感情。使得课堂与课外形成完整的传统文化教学氛围,在拓展学生视野,加强学生使命感、责任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总之,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传承与发扬的智慧结晶,对华夏儿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处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尤为重要。但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日之功,必须要把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永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引用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