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负面媒介建构及消解
2020-09-10王尊
摘要:新媒体时代,医护人员职业形象常常因各类舆情热点事件而不断负面化。这既包括医护人员自身的原因,也包括网民认知特点和网络传播规律的原因。对此,应当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重新塑造,通过对医生职业道德的强调、医护人员危机事件的管控、医闹群体和“网络水军”的打击以及患者情绪和态度的疏导等,以减少造成医护人员负面形象的事件和舆情的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医护人员;职业形象;媒介建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131-02
医护人员作为社会职业群体的重要部分,其职业形象在较长一个时期都较为正面,甚至其职业形象具有了某种神圣性,如“救死扶伤”的特点往往给予了人们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在新媒体时代,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开始发生转变,在一些媒体报道中被塑造为道德缺失、冷漠无情、追逐利益、作风腐化等形象,其网络形象常常因各类舆情热点事件而不断负面化[1]。甚至个别言论将医生归为“网络黑五类”之一,医生群体成为不少网民仇视的对象。
不可否认的是,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负面化对医护人员的自我认知和定位、对医院和医疗卫生行业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医护人员职业形象因网络载体的发达,并基于一系列涉及医护人员的负面舆情危机事件而不断放大、强化和固化。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负面化既有少量医生不当行为的原因,也有患者、医闹群体等原因,还有网络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原因。那么,在新媒体时代,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负面化有哪些表现?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消解?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分析,以期减少造成医护人员负面形象的事件和舆情的传播,从而扭转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
一、新媒体时代医护人员职业形象负面化的表现
(一)个别医护人员贪污受贿
当前,有偿就医已经成为民众热议的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个别医护人员收受紅包、索要红包的现象被曝光,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由此,一些网民将个别医护人员受贿认定为医护人员的职业特征。从医护人员受贿类型看,一类是医护人员向患者索要红包,如桐乡某医院医生收红包视频被拍事件;另一类是医护人员向药品商、药械商索贿,如苏州某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举报导师收回扣事件。
(二)个别医护人员作风腐化
作风腐化问题往往被认为在官员群体中易发,但随着涉医作风腐化方面的舆情事件的出现,引发网民广泛热议。例如,微博曝光宜昌市某医院医师因与同为医师的妻子发生矛盾而跳楼事件,微博曝光深圳市某医院实习生通过与医生开房的方式获得就职机会等。随着涉医作风腐化事件的出现,网民则将作风不正问题作为医护人员的职业样态的新认知加以印象刻板化。
(三)个别医护人员不尽责
在就医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一方面难以照顾周全所有病人,另一方面确实出现部分医护人员不尽责的问题,如医务人员侵犯病患隐私权、医疗过失和意外、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这些不尽责事件的出现和增加,进一步将医护人员不尽责的形象泛在化、定型化。特别是在多次治疗后仍然效果不佳甚至情况变坏的背景下,一些患者由此形成甚至强化了对医护人员的愤恨,从而出现了伤医甚至杀医事件。
(四)个别医护人员过度诊疗
随着医护人员职业收入与患者疾病花费的挂钩,部分医护人员通过过度开药、开天价药、过度诊治等方式增加医院收入,从而间接或直接增加自我收入。个别医护人员凭借专业知识以及利用患者渴求药到病除的心理,采取过度医治的措施,这些事件的增加和曝光加大了患者甚至非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满。
二、新媒体时代医护人员职业形象负面化的原因
(一)涉医热点事件不断增多,凸显了医护人员的负面形象
网络时代,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的负面化离不开一系列涉医生、涉护士的热点舆情事件的发生,而这些舆情热点事件往往反映或呈现出医护人员的某个问题或某方面的缺陷。特别是随着涉医生、涉护士舆情热点事件愈发类别化、系列化,网民甚至民众对医护人员出现的问题强化了负面认知[2]。
(二)网民倾向于对医护人员形成反向负面的认知并不断强化
从网络时代的特点看,一方面,网络具有天然的民粹化特征,其发生和发展都内含脱离监管和控制、脱离秩序和权威的特点;另一方面,网民往往将网络作为表达自我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并且网民乐意看到网络空间群体正面形象的破碎和瓦解。在此背景下,医护人员曾经的“白衣天使”形象,医护工作曾经的“神圣职业”形象被解构,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试图发掘、关注、传播并放大一切有利于摆脱医护人员神秘性、神圣性的事件和元素,并依据这些事件和元素形成新的认知和态度。
(三)医闹群体和“网络水军”刻意传播涉医负面事件并广泛传播
在网络时代医护人员职业形象负面化的过程中,一些群体的刻意作为也加剧了医护人员职业形象负面化程度。这类群体包括职业医闹群体、各类“网络水军”群体等。他们围绕医护人员进行热点事件筹划、仇视情绪累积及负面元素嫁接等。在医闹群体和“网络水军”的作用下,网络上不利于医护人员形象的信息、事件、问题不断增多,并且日益扩大。
(四)社会风险化背景下患者不安全感诱发的悲观情绪的定向转移
社会风险化是当前社会的一大特征。在社会风险化过程中,一方面,人们面临的疾病风险可能加剧,疾病类型可能增多,疾病危害可能加深,人们可能不经意中面临某个难以摆脱的病症,当疾病风险增加以及患者需要应付疾病时,有些患者会产生心理压力,并且这种压力往往会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疾病,人们需要更大花费,这种花费有时超过了患者的承受能力,而有些花费是医院为了谋利而刻意转嫁给患者,当患者治病花费较多且知晓这种花费有不合理成分时,会因金钱耗损而产生对医院及医护人员某种责备甚至仇视心理。由于社会风险化,患者身体不安全感和金钱不安全感加剧,且在加剧过程中产生悲观、仇视等情绪,而这些情绪往往较容易转向与患者有较多交集的医护人员,从而加剧仇医情绪和伤医事件[3]。
