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方法与技巧

2020-09-10李晓琴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采访电视新闻

摘要:新闻采访是一种调查研究。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新闻采访是首道工序,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浅谈一些见解。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四字经”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148-02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无论是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还是报纸等纸质媒体,要报道新闻,就必须对事实有所了解。要了解事实,就必须进行采访。因此,没有采访,就不能报道新闻。换句话说,采访是报道新闻的第一道工序[1]。

一、采访是为报道新闻搜集材料

采访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无论是报纸等纸质媒体还是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的记者,要做好新闻报道,关键是采访。古人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而要做好新闻报道,可以说“功夫在采访”。如果一个记者不会采访,或者说不善于采访,那他肯定做不好新闻报道,或者说他肯定不是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

二、新闻采访“四字经”

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许多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出要做好新闻采访工作,一定要注意做到“广”“深”“细”“看”4个字,简称新闻采访“四字经”。如果一名记者在采访时能做到这4个字,就一定能采访成功,做好新闻报道。以下就做好新闻报道采访的“广”“深”“细”“看”4个字分别进行论述:

(一)广即广泛

就这一点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证:

一方面,广是指采访的范围要尽量大一些,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解。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任何新闻事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形势、周围环境等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记者采访一件事,就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必须广泛地进行采访了解,即通过尽可能多地采访参与事件的人,对整个事情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结果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了解事情的真相,抓住事情的本质,深刻认识这件事情的新闻价值,知晓应该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

人是新闻的主体。无论是报纸等纸质媒体还是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对新闻人物报道都非常重视。因此,记者对人物的采访范围,也必须广泛。具体讲,采访一个人,不能仅仅只采访这个人本人,还要采访所有了解他的人,如他的同事、领导、亲人、邻居、朋友、老乡、同学等。在可能的情况下,都要进行采访和了解。如果采访的对象是一个医生,那么就不仅要采访与他有关系的人,还要采访他的病人,即他医治过的患者。只有通过这样广泛的采访,才能对这个人有全面的了解,从而避免发生片面性问题。

另一方面,广更确切的应该是指广博,这一点是由记者这一职业的性质决定的。记者在采访时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打交道,认识的人也是各形各色,这就决定了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成为一个杂家,要在专业知识、文化知识、理论知识、社会知识、哲学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只有这样,记者在采访时才能很快地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和采访对象进行深入交流,才能就采访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解决事件涉及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只看到事件的表面,不是只就事论事。

例如,笔者曾经采访山区的一位老教师。老教师本身是河南人,十几岁时通过招考来到某地大山深处从事教育工作,这一坚持就是60多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以及人们思想的改变,这所大山里的小学校从原来的三四十人退减到只有三四个小孩上学,学校的老师也因为各种原因逐年减少,最后只有这位老教师一直坚持下来,不仅一人教授多门课程,而且还要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笔者在与同事进行采访时,当时只是被老教师自身的故事深深感动,进而只采访了老教师、村民、学生,就事论事地宣传了老教师的先进事迹。在新闻播出以后的一次总结会上,就有记者提出,这个事件还涉及当地人文环境的变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以及相关公益事业是否做到位等一些社会及相关科学技术问题。这点醒了笔者,于是随后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专题报道,采访了更多和老教师一样的还在其他地区大山深处小学坚守的老师们,还有当地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当地政府以及当地公益志愿者,将报道做得更深入、更贴近群众,引起了社会更多人士的关注。

“广”字写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却很难,这也正是记者的魅力所在。记者只有做到“广”,才能不断提升采访能力和社交能力,才能在采访中体现一名记者的魅力和价值。

(二)深即深入

以采访新闻人物为例。记者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他的表面,而要深入其心灵,了解他的想法,如果他有什么先进事迹,就要找出支配他行动的思想依据,也就是说,要找出这个人全部思想中的最高点。这样,就抓住了人物的本质,也就抓住了这个人物身上的新闻价值和报道他的社会意义。

