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传播企业新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2020-09-10刘灿璨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持续发热,功能日趋完善。企业新媒体运营进入深化和细分阶段。本文紧跟业界实践,以地方文化传播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新媒体运营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微信为根植地,合理组建运营矩阵;追热点、重原创,深度挖掘个性特色;深度开发社群运营,打造高聚合力社群组织;树立用户思维,高效链接“铁粉”;提高运营人员技能,团队协同作战;跨界合作运营,互相导流等新媒体运营策略。
关键词:文化传播企业;新媒体运营;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202-02
据新榜发布的2019年中国微信500强年榜,企业新媒体占据大半江山,分列榜单第一、二位的“占豪”“十点读书”均为文化传播企业运营的賬号[1]。当下,传统的地方文化传播企业迫切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根据自身特点,深化新媒体运营策略,才能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浪淘沙下,快速“跑马圈地”、占领市场。
一、范围界定
地方文化传播企业,即地方性的具有区域发展优势和特点的文化传播企业,地域性较强,文化属性明显。本文所指的地方文化传播企业,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提供文化艺术交流、演出展览策划、文化艺术培训、影视制作宣传、文化艺术产品用品销售等。
二、地方文化传播企业新媒体发展运营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和企业宣传投入也相应增长,文化传播企业的市场潜力日渐凸显。但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并不完善,文化传播企业在运营方面,仍存在依赖印发宣传单等传统方式推广的现象,在新媒体方式的开拓上趋于保守。
同时,由于地方的文化传播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良莠不齐的企业充斥市场,造成行业内混乱竞争。业内难以产生领头品牌,部分企业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市场和行业现状,要求地方文化传播企业必须搭上新媒体发展的快车,及早部署新媒体运营,在市场混战中做精做强。
三、地方文化传播企业新媒体运营存在的问题
首先,运营管理方式粗放。在新媒体运营的发展热潮中,企业往往盲目跟风,不求甚解,以占有“两微一端”为目标,导致企业新媒体运营千篇一律,运营效果欠佳。
其次,新媒体账号内容简单、更新频次低。不少企业做新媒体账号做成了“僵尸号”“睡眠号”。内容单一、黏性弱,账号工具属性强,容易被受众忽略。
再次,社群运营开发不够,用户黏性不高。过于重视粉丝数量,忽视用户黏性,未能建立并维护稳定的目标客户群体,社群互动不强,同质化服务严重,千人一面,商业传播能力弱。
又次,运营定位不清,缺少用户思维。新媒体运营功能和平台利用,与用户需求脱节。信息内容生搬硬套,形式僵化,判断内容如何的标准,多来自于自身喜好,没有用户先行的概念。
另外,运营队伍建设落后。没有专门的新媒体运营团队,由兼职人员负责,素质参差不齐,媒介素养较差,缺乏新媒体运营的专业技能。
最后,运营资源整合不充分。区域内相关企业、机构间没有进行强强联合,单打独斗多,导致无法形成舆论场。
四、地方文化传播企业新媒体运营策略
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鉴于当下地方文化传播企业新媒体发展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地方文化传播企业亟待改进、优化、细化运营策略。
(一)以微信为根植地,合理组建运营矩阵
通常大企业依靠其品牌力量和资源优势,致力于上下互动的立体化、全媒体传播矩阵,“两微一端一抖”多平台联动。地方文化传播企业不同于这类大型企业,在新媒体运营平台的选择和侧重上,应根据企业的业务范围和特点,有所取舍。
微信作为互联网最广阔、最肥沃的土壤,坐拥10亿级别的用户资源,应作为企业新媒体运营的根植地。据新榜,整体来看,公众号消息依然是受众最主要的打开渠道,占比超半数,其次是朋友圈、看一看精选和聊天会话。因此,微信平台组合形式上,需“微信公众号+微信个人号+微信社群”有机结合。
除以微信为核心平台,可选择微博、抖音、小红书、知乎、豆瓣等为辅助平台,合理组建,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各平台的价值和作用。辅助运营平台,以不定期更新、维护及监测为主。
(二)追热点、重原创,深度挖掘个性特色
地方文化传播企业的新媒体运营需树立新媒体思维。首先,作为非大IP账号,也要勇于出圈。从数据上看,热点题材的推送打开率及带来的新流量一直都很可观。所以,新媒体平台要多链接社会热点,不放弃合适的追热点的机会。语言上,应熟练使用网络热词。除选题、语言之外,在标题、头图等方面,运营者也需要多下功夫,创造“小号”爆文的可能。
其次,坚守“内容为王”的新闻传播“铁律”。在信息井喷、过剩的时代,受众对内容质量的诉求日益提升,新媒体平台账号已然呈现大浪淘沙的态势。各种粗制滥造、剪切复制拼凑、抄袭和伪原创的账号终将昙花一现。只有做出优质内容、原创内容,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聚合稳定的受众。坚持发布有价值的内容,注重独创和原创,才可能在媒介竞争中越走越远。而微信平台的原创保护机制也已日趋完善,“引用”功能升级,十分有利于原创内容的引流和原创账号的曝光,为原创力量提供了友好环境。