三、新媒体时代医护人员职业形象塑造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正面典型宣传和报道
利用正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可以中和负面人物和负面事件的影响。实际上,对于医护人员群体而言,负面的事件和人物往往以个案为主,而绝大多数医护人员都是尽职尽责的,有部分医护人员甚至德艺双馨。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出了大量英雄事迹,如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的张伯礼、张定安、陈薇等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冲锋在前、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感动了全中国。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正面典型的宣传,以消解个别负面事件对网民形成医护人员群体的负面认知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当前,一是要加大医护人员正面典型的搜寻,如《新闻联播》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就很好地树立了乡村医生的形象;二是要提升宣传技巧,以利于网民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宣传医护人员正面典型;三是选择宣传时机,在医护人员形象负面化较为显著的时期进行医护人员正面形象的宣传和塑造[4]。
(二)避免医护人员负面事件的报道和传播
新闻媒体是加强医患双方沟通的桥梁和中介。从现实情况看,涉及医护人员的负面事件往往由于各种报道和传播媒体的作用而不断放大,使微小的事件成为全体关注的事件,使个案变成群体的普遍现象,使局部的群体问题变成全局的重大事件。因而,医护人员正面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涉医人员负面事件报道和传播的遏制。一方面,各类媒体要尽量减少涉医事件的报道,特别要注意以中立的态度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进行报道,不能一味迎合网民和读者的口味,更不能主动去制造和传播一种群体仇恨;另一方面,各级网信部门要密切关注涉医信息,对于明显情绪化或者捏造事实的信息要实时关注和密切追踪,对于带有倾向性、鼓动性、暴力性的危及医护人员形象的信息必须及时治理,避免这些负面信息影响整个医护人员的群体形象[5]。
(三)打击医闹群体和涉医“网络水军”的不当行为
一方面,职业医闹群体近年来获得了较多关注,也在患者的间接支持和高额利益驱使下得到了规模增长,医闹群体越来越注重借助网络平台以及发布各类网络信息特别是谣言信息放大个案事件,从而谋求利益,虽然卫生管理部门进行了医闹问题的治理,但力度有限;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级网信部门加大了对各类“网络水军”的打击力度,但依然治标难治本。为了树立医护人员的网络正面形象,不仅要重视正面宣传,也要重视加大对制造、传播和放大医护人员负面形象事件和信息的医闹群体和“网络水军”的打击力度,通过法律制裁、网络监管、真相揭露等方式遏制医闹群体和“网络水军”的胡作非为,破除其目的化、组织化、规模化、工具化的程度[6]。
(四)建立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有效沟通机制
患者群体是造成医护人员职业形象负面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一方面,患者在接受医护人员救治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或者患者认为的不当行为,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满甚至仇视,进而引发负面形象认知;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及家属采取的伤医甚至杀医等极端行为,容易成为舆情热点事件,加剧网民或民众对医护人员负面形象的感知和认同。因而,需要注重对患者认知和情绪的疏导,特别是要根据患者的特点建立心理辅导和救助体系,加强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在诸多事情上取得患方的理解与原谅,力争从源头上控制舆情危机爆发;同时,要积极通过沟通使患者形成对自身疾病和状况的正确认知,避免患者及家属形成超越科学的期望。此外,要多方并举,注意识别和关注具有伤医倾向的患者及家属,避免其不当行为带来舆情和舆情衍生次生问题。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我们意识到,在新媒体传播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应更加注重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加强对医生职业道德建设、对医护人员危机事件管控、对医闹群体和“网络水军”的打击以及患者情绪和态度的疏导,尽可能避免医患关系负面事件的传播。利用正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在群众心中留下医护人员良好的职业形象,对于未来的医疗事业发展和国家的卫生事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桂生,黄建滨.青年医生形象的媒介话语建构:从语言偏见到信任危机[J].当代青年研究,2018(03):12-18.
[2] 吴红雨,江美仪.重塑中的医生与患者媒介形象对公众医疗认知的影响——以《人间世》等四部纪录片为例[J].新闻大学,2020(01):86-100.
[3] 韦苗,陈春燕.我国医疗剧的特点及其医生职业形象建构[J].医学与社会,2016,29(05):12-14.
[4] 姚泽麟,寇静媛.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医生媒介形象变迁——以1949—2014年《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为基础[J].社会科学,2018(12):70-80.
[5] 吴彤.对医疗报道中医生角色转变的新闻伦理思考[J].新闻世界,2014(12):181-182.
[6] 明朝.网络环境下医生社会形象的重塑與提升[J].中州学刊,2019(05):87-92.
作者简介:王尊(1982—),男,重庆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媒体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