要真正做到对所要采访人物的深入采访,就是要在广泛采访的基础上,即在了解了采访对象的工作、职业、年齡、家庭、学历等一般情况后,进一步了解其性格、爱好、脾气、习惯等。比如爱好,就是要了解他是爱好书法还是绘画,是爱好下棋还是读书,是爱好养花还是钓鱼等。有时从这些生活小事上,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

另外,据一名老新闻工作者讲,要做到深入采访,就要在“最”字上下功夫。他说,一般情况下,许多人都不爱谈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故事。但是当记者与采访对象有一定的沟通和了解后,问他“在一生中,你什么时候最幸福?什么时候最感动?什么时候最痛苦?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你最喜欢读什么书?甚至可以问:你最喜欢穿什么衣服?最喜欢吃什么东西”等问题。这样,就能勾起他的回忆,引导他讲出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总之,记者在采访中,或启发,或引导,发现一点线索,就要抓住不放,穷追猛问,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就能透过层层迷雾,拨开重重屏障,深入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逐步了解其思想品质,把握其个性特征,发现其特点,挖掘出其与众不同的方面。

(三)细即细致

记者在采访时绝对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而要用绣花绘画的功夫,认真细心地进行采访。有人可能会认为,采访新闻事件只需要大概问明情况就行了,采访新闻人物只需要与采访对象大概谈谈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也是对新闻工作的不负责。

如报纸等纸质媒体中的通讯体裁、如电视等电子媒体中的专题节目,读者和观众对其是有特殊要求的,他们要了解的并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要了解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当时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景,即事情发生时的具体场景、发展过程、中间有什么曲折和情节等。这就要求通讯或专题节目要有形象性、生动性,使读者或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报道新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采访就必须细致[2]。

以报纸上的新闻通讯和电视上的专题节目为例,在报道一件新闻事件的时间,就不能简单地说年份和月份,而要具体到年、月、日,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甚至具体到几点几分。如果内容需要,还要了解当时的天气,是刮风还是下雨。对于事件发生的地方,如果是农村,要具体到哪个县、哪个乡或镇、哪个村,如果是城市,要具体到哪条街道、门牌几号或哪个居民小区、哪幢楼房、几层几号等。只有通过这样细致的采访,记者才能真正全面地了解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从而把握新闻事件的本质,把报道做得更好,使读者或观众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另外,只有通过细心的采访,记者才能发现一些细节。细节即生活中发生的一般不被人注意的细小的情节,往往可以反映出重要的问题。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这个道理。在电视专题节目中,如果把这些细节用特写镜头播放出来,就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报纸的新闻通訊中,如果把这些细节描绘出来,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看即到实地去看、去观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去采访,不仅要带嘴,而且要带眼。不仅带两只眼,还要带“第三只眼”,用此眼去看一般人不太注意的事情。记者通过采访,能够有独特的发现,这就叫独具慧眼。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就是这个道理。电视等电子媒体的记者去采访,肯定要到现场,但是一些如报纸等纸质媒体的记者有时去采访,只是在办公室询问一下情况就打道回府,这是完全不够的。记者必须到现场去看、去观察,只有到了现场,才能有亲身印象,才能获得生动准确的新闻素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采访时只有到现场去看、去观察,才能去伪存真,避免失实,完成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3]。

三、结语

采访是做好新闻报道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闻采访也从最初萌芽时期的没有采写规则、没有时效性等特点发展到现在的面对面沟通、深入实地的调查访问。在这期间,新闻采访的前辈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采访经验,在此基础上笔者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经验,在多年的工作中认识到采访是做好新闻报道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新闻工作者如果想做好采访工作,不妨按“广、深、细、看”这4个字去做,往往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林如鹏.新闻采访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5.

[2] 班雅丽,梁伟志.新闻定义的延伸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客观需要[J].新闻窗,2007(02):53-54.

[3] 王海防.浅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J].中国报业,2014(22):71-74.

作者简介:李晓琴(1975—),女,山西长治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采访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电视新闻慎用“谐音”词
儿子“采访”我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
电视新闻也要有可“读”性