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闻纵贯线》栏目浅析新时代记者培养之路

2020-09-10商一兵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摘要: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传统广播媒体拥抱时代、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并積极投入实践。短视频、微信、微博、APP等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广播的传播力。但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培养广播记者,提升广播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绍兴新闻频率《新闻纵贯线》栏目的记者培养为例,探讨新时代下记者的培养之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全媒体记者;“四力提升”;《新闻纵贯线》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143-02

2019年第6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媒体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8月,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集团)正式挂牌,成为浙江省市级媒体中融合改革的“吃螃蟹者”。中心成立后,新闻产品从单一形态转变成“同平台采集、多平台发布”,这对城市台广播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音频新闻的采制,还需要以多种节目形态,为多媒体平台贡献更多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好观点。因此,培养一批拥有新思维、新技能、新状态的全媒体记者成为当务之急。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下辖广播事业部推出的全新广播舆论监督类栏目《新闻纵贯线》,“用声音维护正义”,立足于深挖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坚持用事实说话,推动问题的解决,成为全媒体记者培养、实践的一个极佳平台。

一、下沉基层,培养有脚力的记者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采写似乎正在变得“简单”:一部手机,无须到现场,就能获得现场的画面;一次视频通话,就能实现“面对面”的采访效果。“走出去”是否可以被高科技设备所取代?脚力勤快是否要让位于技术设备的升级?恰恰相反,脱离脚力,单纯依靠高科技的远程采访、遥控采访注定只能写出死板、片面的新闻,而写不出真正接地气、带着鲜活泥土气息的好新闻。记者培养,首先在于“勤脚力”。

脚底板上出新闻。在《新闻纵贯线》栏目的采写过程中,我们尤其注意实地采访的重要性,倡导记者真正将身子沉下去,下基层、到民间,获取一手的信息资料,再进行分析总结,梳理出不一样的新闻脉络[1]。《新闻纵贯线》的一期节目《农民合作社“空壳化”现象亟待破解》获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广播新闻专题一等奖,其采写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脚力”的重要性。当时,为获得一手信息,记者连续几天走进大山,每天走山路4~6个小时,从农民合作社集中分布的绍兴越城区富盛镇凤旺村,到柯桥、嵊州等其他区(县、市)的农民合作社,与负责人、社员等深入交流,探讨“空壳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两个星期的时间内,这名一线记者共采访了16家合作社,抓住“效益产出”这个核心问题深挖,在走出大山乡间后,又联系采访了6名部门负责人、2名专家学者,采访的同期声有1万多字,形成了完整的采访闭环。事实上,每一条《新闻纵贯线》深度采访报道的出炉,背后都有着记者跋涉的脚步、不断的求证。

在“后真相”时代,记者最重要的并不是“技巧”的灵活运用,根本在于对正义和价值的坚守,这是沉下身去做新闻才能获得的。《新闻纵贯线》坚持在新闻现象和热点产生的第一时间就俯身调查,并培训记者下基层到现场“找感觉”“抓活鱼”。

二、立足于民生,培养有眼力的记者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随意性传播特征明显,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热点现象也存在着随意性明显、非理性发泄、从众心理明显的现象,甚至发展为网络暴力事件,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安定因素。作为一档深度调查栏目,《新闻纵贯线》有其独特的担当和使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自媒体环境下,培养栏目记者有一双敏锐的双眼,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大众提供舆论引导。

这种新闻敏感性和悟性的培养需要记者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在节目的采编过程中不断锤炼[2]。再以《农民合作社“空壳化”现象亟待破解》为例,其起源只是一次记者与农业干部的聊天,而背后折射的是乡村振兴、“三农”经济发展探讨。2019年12月,在某艺人因心源性猝死引发社会关注后,《新闻纵贯线》推出《心源性猝死频发!全面普及急救技能刻不容缓》,没有拘泥于艺人八卦,而是以权威媒体的眼光和高度对本市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AED)的配备情况、心源性猝死的概念、急救普及率进行调查。2020年5月,针对丰巢快递柜收费问题,《新闻纵贯线》栏目推出深度新闻调查《丰巢超时收费引风波 快递末端服务需破解》,从市民、物业、律师、专家等多角度探究快递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心系民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新闻题材,善于学习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新闻背后找到价值点。城市广播记者除了要通过节目采写告诉听众新闻事件本身外,更需要告诉听众“为什么”,透过表象探求事件的真相,发现事物发展的趋势,这是《新闻纵贯线》这样的深度报道的魅力所在,也是最可贵、最不可替代之处。