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深度挖掘个性特色。比如,目前微信公众号已支持单独推送视频消息,纯视频内容的推送体量和受众都正在快速增长。企业可不拘泥于图文形式的创作介质,优化内容形态,加大视频消息的推送占比。打造“视频与图文互为补充”的内容新格局。
(三)深度开发社群运营,打造高聚合力社群组织
多渠道打造高黏度、高聚合力的社群组织。首要的是,了解和把握互联网环境下,文化传播领域的现实及态势。对于行业市场、风口,建立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获取有效的行业市场信息,重新整合、优化、创造,形成清晰的认知和思路,才可能和受众进行有效交流,更好地为受众提供惊喜和价值,真正抓住受众。
具体运营上,可多举措并举。比如,在受众进群之初,建议受众将微信社群置顶,提高受众打开社群的频率,避免社群形同虚设、泯没于受众聊天列表。
利用微信群,开展丰富多样的社群活动,打造有用、有趣的社群。如开设名师公益课、优秀学员分享课,组织基于兴趣的内容话题讨论、答疑,群成员1元小红包签到打卡等,提高社群价值,保持社群热度和活跃度,引起受众的关注。各项活动或日程,通过即时修改微信群名的方式,对受众进行提醒,吸引受众注意,提高受众参与度。
通过发送简单类型的金句日签、每日一图或者每日60秒语音等途径,提高交互性,打造有归属感和信任感的细分社群,提高用户忠诚度。同时引导受众分享,挖掘用户社交价值,为实现裂变式传播提供可能。
利用好留言功能这一提高粉丝黏性的天然通道。将评论区视为重要运营阵地,提高平台整体留言区活跃度。通过做活动、送福利等多种形式,扩大目标受众群,激活长时间不阅读的受众。
(四)树立用户思维,高效链接“铁粉”
基于自身软、硬件情况,精确定位受众,着眼有效用户,避免盲目追求受众规模和体量。以用户为中心,正确把握受众心理,改进运营之道。
根本上,重视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生产,将内容产品打磨到极致,用有趣、有用、有福利、有干货的内容直击受众内心,存留和開发用户。同时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提高更新频次,把握合理的节奏。
数据可视化,使内容产品可读性更强,方便受众阅读。如金句日签、每日一图等,采用图表、海报的形式进行制作、发布。图片添加微信公众号/个人号二维码,方便受众添加和推荐。
分社群、精细化运营。根据用户喜好进行分组,个性化推荐,满足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如:刚开始关注、有一定兴趣、仍在观望的潜在用户群;有一定参与度、愿意付费的初级用户群;坚定追随、稳定忠诚的核心用户群。
合理利用各类优质App、小程序协助社群运营。微信作为根植地,要注意方便受众,通过微信一键直达各种链接。如:利用千聊进行语音直播;利用小鹅通进行视频直播;利用石墨文档整理推送知识点、答疑;利用知识星球,运营高阶社群,实现知识变现。所有受众相关操作,都基本架构在微信生态上进行。
(五)提高运营人员技能,团队协同作战
建设运营团队,专业化发展[2]。加强运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图文视频制作、编辑能力,如产品文案编辑、电子海报的图文制作、视频拍摄剪辑等;提高活动推广能力,如线上线下活动策划、组织,新媒体平台推送宣传等;提高与受众的沟通能力,如了解受众痛点、热点,掌握与受众互动的话术等;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如根据阅读、评论、点赞数,受众增长、流失数等数据反馈,进行用户画像、协助用户圈层定位,调整文案内容风格、活动策划组织,甚至运营定位。
管理者放权运营人员,运营团队协同合作,提升新媒体平台的活跃度和灵活度,打造魅力人格综合体。如团队协同作战,一同进行微信社群内的宣传推广造势,积极参与活动并进行反馈,对受众即时回应、肯定,共同营造良好的社群氛围。通过发挥魅力人格综合体的作用,同时提高对受众需求的感知力,以改进与受众的利益型关系,打造契合的情感型关系。
(六)跨界合作运营,互相导流
整合相关联企业资源,组建多样化新媒体运营联合体。加强不同类别企业互助合作,或行业内企业抱团取暖,建立运营联合体,以发挥群体效应,提高传播速度,引导舆论,组成强大的舆论场,满足企业营销推广需求,同时有效获取流量、拓展用户群,实现相互导流,达成合作双方互利共赢局面,满足企业用户运营的需求。
五、结语
当前,企业在新媒体运营上极尽能事、“花样”翻新,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道风景。但新媒体发展变革日新月异,如何让地方文化传播企业的新媒体运营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服务于企业长远发展,还需紧跟时代、深入研究、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让新媒体发展切实为企业助力。
参考文献:
[1] 新榜编辑部. 2019中国微信500强年报|新榜出品[EB/OL].新榜微信订阅号,2020-01-13.
[2] 吴晓吁,杨思源.长沙湖湘文化场馆新媒体运营调查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12):25-26.
作者简介:刘灿璨(1982—),女,湖南湘潭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