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态文化视野下鄂伦春族口头说唱艺术保护的实证研究

2020-09-10孔鞠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

孔鞠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除了整体性的原则和措施,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探讨其传承和保护问题。口头说唱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黑龙江为例,当地少数民族说唱艺术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保护与传承也有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仪式型说唱艺术,应关注其社会文化环境的主导性;生活型说唱艺术,应强调传承人的关键作用;表演型说唱艺术,应以观众为核心来考虑其传承和保护问题。

关键词:马骨胡;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基金课题:原生态文化视野下鄂伦春族传统说唱艺术抢救性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YSE295),课题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进入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的第一批名单,包括中国昆曲在内的19项遗产登录其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说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魅力和与各民族民众生活的紧密关系而独树一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说唱艺术及其相关界定

与说唱艺术直接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摩苏昆。过去,人们常将这两者等同起来,认为摩苏昆是“用来称谓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 表演的艺术形式的统称”。或更直接地将摩苏昆界定为是“民间的说唱艺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有学者指出:“说唱艺术的范畴比较广泛,摩苏昆只能说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也有学者将说唱艺术作为“比摩苏昆的范畴要大,亦即包括了摩苏昆艺术的各种‘说唱文化现象的大概念” 来理解。还有学者说到:“说唱并不都是摩苏昆,摩苏昆只是指其中分化出来的表演艺术。那些至今仍未分化出来的各地民歌、民谣、号子及仪式歌等,虽然也是以说唱、吟唱或歌唱方式进行,但仍属民间歌曲或民间文学范围。这样,摩苏昆只能是说唱中的一部分,说唱大于摩苏昆,有的说唱就不是摩苏昆。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以为,在讨论黑龙江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用说唱艺术而不是摩苏昆一词来指代上述各种样式的民间艺术可能更加周全,能够兼顾到黑龙江少数民族说唱艺术的各个层面、各种形态。

二、黑龙江少数民族说唱艺术的类型

黑龙江民族众多,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说唱艺术形式。但从发展程度、具体表现等方面考察,这些说唱艺术形式之间并非是整齐划一的。为了更好的把握和理解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说唱艺术,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说唱艺术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划分的角度可以是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相应的也会得出不同的类型。本文仅从说唱的目的、功能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划分,则可将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说唱艺术划分为仪式型、表演型。仪式型说唱艺术指的是伴随各民族的宗教、仪式活动而生的说唱艺术形式,与该民族的仪式性活动密不可分。黑龙江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说唱,多数属于此类型。

三、黑龙江少数民族说唱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范围较广,但其内部并非整齐划一、毫无区别,既然如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除了进行整体层面的探讨,还应就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性质和实际情况进行分别的研究。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也才能更具操作性。对说唱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然也要从说唱艺术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上文中我们将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说唱艺术划分为仪式型、生活型和表演型。

(一)仪式型说唱艺术:社会文化主导型

仪式型的说唱艺术,与各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仪式仪典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可以说是艺术与仪式交融并存,说唱艺术还未从宗教、仪式当中分离出来。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上与各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有关。仪式型的说唱艺术普遍存在于各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从黑龙江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而言,在那些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还不是十分成熟的民族社会中,说唱艺术多以仪式型的形态存在,神话史诗等说唱的神圣性、仪式性被大大强化。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该类型说唱艺术当中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对这方面可有意识地加以强调,进行更多的宣扬,引导年轻的一代认识此类型说唱艺术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从而让他们主动接触、理解甚至传承、保护这一类的说唱艺术。

(二)表演型说唱艺术:观众主导型

表演型说唱艺术源自民间,但是在舞台化和艺术化的过程中,却离民间越来越远,与此同时,其本源上的民间性又让这样的说唱艺术始终无法逾越自身的特质,无法得到时尚社会和高雅舞台的认可,从而使这类艺术陷入了新的泥淖:抛弃了民间的观众却无法获得上层观众的认同,也就是没有了观众。没有了观众,这种艺术必然会走向僵死,丧失生命活力。所以,该类型的说唱艺术,要抓住观众的心,无疑也有两条路,一是重新回归民间本土,放低姿态,尽量创作、传承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贴近民间百姓的生活;二是继续走舞台化的道路,考虑创新和发展,融入时尚元素,从形式上改变方言土语,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听懂,在造型、灯光、舞美方面也要力求完美、超前。

結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应该考虑整体性、系统性,对此笔者十分赞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的复杂性,有针对性的制定传承保护的措施。说唱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类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来展开。以黑龙江少数民族为例,其说唱艺术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类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不同类型的说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中,关注点、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邹莹.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15.

[2]王丙珍.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3]李殷平. 鄂伦春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庆城市音乐文化建设
清水道教音乐文化在旅游资源中的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广西右江壮族排歌音乐文化初探
民国时期我国音乐的传承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
试论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中学音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