三、把握导向,培养有脑力的记者

新闻有温度,新闻也有观点。作为一档深度调查类的广播栏目,记者不仅需要时事敏感性,还需要有充分的分析和思辨能力。《新闻纵贯线》选取的题材一部分来源于新闻爆料、群众投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热点。从共享单车的投运到房产证19年悬而不决,从车棚车库住人开店问题到养老机构发展存续问题,在日常民生的取材中如何做得精彩,让人觉得节目“有料”?这就需要记者的“原材料再加工”,从中挖掘出观点、知识、对策等价值点,穿针引线,从事件本身出发过渡到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产生节目的黏度。报道深度来源于思想认识的高度,特别是政治的高度。在传递观点时,《新闻纵贯线》记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3],为市民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新闻观点和知识点,做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还给人启迪,让听众知道“为什么”,明白新闻背后的缘由。在《新闻纵贯线》栏目中,记者不是单纯报道新闻事件,更在采编报道中注重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在采访中直达问题根本,探究问题的本质,并积极协调解决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只有这样,栏目才能真正走进人的“心坎”,让栏目散发魅力,葆有青春活力。

另一方面,公序良俗、法律法规就像社会的“一杆秤”,在记者的梳理和传达中,听众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并成为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新闻纵贯线》从每一篇精耕细作的作品中不断加强记者“脑力”锤炼,使之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拥有坚定政治信仰同时又拥有过硬的新闻分析能力,从而确保每期节目既高质量又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

四、多项全能,培养有笔力的记者

作为城市台广播记者,之前的考核维度可能更多地聚集于口语表达能力上,而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应当注重记者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唯有多项全能,方能让脑力、眼力、脚力的锤炼得到完全输出、得体呈现。在城市台广播的粉丝越来越多样化的情况下,记者应当转变思维,从以往的“我输出什么”变成“听众需要我提供什么”。在《新闻纵贯线》栏目中,记者试图用听众喜爱的语态、语言风格来编辑作品,突出亲和力和贴近性,用幽默且富有人情味的语调,讲好新闻故事;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记者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并对相关当事人进行采访,形成立体的素材矩阵;而在深度报道的文本导向特别是法律相关条文解读中,更要注重运用表述清晰、严谨、准确的文字并配以影像资料[4]。广播记者不仅是声音的传播者,还是频率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制作者,这就需要对同一新闻题材进行深浅不同、视角不同的差异化层级开发。

当然,作为一名广播记者,其最根本的武器还是“声音”。在外拓疆界的同时,《新闻纵贯线》本身的节目质量和播出效果始终是立身之本。在记者培养之路上,工匠精神、敬畏之心应当是融贯其中的。从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大地,字斟句酌苦练内功写出好稿子,到对采编环节进行创新尝试,用心制作节目插件,每一环都是培养记者责任心、使命感的好平台。通过考核机制,《新闻纵贯线》栏目极大地提升了记者多重输出能力,使记者本身和节目质量获得双向的“正互动”。

培养多项全能,还需注重“效率”问题,而“效率”也是全能的综合体现。在新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热点转瞬即逝,有时甚至要实时输出、直播连线,所以,时间是新闻工作的天敌,《新闻纵贯线》的很多采访都发生在事发现场,采访时间也非常有限,这就要求记者有极强的实时语言组织能力,“倚马可待、行文自如、水到渠成”,如绘画速写一般,迅速领略精髓并传达给听众。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在《新闻纵贯线》栏目为平台培养记者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记者就是要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走千山跨万水增“脚力”,用责任和真情实感,挖掘人民群众中丰富的新闻资源,增强我们的“眼力”,在反复细致思考的过程中增强我们的“脑力”,精心制作、雕琢字句,提高我们的“笔力”。记者自身的素质修养、“四力”的锤炼直接关系到采访是否深入、细致、扎实,更与节目质量、与城市广播的生命力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 胡水申.对锤炼“四力”提升城市广播传播水平的思考[J].视听纵横,2019(06):91-93.

[2] 李如凡.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记者技能与素质的培养提升[J].科技新闻传播,2019(11):33-34.

[3] 叔胡拉·布里根.浅谈城市广播电台记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科技视界,2013(30):359.

[4] 陈宝全.全媒体记者培养路径探析[J].新闻战线,2018(09):74-75.

作者简介:商一兵(1973—),男,浙江绍兴人,本科,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广播事业部总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